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文修无纪 » 第二十二回 藏经识坛祖,通史见玄机

第二十二回 藏经识坛祖,通史见玄机

    “太古之初,天生万灵,人居其末。或赋于天,懵懂吸蓄,哀哉众民,涂炭兽餐……”

    滚烫的药汤已经熬好,金玉鑫靠坐在浴桶中,舒适地泡着热水澡,翻开了手中的古籍。

    在历史能够追溯到的最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种族中,是垫底的存在,随时会沦为强大生灵的果腹之物。

    即便人族的智慧已经萌芽,能够制造工具与使用火焰,也只能抱团取暖,在夹缝中求存。

    一些具有天赋的人类发现了灵气的存在,懵懵懂懂间开始吸收并积聚这些奇异的能量,随着体魄与力量的增强,逐渐拥有了一点微乎其微的自保能力,他们便是最古老的原始修炼者。而弱小的普通人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

    一些修炼者开始尝试聚集起来,保护部落族群,与一些较为弱小的敌人战斗,争取生息的空间。

    在天地间不可胜数的亲灵种族中,人类的天赋可谓无与伦比的差。不但种族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根本无法修炼的普通人,即便那些能够吸引灵气的,也仍是彻头彻尾的肉体凡胎,从筋骨到皮肉,尽是弱小之极。

    哪怕最低等的灵兽,都远强过拿了棍棒石矛等武器的人类修士。好在人族的繁衍能力很强,众多天赋初开的修炼者团结一心,总还是能将一些下位的猎食者抵挡一二。

    但当时的世界上,多的是能驾驭灵力,呼风唤雨,摧山覆海的超级种族,仅仅能与最弱的灵种斗智斗勇,显然不足以让人类生存下去。

    始祖修士们开始带领部落进行迁徙。他们绕开强大种族的领地,在其地盘的夹缝中穿行;时常与落单的,弱小的灵兽交战,将它们蕴含灵力的血肉作为食物,用每一寸暂时安全的土地繁衍生息。

    随着这些灵力食物摄入的增多,一些始祖修士们开始迎来各色各样的天雷。初历天劫,让部落的人类吓坏了,还以为是天神降下的惩罚。不少始祖修士也葬身在这劫难之下。

    一小段时期里,因为族群中最强大的个体在天劫中死伤惨重,人类过得相当凄惨,不得不放弃来之不易的地盘,并且在捕食者的猎杀下竭尽全力地逃亡与藏匿。

    不过还是有一些修者在天劫下幸存。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吸引和利用灵气的能力已经超过了那些最弱的兽类。

    而当这些渡过天劫的原始修炼者伤势逐渐恢复,人族的境况再次好转。虽然他们的数量减少了,但原先或许需要好几人才能对付的野兽,现在一人就可轻松应对。

    更上一层楼的元祖修者开始尝试与稍强一些的对手争斗,他们就似羊群中的头羊,带领族人尽可能地寻找温暖肥沃的土地。

    族群繁衍出的后代中,又有新的能够吸引灵气的人。先驱者们模仿所见到的灵兽摸索着修炼,同时使用肢体语言,尝试将微薄的经验传递给这些新的修者。

    天劫在不断地降临。历劫次数越多的修士越难以撑过下一次天劫,而新的修炼者们在天劫中的死亡率也依然很高。而除去天劫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修炼者,在不同的阶段再难寸进,随着岁月老去。

    人族的生存史,就是在不断地征战,迁徙与逃亡。有时族群中同时存在数位强者,那么人们便能过上几年相对安稳的日子;而另一些时候,部落也可能因为最强者的陨落遭受近乎灭顶之灾。

    大概数万年就这么在人类的颠沛流离间过去,原始修士之中,诞生了第一位褪去肉体凡胎者。

    他的躯壳化作跟那些强大的上等种族一样的灵体,与天地相融,成就不老之身。无需凭借外物,也不用任何消耗,即可上天入地,遨游太虚。

    此乃人族第一位成仙者,历九次大劫,步入了万古强族的门槛。

    “……流离颠沛,盖数万载。于是有人杰出,凡历九劫,化肉为灵,乃仙之祖也。仙者,其身不老,任游太虚,始堪万族同列……”

