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我本道妙仙人 » 第41章 爆燃的“一石才”

第41章 爆燃的“一石才”

    谢自然也不愿辜负这才情,毕竟对于“一石才”这缕真妙而言,也是一种修行。

    于是他放出了袖袍里的笔墨纸砚,在老柏树下的青石台上铺开,随后便望向草庐菜园的和氤氲山色,想着鼓捣一幅山水田园的画作出来。

    可是嘛...

    满腹才情是有了,但画山画水,多的是各种学问技法在里头,随着人间季候、山形地势、草木品类的不同,在细节上都有各自的讲究,想要无师自通可并不容易。

    真到了下笔的时候,可就把谢大先生难住了。

    画不了山水,那便画人!

    谢自然能生出这心思来,是因为上一世课本里的五柳先生插图,竟然不自觉地从他印象里浮现出来,连布巾衣饰上的纹理都能清晰可见!

    古代的人物绘画,本就只讲个形意,对于像不像这个问题并不苛求。

    于是谢自然观摩着插图上笔法,寥寥十余笔就把自己的外形勾勒了出来,虽然人物的面部和各处细节都还没有,可熟人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是他谢自然,也算抓住了神韵。

    正当他准备将细节一一补上时,却又犯起了犹豫,只因他心中无论如何观想,都始终觉得不对付。

    一来嘛,总有些画蛇添足之感,二来嘛,按照那插图的技法来,画出的人脸实在是...太丑了。

    还是留个念想的好。

    勉强画好了人,谢自然再循着插图上草庐和田园的绘画技法,也将这峰顶两处景观收入画中,只是头顶上的老柏树和茅屋里的谙儿就得受些委屈了,他谢先生笔力有限,脑子里也实在找不到可参照的画作,只能将他们自动忽略掉。

    “嗯,瞧着还不错。”

    谢自然将画拿在手中好好欣赏了一番,只见一个白袍先生站在悬崖边上,在山风的吹拂下,鬓发后扬,袖袍翻飞,正是那日自己在悬崖边上布下《小铜炉阵》的场景。

    可光有画还不行!

    谢自然心中默了片刻,又回到青石台前提笔写道:本是个虚飘飘天地闲人,今朝在桃叶渡,明日又杏花村。

    兴之所至,想到啥写啥!

    什么骈偶对仗,他才懒得去管。

    由于谙儿那边行功到了关键日子,谢自然为了照看她,就这么过了几天山水田园的生活,每日里除了做点农活,也会写写诗文,耍耍剑,偶尔也会把金蚨王鼎上的“蚨”字拿出来揣摩一遍。

    由于管中窥豹,他并不能领悟这“蚨”字背后的真谛,所以眼下可做的,只能是靠着《一石才》,将它从形迹到纹路,从神韵到意境,全部印在脑里,留待以后参悟。

    至于其他杂事,计履霜返回汴城后的第二天,便给他发来传灵鹤报了平安,说薛谙瘟病已好,已经可以活蹦乱跳。

    听她口气,象山那边,似乎并没什么大事发生。

    反倒是孙家人这里,又遇到了一点麻烦,他们与济春堂火拼一场,不可能瞒得住,第二天长春派的仙师就赶到了汴城孙府,与孙彦昌碰了一面。

    这事自然让老根山里的孙家人虚惊一场,为了不让老根山这边的秘密流出去,他们甚至已经结阵以待,要是那位长春派仙师敢没头没脑地撞到老根山这来,等待他的,就是连环毒计与孙家人的全力扑杀。

    倒是有那么点像样了。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老根山这边的祸患,谢自然再次出手了一回,在老根山的外围,布置上了《小须弥阵》。

    有了它在,旁人只要不是亲入老根山之中,那便绝无可能发现山中灵气,而且有《小铜炉阵》在内里作为灵源供给,这阵法也能长久存在下去。

    当然,长春派这把铡刀,还是随时可能落下来。

    在这之后,孙家所有嫡系回老根山开了一次族会,算是定下了日后驻扎老根山,好好在此休养生息和积蓄实力的长期路线。

    为了防止某天突然有长春派的人过来,孙家人把捕杀长春派仙师当成了日常任务来备战,争取来一个就杀一个,尽可能拖延东窗事发的时间。

    孙家若想日后脱离长春派的掣肘,做到真正的蛰龙飞天,那这就是他们必须要走的路。

    族会当天,谢自然也被邀请过去旁听了一耳朵,他原本是想婉言推辞的,可最后还是去走了个过场,只因有一件事引发了他心中猜想,需要印证一番。

    藏在孙家的那缕妙!

