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榕树之恋 » 第三十章 七年之后

第三十章 七年之后

    七年后,赵红阳一家人已经迁移到镇上,而哥哥和嫂子已经生育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也算是儿女双全,功德圆满,哥哥和嫂子虽然频繁吵架,可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比较牢固,也就床头吵架床尾和,双方也不会刻意去伤害对方,更多的时候还是相互维护,日子忙忙碌碌,却也过得有声有色。哥嫂两人经营着一家水果店,虽然只是一个三十平米的店铺,靠着诚信为本的理念,每天都会有人来光顾。父母已经是花甲之年,而父亲日渐消瘦,小腿的肌肉已经完全萎缩,借助拐杖也没法站立,只能整天坐在轮椅上。不过看着现在的生活,父亲也整天喜笑颜开,他总是坐在轮椅上安静的看着孩子们吵闹,每天重复给孩子们讲着他那些陈年旧事。母亲也不再去摆摊卖菜,就在家里做做家务,照顾好一家人吃喝,她还是一如往常,忙里忙外,没有一刻闲暇时光。

    赵红阳也成家,生育一女儿,妻子还算贤惠,靠着两人的努力,在县城里买了一套三室的房子,虽然两人算是搭伙过日子,可感情也慢慢升温,平日里也没少吵架,都是受过教育的人,也知道相互体谅包容对方,也知道结婚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所以吵吵闹闹也就过了。

    南方的春季依然是带有一丝丝炎热,不过傍晚的彩霞却无比的艳丽,天空也很蓝,空气也很清爽,小镇边上围绕着一条河流,旁边便是一望无际的果蔬和稻田。饭后,人们喜欢带着孩子及老人到这里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今年的春季,格外美好,悠然在这纯净的天空下,仿佛可以让人忘掉生活中的种种不堪。

    与往常一样,每到春节,赵红阳便会带着妻儿去父母那一起过春节,母亲会依照每个人的口味做一桌子菜,桌上的每道菜几乎都代表着每个人的口味。赵红阳吃遍整个城市,依然觉得母亲做的红烧肉口感最佳,其中缘由,是食材选择的问题,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又在菜市场转悠那些年,对于食材的好坏,一眼就通透了。除此之外,母亲还告诉赵红阳,红烧肉的甜味,大众做法一般是添加白糖,而唯独我们村子里世世代代都选择蜂蜜,这样吃起来,会有淡淡的蜜香。

    母亲的招牌菜菜不止是红烧肉,而哥哥却喜欢母亲做的清炒豆腐。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都要自己做豆腐,在那个肉食紧缺的时代,豆腐无非是最下饭的家常小菜。而母亲的清炒豆腐,配料极为简单,主要是火候的控制,加上小葱及姜蒜,在猛火中翻炒一分钟左右即可出锅,这样能很好保留着豆腐的清香。母亲也经常给赵红阳普及菜谱,工作忙碌不时常回家的时候,可以自己做几道菜,依然是家里的那个味。

    每次团聚,母亲总是不辞辛苦,不怕浪费,忙忙碌碌做很多饭菜,她总怕哪个孩子吃不好,也怕孩子们在外面吃得不好。赵红阳也经常向母亲强调,自己在外面的伙食并不差,大鱼大肉也都吃得多,体重也一直在上升,可母亲依旧觉得外面的饭菜不健康,现在的食品总是超标的农药,长时间的冷冻。母亲总是担心的特别多,无论赵红阳怎么解释,她都觉得自己说得在理。经常叮嘱赵红阳要自己做饭,如何挑选食材之类。

    每当吃完饭,赵红阳一家总会坐在一起吃水果闲聊,尽管已经迁出村里了,母亲依然还是会了解很多村里的情况,比如谁家的孩子要结婚,娶了个哪里人,长相如何?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孩子落榜了,在哪个地方打工等等。赵红阳清楚,村里的人一来镇上赶集,都喜欢来赵红阳家坐歇息,喝喝茶水,母亲的信息就此而来,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母亲也会时常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对母亲来说,除了家人以外,外公外婆是她最亲的人了。

    赵红阳却很久没有回村里了,每年清明节也没能回去给爷爷奶奶扫扫墓。要不工作太忙,要不陪着媳妇回娘家那边。只有外婆去世的时候回去了两天,也比较匆忙,没有过多停留。记得母亲特别难过,重复对赵红阳说:外婆很节约,一辈子没有大吃大喝过,每次吃完饭后,都要用手到处摸一摸,摸到掉下的米粒,会毫不犹豫的吃进嘴里。母亲每次说着,总是止不住流泪,总是责怪自己帮不了外婆什么。

    外公今年也年近九十,今年初二,赵红阳哥俩打算和母亲一同回去看看外公,母亲说外公身子骨还在硬朗,每天总是从村头串到村尾。母亲谈起外公,似乎少了很多抱怨,而是满脸笑容的说:你外公现在特淘气,像一个三岁小孩咧。也许是天生的庄稼人,外公到老也总想着田里的玉米,有时候会一个人坐在田里除草。

    外公也是一个文盲,母亲说外公年轻的时候有一股牛脾气,看不顺眼的东西,都会踹几脚,所以村里也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与外婆的关系也不太合,外公见不得外婆柔柔弱弱。在外公眼里,男女都一样,都应该硬朗起来,做事不该唯唯诺诺,拖泥带水,外公见不得心胸狭窄的人,也见不得婆婆妈妈磨磨蹭蹭的人。而外婆体弱多病,总是隔三差五的病倒,外公对她忽冷忽热,没有过多的关心,更多的是抱怨外婆拖累了他。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公总是很晚回来,然后很早就出去,只有外公洗完脚,会在火炉旁点起水烟,才会给赵红阳哥俩讲以前的故事。而外婆却比较亲和,有时候会来赵红阳家串门,帮着母亲做做家务之类的,直到腿脚不便了,眼睛模糊了,外婆嘴里依然念叨着赵红阳哥俩。