    原来修士的诞生甚至在人族的文明之前。很难想象一群依靠狩猎采集度日的原始人类,在万族环伺,强者如林的蛮荒世界生存得多么不易,而这个世界的修士祖先,在族群居无定所的流浪中,通过模仿和摸索,开辟出修炼之路,又是如何艰难。

    金玉鑫暂时合上书本,揉了揉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仿佛有些干涩的眼睛。

    数万年的时间,足够地球的原始人从旧石器时代直达现代,在这里却还不能让人族拥有一片稳定的生存空间。

    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这个世界上诞生过的人口数量恐怕足有数十亿,数十亿人族才终于出现了第一位成仙者,其后,不知是多少葬身天劫与兽腹的尸骨。

    今天是要去泉眼处疏导灵渠的日子,可不能耽搁了。

    ……

    “……感气愈实,乃今之贝也。仙祖飞升贝行,欲穷天际,不归者,未知其百千万载。”

    人族拥有了第一位脱凡入灵的仙人,却并不足以给族群带来质变。万族争辉的上古之世,能与天地相融的仙只不过是那些万古强族的入门幼体。

    在长达数万年的不断迁徙中,修士始祖们发现,有一个方向,深入得越远,所能感受到的灵气就越浓郁。但是,灵气更加浓郁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更加强大的种族。这种有益修炼的好去处,可不是孱弱的人类有资格涉足的。

    人类的第一位仙人打算为族群谋一个出路,朝着那个灵气更加浓郁的方向飞升离去,想要去探一探,看看这方天地的尽头在哪里。

    这一去,就不知几百上千万年没有回来。

    金玉鑫在练功场上,正摆着金鸡独立加白鹤亮翅的怪异姿势,立在淡蓝色的炽热大日之下,面前的仙史被简陋的小架子固定在一根木桩之上。看到此处,他不禁为那远古的仙祖捏了一把汗,这人族的第一位成仙者,不会就这么悄然陨落在无人知晓的地方了吧……

    他心里涌上了不知从何而起的遗憾。

    由于最强者的离去,人族的生存空间再一次收缩,种群继续不断迁徙,谨小慎微地寻找相对安全的夹缝,苟全性命于乱世。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随着仙祖的离开,虽然人类的战力一时受挫,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证明了人类的修炼是可行的。第一位脱离了肉体凡胎的先驱,对整个族群的修炼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经过漫长的蛰伏与发育,尽管修炼依旧艰难,但人族还是拥有了更多具有一定境界的修士,足以在周边弱小的灵种生物间拥有自保之力,真正占据一块领地。

    自此,人族终于在元祖修士的庇护下,由居无定所,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婴儿期,逐渐开始走向刀耕火种的新时代,也有几名新的原始仙人陆续产生。

    就在这个时代,离去数百万年的仙祖归来了。

    “……自天际来,自云仙祖。仙祖作书,以教后嗣。民始结绳而治,咿呀为语,仙祖易之以书契。”

    午膳时间,药峰食堂里,数位弟子正在安静干饭。

    角落里,一位白衣弟子独自跪坐在长桌旁,身子低伏,下巴支在桌面上;左手握着一本卷起半边的书卷,胳膊抻直将书立起;餐盘横在脸旁边,右手提溜着双筷子,手腕搭着桌沿,筷子头心不在焉地戳在餐盘里;口中虽塞着硕大的鸡腿,眼睛却是直勾勾盯着那书页。

    “Nice!”

    一道呼声忽然从角落传出,众人纷纷侧目。但见金玉鑫右手一拍桌子,筷子头登时挑起几粒灵米洒了一地,口中叼着的炙灵禽胻也随着那声怪叫掉了出来。

    感受到一圈齐刷刷射来的目光,金玉鑫灰溜溜把书本合上往怀里一塞,拽过餐盘迅速埋头扒饭,吃完后逃也似地离开了食堂。

    谁懂啊,沉浸式读史,仙祖回归,一时激动没忍住叫出来了。

    下午还是练功场白鹤亮翅。

    ……

    仙祖给人族带来了文明。他刻画出文字,并传授给人们语言。贵为始祖仙人,他亲自去到每一片人类聚集的部落,走访部落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取代原始的结绳记事,用统一的语言替换了各个部落不互通的原始呼喝。

