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吃货航海记 » 第17章 风帆

第17章 风帆

    还发现现在的船帆竟然没有帆布材质,小张的帆使用棉布麻布,大张的帆使用棉布、麻布、棕叶、竹条、竹篾、檩条等材料制造而成。

    植物叶子与茎杆的成本虽低,但不如帆布结实耐用。

    还有何易咏与文明资料库里的硬帆对比,发现中式硬帆重量比西式软帆重很多,桅杆和帆椼上没有高效支撑位与力量分散位。

    所以桅杆必须粗壮,不能太高,帆不能升的太高,风帆面积不够大。

    否则桅杆无法承受更大面积风帆带来的巨大风力,容易断裂,帆升的越高,对桅杆结实度的考验越大。

    高处的风力才更大,风帆升不到高处,借不到更有效的风力,船航速自然慢。

    这时期的中式硬帆船航速一般只有3-4节,西式软帆船航速一般有3-6节。

    风帆是主要动力来源,风帆面积越大,船航速自然越快。

    桅杆粗壮,重量就重,硬帆有檩条竹条,重量更重,导致重心偏高,载货量下降。

    载货量下降,意味着承载能力少,作为军舰的话装不了太多火炮,海战能力差。

    西式软帆现在应该只存在于少数张风帆的时代,即一根桅杆上只有一张至三张软帆,还是比较落后的。

    西式软帆受风时风帆是鼓胀起来的形状,更容易“存”住风,“吃”下风,中式硬帆是平板形状,吃风后鼓胀弧度小,风吹过来容易“滑走”,“吃”下的风量少。

    还有中式硬帆的中小型船很好操控,也只需少量操帆手控帆,控帆速度也更快,但如果船特别大,帆特别大的话,中式硬帆极其沉重,需要很多人才能升起来降下来。

    西式软帆重量轻,有多层横椼作为支撑点支撑多层风帆的话,有利于分散桅杆压力,重量不是特别重,桅杆可以高一些,细一些,轻一些。

    比如大概数据,100米长的福船,桅杆最高只有40米,单根桅杆重10吨以上,100米长的飞剪船,桅杆最高可以有60米,单根桅杆重8吨。

    远洋方面中式硬帆的船航速慢,但可借的风向角度大,能借到绝大部分角度风力,在大多数风向条件下也能航行,逆风也能航行,持续航行能力好。

    西式软帆风帆总面积可以更大,能兜住风,航速快,能借到风的角度小很多,逆风航行能力差,持续航行能力差,除非将纵帆合理利用起来。

    中式硬帆有多根檩条支撑,风帆破了后也只会被风撕扯破那一层檩条的帆面,破破烂烂的帆仍然可以提供一些动力。

    西式软帆中间没有支撑,风帆破了后很容易被风撕扯的更大,整张帆全被撕扯烂,失去动力。

    所以中式硬帆更适合排水量500吨以下的中小型风帆动力船只,不适合排水量太大的船只。

    所以大型福船宝船上的桅杆数量很多,不是布置在纵向中轴线上,桅杆高度也少,错乱布置更多根桅杆以增加风帆面积,用数量弥补质量,以实现大船正常航行。

    刚好中小型中式硬帆动力的船只,需要的船员数量少,载货量少,装不了太多补给,船员少消耗的补给就少,不容易生病死人。

    操控西式软帆需要大量操帆手,船小的话载货量少,装载的补给更少,大量船员很快消耗完补给,大航海时代的探索海洋时代补给点很少,不及时补给的话很容易大量生病死人。

    西式软帆适合排水量500吨以上的中大型船只,船大的话也需要大量操帆手,虽然可以装载更多补给,但总归消耗大,不划算。

    除非有新式轻型材料支持,有省力机械结构或动力机械升降风帆,对中式硬帆爆改,爆改上限可能不是很高,但至少提高了中式硬帆的发展前景。

    中式硬帆的发展最终形态,应该是使用轻型坚固材料,做更高更轻的桅杆和檩条,做面积更大的帆,使用高效省力滑轮或铁葫芦升降风帆。

    风帆横面前后呈弧形,两头向后,中间向前,顺风吹鼓起来,能“吃”住风,逆风能利用伯努利原理,逆风航行。

    风帆高度应该更高,风帆升起后,每一根檩条的套绳对应位置的桅杆上,设计在甲板拉绳就能开合的挂钩,用挂钩固定檩条高低,两根檩条之间的风帆放松一些,呈弧形,整张风帆从上至下呈波浪形,不要绷紧,能“兜”住更多风。

    比如桅杆高60米,风帆拉高后能升到75米,但不升那么高,只升到60米高,每根檩条等分高度限高,两根檩条之间的风帆松一点,被风吹鼓一点。

    排水量几十吨一百吨的船,只需要三五个船员即可操控,一个人控制一根桅杆的风帆,节能减排还省船员补给。

    西式软帆的发展最终形态,必然是一根桅杆上有多根横椼,每条横椼下垂挂一张风帆,总体呈多层风帆的形态。

    三层算少的,四层不多,五层合适,六层不算多,七层就太多了,不合适。

    并且桅杆之间要能挂纵帆,逆风时升起纵帆,利用伯努利原理的压力差,实现逆风也能航行。

    现在的欧洲船只风帆技术发展到这一步了吗?

    很明显没有!

    既然没有,那欧洲现有的软帆属于西式的没毛病,这种最终形态的新式软风帆,却不属于西式,我创造的,这种软帆最终形态就是中式的!

    没毛病!

    超越其他国家民族某些方面的最牛方式,可能不是在自己国家民族的某些方面实现超越,而是将其他国家民族的某些落后方面拿过来,升级改造的他们自己国家民族无法超越!

    但这么多张风帆,必然需要很多操帆手,三桅帆船,每根桅杆五张帆,再加大量纵帆、一些三角帆、翼帆的话,可能需至少要60名操帆手。

    帆布材质的风帆,宽二十多米,高近十米的话,一张重上百公斤,那么大,那么高,一直被风鼓吹着干扰,船还一直晃,很不好收帆扬帆,很危险。

    也有一些简单方便先进的设计可以减少工作量,不知道能不能用的上。

    坐船果然轻松加愉快,乘坐马车驴车走两天才能到150里外的徐闻县,坐船一个白天加摸黑一会儿就到了。

    船有些颠簸,比坐马车驴车稳当舒适一些,大家也没有晕船难受。

    船搁浅停在徐闻港附近的一片滩涂上,在船上休息一晚,随从背着银子,众人在胡师傅的带领下走向荒无人烟的盐碱地。

    大片大片的土地看着很肥沃,其实是盐碱地,没有人治理,连周围村子都迁往内陆了,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谁来治理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