    那日山中布阵,当谢自然喊出“惊蛰过后,二月初二”一番话后,他就隐约感受到了那缕真妙!后来在老根山峰顶受了孙家人叩谢祖师之礼,那感觉就越发明晰了,和第一回在孙家库房受人一拜颇为相似,但却强烈了十倍不止。

    所以谢自然在想,莫非孙家这缕真妙并不是藏在某个人身上,而是藏在这一族人身上?

    后来印证的结果,也的确如他所料,当孙家众人因为《小须弥阵》又一次向他叩谢时,谢自然果然感觉到了那缕真妙的存在!

    然而在谢自然的灵觉中,这缕真妙的源头似乎并非《蛰龙眠》,但二者间又有着些丝丝缕缕的联系,实在古怪得很。

    更让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明明就坐在孙家人面前,自己的《拾妙诀》却纹丝不动!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孙家人对他尚未彻底归心,二是藏在孙家这缕妙,并没有彻底修成!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让原本准备再次上路的谢自然,先放慢了行程。

    这一日午后,老根山外一道银白遁光飞来,最后落在清风坳驻地里。

    “嚯,计姐姐,这真是好地方啊!我感觉浑身上下像是被涤荡了一番,每一处毛孔都在大口呼吸,真是爽快极了。”

    “这就是灵气的滋养,若是先前的灵潮未退,你这身子骨只怕要虚不受补。”

    来人正是薛谙和计履霜。

    她二人在清风坳打听一番后,得知谢自然在山顶结庐而居,便再次御剑而起。

    老根山峰顶。

    谢自然此刻正坐在一个小池边上,周围高高垒起的泥石还没来得及处理。

    他老早就想凿个鱼池出来,今日正好得闲开干,折腾了一上午,这会总算有些成果了。

    此时的他,头发胡乱盘在脑后,穿着个脏兮兮的白麻衫,活脱脱一个闲散农人,哪还有什么仙风道骨可言。

    “嚯,这才刚入夏,蚊子就这么厉害。”

    前日山里下了一场小雨,这山顶附近,还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积水未干,这可助长了蚊子的气焰。

    其实不止是蚊子,或许是因为老根山灵气汇聚的缘故,自己这菜园子里又移植了不少现成的瓜果,这山顶上渐渐多出了不少蛇虫鼠蚁。

    尤其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耳边老是嘤嘤嗡嗡,咕呱咕呱。

    谢自然懒得再管这些蚊子,一边稳稳坐在锄头杆上,一边从旁边取了个酒壶过来。

    这酒壶里装的乃是“琼华窖”,还是他去族会旁听那天,孙舒来给他带来的几坛。

    孙舒来听小辈们说,谢先生最近迷上了诗画文章,于是才特意带来这东西,都说酒能助兴,一醉百篇,谢自然心想也是此理,便讨了个酒壶,趁兴致来时,便会小酌一口!

    这“琼华窖”也不愧是名满大虞的佳酿,谢自然还真是越喝越上头,一开始多少有些附庸风雅之意,但眼下嘛,还真就好这一口了。

    半壶酒很快就见底了,谢自然把酒壶枕在脖子下边,本想趁着酒劲儿,小打个盹儿,可耳边的蚊虫,烦人得很。

    微醺的恬淡中,谢自然眼睛裂开一条缝,只见青天白云为底,那纷乱缭绕的蚊虫,真如翱翔的白鹤一般。

    一时间,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篇古文来。

    也正是这一刻,在这老跟山峰顶上,两缕“一石才”真妙,竟爆发出了一声强烈的共鸣!

    可惜没人能够听到,而能听到的人,已经酩酊大醉。

    “先生!”

    精蹦的薛老太一从飞剑上落地,便冲在了前面!

    随着她的脚步靠近谢自然,谢自然灵台中的“一石才”顿时在熊熊道妙中,滚滚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