    外婆弥留之际,只要母亲陪着她,要母亲握着她的手,直到睡去。母亲也说过:那段时间的外婆像极了自己小时候,一觉醒来见不到外婆,就会大哭大闹。外婆一边背着母亲,一边做着家务,母亲就这样看着外婆额头上的汗珠,却没能体会到外婆的辛苦。

    母亲每次提及外婆,都会忍不住落泪,她觉得外婆这一辈子实在受了太多苦难,至于外婆的原生家庭,却是个迷,外婆也从未回过娘家,那个时代社会非常动乱,很多人一旦离开家乡,就一辈子回不去了。外婆是其中之一,母亲从外婆口中听到,外婆十五六岁就离开家乡,对家的记忆,只有父母的面孔,村庄路口很多竹子,村里有一个疯疯癫癫的老人总在深夜大吼大叫等。

    而外公的出生就更加凄惨,外公六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外公的父亲找了个后妈,从此外公就没有在家里吃过一顿热乎饭,睡过一顿安稳觉,据外公提过,睡马路已经是他家常便饭,半夜被他父亲和他后妈吵架,总会把他赶出家门,更多的,外公也没有对母亲说过。所以外公大小就有一股很硬的气,就是对谁也不低头,对谁也不温柔。

    赵红阳哥俩年近三十,很久没有和外公席地而坐,侃侃而谈。每次去回去看望外公,他要不忙着喂牛,要不忙着去地理除草,回来到家里,就只顾着埋头吃饭,有时候也会对赵红阳叮嘱几声多夹菜,吃完后自顾自的泡一杯茶,斜靠在墙上,抽着水烟,然后外公就喜欢给赵红阳哥俩讲一些陈年旧事。有时候也会提及一些过往,而对他根深蒂固的还是社会主义,对党的热诚。外公面前,党容不得任何人侵犯,在他眼里,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安稳社会。

    外公最自豪的事,无非是加入组织这件事,从十七八岁入组织至今已经六十多个年头,每次提及,他都无比自豪。那个时期抓生产,外公总是冲在第一位,在外公眼中,组织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有再造之恩,对他不离不弃。回想这些,赵红阳对外公更加想念,想尽快见到外公。

    父亲每天的工作便是喝茶抽烟烤太阳,内心也无比渴望自己能起来四处溜达溜达,如此普通的理想,却一辈子都实现不了。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差,总以为吃点药修养一段时间便能康复,不成想却越来越严重,直到现在,父亲已经无法站立,腿已经麻木,完全使不上劲。而后来去医院,却也来不及了。父亲与外公相处很融洽,每次去外公家,父亲都会和外公相谈至深夜,即使困了躺在床上,也会用尽力全力隔墙交谈,直到五更鸡鸣,才会传来父亲的打呼声。

    外公重视父亲老实憨厚,肯吃苦,所以才会毫不犹豫的母亲交给父亲,那时候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母亲也没做反抗,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赵红阳到了这个年纪,才真正体会到为人父的不容易,他想起父亲挑着行李送他上学的情形,一路上还不停的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之类的话,那时候的赵红阳虽然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却也抵不住怕同学笑话的心里,有时候他会觉得父亲很土,很丢人。回想起来,他很自责,如果是现在,他会毫不犹豫的向同学宣布:这是我爹咧。可惜那时候的他没有如此,他也没有对父亲说过,也没有央求父亲的谅解。

    赵红阳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给女儿,好比以前母亲对他说过:想到你哥俩,我就想拼命活下去咧。再苦再累,只要到回家,女儿就会咿咿呀呀的向你跑来,妻子忙着去厨房给你热菜。放下手机,放下钥匙,双手抱着女儿的那一刻,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幸福,这大概就是只有家才能给的温暖吧。虽然赵红阳两口子谈不上有多相爱,妻子也会抱怨赵红阳不懂浪漫,赵红阳眼里,只有责任,他觉得一个男人对家庭负责,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似乎看得出赵红阳哥俩的一些遗憾,每次坐在一起聊天时候,父亲总会说一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咧。这些年来,哥哥与父亲也相互容纳了许多,父亲和母亲有时候会觉得对哥哥有很多亏欠,以至于后来对哥哥极为包容,无论哥哥做错什么,他们都会压制在心里。

    哥哥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业,他总说:无论花多少钱,都要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咧。他明白,一个没有学历的孩子,在社会上是多么的举步艰难,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赵红阳没有过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就笑笑而待之,虽然现在家庭和睦,可却也回不到与哥哥侃侃而谈的小时候,赵红阳总是忌讳着什么,又怕冒犯着什么,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难得的氛围。以前也经常听到哥哥抱怨之类的话语,或者哥哥与父亲大声争吵,时间久了,也就没了。

    正月初一夜晚的烟花如此绚烂,赵红阳一家子都坐在院子里观赏,邻居家的烟花把他家的院子照亮得通红,赵红阳一家子边吃着各种水果边举头观看着。

    赵红阳问母亲:自家咋不买点烟花爆竹来闹个年咧?母亲回答说:家里小娃子多咧,多不安全咧,等娃子长大咧,买多多咧。

    赵红阳没有说什么,母亲的回话让他很吃惊。伴随着孩子的吵闹,赵红阳一家进入欢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