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白鹿原,从刀劈白狼开始 » 127章 乡村防疫

127章 乡村防疫

    卫生院的乡村卫生防疫系统建设,是从改造村里的厕所开始的。

    治未病,一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后演变为“上医治未病”。大意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疾病没有发生时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具体又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前者着重于养生,讲究“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后者顾名思义,是说生病后要及时治疗,而且要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现代医学中的健康体检,大约都是这个意思。

    但两者都是在“人”这个治病对象本身基础上进行的论证,卫生院的卫生防疫系统则是走了另一条路子。

    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群防群治。

    当初建立卫生院,本就是出于“防疫”的目的。生老病死自有规律,千百年来,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医病体系。

    作为个人推动力量,又不是政府,时杰没必要去打破原有的体系。

    但传统的防疫都是在疫病发起以后,着眼于治病基础上的措施,加上中医对于“细菌”的笼统认知,面对突然爆发的疫病,通常表现得无能为力,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多在“防扩散”上下功夫,但那又是政府行为。

    卫生院的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重点在于疫病发起之初,以及疫病发生之后的应对体系建设这两个部分。

    具体来说,就是卫生习惯、家庭卫生条件改造和赤脚医生这三个部分。

    白鹿小学建立以后,卫生院就划到了小学体系之下,一方面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人才梯次的持续性,着重于医疗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为的是延伸卫生院的管理职能。

    早在卫生院建立之初,时杰就把它定位在培训和管理这两个职能上了。

    是个医疗管理行政机构多过于医院本身。

    这样一来,卫生院跟白鹿小学相结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其实说起来,白鹿小学也有这个职能。

    自古皇权不下县,千百年来,县以下其实一直采用都是乡村自治模式,费用本着节约原则,是能省就省,真需要的话就临时自筹。

    白鹿村不常设护村队,就是基于这种原因的考量。而白嘉轩修宗祠兴族学修寨墙防白狼,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在“乡村自治”的模式下,官府的主要影响手段是“教化”,体现在两方面:

    鼓励办学、建立牌坊。

    几年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多有识的实业家,发起很多乡村管理实验,其中就有“以校治乡”的理论实践。

    白鹿原其实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话题拉回来,具体到这次的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其实是两组人马。

    一组由卫生院主抓,主要做生活卫生习惯宣传和赤脚医生选拔两个方面。

    结合的方式就是医疗下乡,做现场体检和治病,顺便宣传生理卫生知识。

    具体就是有宗祠用宗祠,没宗祠找空地,现场分体检、治病、宣传三块摆开阵势,村里官人——也就是村长铜锣一敲,村民们就涌过去,连体检到治病带宣传,一次搞定。

    至于赤脚医生选拔,则由负责治疗的医生兼职负责,主打聊胜于无。

    反正有白鹿小学的毕业学生可以补充,不着急。卫生院在赤脚医生的职能设计上,医病方面类似于后世药店坐堂医生和医院分诊台的结合体,防疫方面侧重于预警和指导,不需要太高水平。

    但在另一方面。

    家庭卫生条件改造就比较复杂了。

    负责这一块的是白鹿小学的人,多从有一定行政管理经验的大班学生里抽调,每人对口十个乡约,负责十个村。

    他们在学校时就协助老师做校务管理,懂规则知世事,能应付得来。

    完成这次任务后,考评合格,他们就会被分配到白鹿仓,正式成为公务员,对口负责这十个村的具体治理了。

    所以,他们用心得很。

    不过,家庭卫生条件改造这项工作很考验人,对他们算是一个严峻挑战。

    健康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成熟而完整的循环。家庭生活污水分为三部分,能用的喂给猪羊牲口,不能用的统统扔到专用的“粪坑”沤肥,人则去厕所,粪便和牲口粪肥一起积肥发酵后肥田。白家的马号就是做这个的。

    而地里的秸秆,除了喂牲口、烧火,剩余使命就是积肥。

    所以,农村从来没有垃圾这一说。

    若想真正实现乡村卫生治理,得从村庄规划做起,时杰目前还没那个能量,也不是时候,家庭养殖需要慢慢发展,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粪坑”——也就是家用垃圾坑的规划和厕所改造。

    前者好说,乡人自有习惯,统一规置一下就好,很方便。

    后者最难。

    农村没有城市那样的自来水系统,所以都是旱厕。不讲究的随便挖一个坑,用包谷秆一挡了事;讲究的多在正房东侧夹道,或者院子西南角建厕所。

    搭建一个小房子做卫生间,坑池多在墙外。挖个直径一米,坑深一米到两米,口小肚大的土坑,加个盖子完事。

    卫生间和坑池之间,是一个狭窄的斜向通道,通风透气,夏季,尤其连阴雨的夏季,还会有蛆虫爬上来。

    最好莫过于发酵式三室水厕,跟洗浴间连在一起用,非常之方便适用。

    但白鹿原缺水。

    在水井和涝池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做好水量测试之前,是不可能考虑的。

    那么,只有改造旱厕。

    农学堂的解决方案是用逆向阀。

    就是在连接处设置一个向外的圆形口,伸出坑壁解决蛆虫外爬的问题。再就是像牲口圈那样及时填土填草,及时出粪,尽量减少液化生蛆的情况发生。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算聊胜于无,最终还是要靠水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