    至此,人族方才真正有了传承,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仙之祖称自己为坛摩道人。在传授语言和文字之后,道人又为人族制定历法,命名方位,设下统一的度量衡。

    而修炼方面,道人将所修所悟的天地至理称为“道”,将吸引的天地之气名为“灵”;将修士划为人境与仙境两大境界,褪去肉体凡胎之后称为仙,之前则为人;又将人境分作一到九品,以天劫为界,每过一道天劫便进一品。如今从炼气到渡劫的九大境界,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语言的统一与文字的出现,带来的是交流沟通效率的大大提高。元祖修士们得以更确切而具体地将自身的经验传给后来者。

    那时还没有什么成型的功法与传承,修炼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凶险无比,往往还会留下缺陷与隐患。

    一代又一代的修者付出自己的天赋甚至生命,将错误告知于后人,尽量使他们免于重蹈覆辙。一条模糊的仙路在这样的摸索中逐渐成型。

    坛摩道人广收弟子,提出“道”的理论。道人与弟子们不断参悟“道”的至理,向更深的仙路探寻。

    围绕理论的每一条猜想,道人与弟子都会亲身尝试。失败则自食其果,成功的,就传授给所有的人族修士。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修士的数量和境界都有了巨大的提升,渡劫成仙者都足有百余人。人族真正在万灵之中有了立足之地。

    对百姓传播文明,教化万民,又为修士探寻前路,传承仙道,坛摩道人大德高功,再次突破,达到了新的境界。

    天地共鸣,百姓共声,万修共感,命名为“圣”。

    坛摩道人成为了人族第一位圣人。

    “……书同文,量同衡,语同言,修同境。自号曰坛摩道人。

    道人广纳弟子,日参道理,俱以身试。成,则传万民。于是众修齐进,百仙争出。固道人功盖千古,得被万物,立地而圣。

    坛摩道人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

    合上手中的仙史,从那段波澜壮阔的人族史诗中平复心情,金玉鑫轻轻皱眉,抬手揉了揉额头。

    自从成为修士,随着修为的逐渐提高,他的头脑是越来越灵光,记忆力变得出奇的好。或许因为这十来年的修炼生活单调枯寂,所历不多,反倒使地球时的往事在记忆里格外清晰。

    他可以确定,仙史中所载坛摩道人关于“道”的这句言论,自己在地球上看过,出自先秦圣贤老子的《道德经》。

    这方世界的文字,有的接近古华夏的篆书,有些则与隶书一般无二,口语则更直接是使用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

    要知道,华夏的文言文虽然可能从古口语发展而来,但其作为口语,也是早在先秦时期的事了。这方修仙世界所载的历史可足足有好几千万年,却至今在用文言作为口语!

    坛摩道人所定的方位,日出处通明,名为“通”;日息处为“息”;灵气浓郁者为“贝”,后来还在民间衍生出“仙人来处,宝物出处”的说法;灵气稀薄,族群衰落时迁徙的方向为“难”,后世又有“荒芜之地,魔族之地”的解释。

    然而,“贝”在“通”左,“难”在“通”右,这四方的方位名词与“东西南北”不光发音相谐,更是关系相同。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再看历书,修仙界之历法,不光每旬的十天用天干表示,每年的三十六旬更是用地支命名。前十二旬称为“首”,中十二旬叫做“中”,后十二旬则是“尾”。一年从首子旬甲日起,到尾亥旬癸日止。

    天干地支,也尽在地球华夏文明之中。

    此外还有衣着、建筑、一天十二辰的时间划分……数都数不尽!

    这位带来文明,教化万民的坛摩道人,与地球古华夏到底有什么关系?那百万年的时间里,向“贝”方离去的坛摩道人,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又或者说……这里难道真的只是游戏背后衍伸出的虚拟世界,才会如此吗?

    金玉鑫从盛着锻体药汤的木桶里出来,将手中仙史搁在一旁的架子上,然后跳入了一旁浴潭的清水中。

    闭上眼,把头埋进水里,纷乱的思绪缠上来,他觉得自己需要静一静。

    希望从剩下的那些史书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吧。

    金玉鑫从水下卟嘟卟嘟吐了几口气,一串泡泡浮到了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