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沐天子 » 第36章:形势【4400字大章】

第36章:形势【4400字大章】

    总兵行辕,中军大帐。

    “你这几日不是在忙着火器营的事情吗?”

    “今日怎么有空过来我这里?”

    张辅将目光从案桌上的公文上移开,看向掀帘而入的沐斌,皱眉疑惑问道。

    沐斌闻言赶紧上前赔笑道:“小婿刚寻得一个精于火器的人才,正想让岳父大人给我掌掌眼,看此人是否得用?”

    张辅闻言这才收起打趣的口吻,肃然问道:“你详细说一说。”

    沐斌便将如何收服胡元澄的过程娓娓道来。

    “我也听说过此人。”张辅自然对在多邦之战时,那颗差点击伤他的炮弹记忆深刻,继而,对研制出新型火炮的胡元澄有所耳闻,此时听得沐斌提起此人,先是沉吟片刻,方才颔首道,“人才难得,当今陛下求贤若渴,胡元澄少涉政事,罪孽较轻,你若求情,还是有机会保下此人的。”

    沐斌有先见之明,自然不担心胡元澄的安危,他提及胡元澄不过是个由头,是为了接下来牵扯出“简定帝”陈頠来。

    沐斌思忖片刻后继续说道:“小婿却在与胡元澄闲聊时,听其人提及,如今前朝陈艺宗的次子陈頠恐还活着,只是不知所踪,岳父如今早已经将安南请求内附的表文上递入京了,我大明治理安南可谓指日可待,而若如此,拥有继位法统的陈頠便不可不防了。”

    “哎!”

    张辅闻言先是叹了口气,将案桌上的文书递给一旁的沐斌,说道:

    “你看一看,这是莫邃的密报,讲的是陈朝遗臣陈肇基遣人入升龙联络他,欲合力扶持陈頠复国的事情。”

    沐斌闻言微微挑眉,草草浏览了一遍文书,这才笑道:

    “莫邃立刻便将人送了过来,并且上书表忠心,他倒是深谙谋身之道,知道依仗我们,他的家族才能冠绝安南。”

    张辅闻言只是眯眼点了下头,思忖了片刻,这才说道:

    “莫邃此人虽然奸猾,但所求的不过是门户私计,不足为虑,如今安南粗定,我的军令在升龙与清化还能畅通,但到了安南其余地方则效果大减了,至于陈頠此人,虽然值得警惕,但也一时也无法解决此人,只有等他展旗反明的那一日再行剿灭了。”

    沐斌也知道陈頠如今不知所踪,的确无法提前消除隐患,他此次前来,为的也仅仅是提醒张辅一句罢了。

    眼见对方已经有了警惕之心,他便也不欲再赘言了,只是问道:

    “岳父,你的表文想来快抵京了,也不知道朝中关于安南内附会是哥什么态度?”

    “陛下乃是一代雄主,志在开疆拓土,安南时隔五百年,重归华夏,陛下岂会不心动,朝中腐儒纵有微词,又岂能阻拦他的心意。”张辅闻言不以为意道。

    沐斌闻言微微颔首,永乐大帝自然乾纲独断,安南内附大明,想来问题不大。

    只是他随即想起,在另一个时空,关于永乐帝郡县安南,随即引发安南持续不断地反抗浪潮,最终宣德皇帝无奈舍弃安南,终究令人遗憾。

    沐斌不由开始深思,明朝接受安南内附后,又该以何法治安南呢?

    他能否总结历史教训,谏言献策,避免遗憾再生了?

    ..........

    安南,谟渡(今越南宁平安谟县)。

    逃离升龙后辗转抵达谟渡的陈頠高坐上首,一脸苦涩的环视拥护他的众前陈遗臣,最后目光落在陈肇基的身上,询问道:

    “陈卿你遣人入升龙却了无音讯,而安南内附大明的消息却流传开来,看来大明天子此番南征并非他开始宣扬的那样是为了替我陈氏复国,而是有意趁机征服我安南呀!”

    “如今逆贼胡季犛虽然被擒,但是大明三十万雄师依旧威临安南,本王欲继先王之遗志,承续帝统却不可得,如之奈何?”

    “大王何必灰心丧气至此?”陈肇基徐徐说道:“大明虽强,但想要一举吞并我安南又谈何容易?”

    “此话怎讲?”陈頠赶紧询问道。

    “其一,安南虽曾北属中国,但风华一直与华夏有异。尤其近五百年独立为一国,早已经自成一体,大明若要治安南,汉人汉官势必将接踵而至,明习,明律也会照搬过来,此皆会与我安南旧制相冲突。”陈肇基显然早就思考过此事,心中已有腹稿,不由继续道,“安南百姓多为越族,与汉人并非一类。若是自治,纵然施政有所差错,百姓也能忍受,可若明朝治安南,汉人施政但凡有所差错,只需我们稍加挑拨,便能激成华夷之争,到时,民心思陈朝,大王举旗,必将万众所归,何愁不能复国?”

    陈頠闻言脸有激动之色,不由频频颔首不及。

    待陈肇基说完后,其人兴奋询问道:

    “那我们此时该做何事?”

    “是否该打出本王的旗号,让我安南的仁人志士知道,本王已继位,安南已有主了。”

    “不可!”陈肇基此前见陈頠心灰意冷这才说了些激励之语,可他也深知如今明朝势强,只要三十万明军还停留在安南一日,他们便必须蛰伏,却不想,勾起陈頠的心急冒进,不由赶紧摇头制止道,“大王还需耐心,静待明朝犯错之时,方才是我等复国的时机。”

    陈頠闻言脸色上兴奋之色这才退去,叹气道:“罢了!便听你的吧!本王静待时机,再行复国。”

    ........

    大明,文华殿。

    永乐皇帝朱棣高坐御座,脸带笑意,显然今日心情十分不错。

    他当然该高兴,因为随着安南大捷的消息抵达京师,他再一次向众人证明了他这个君王的英明果决。

    正是在朱能猝然病逝后,他果断的任用了资历尚浅的张辅,这才顺利的平定了安南,擒拿了逆贼胡氏父子。

    更何况除了捷报外,张辅还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安南请附。

    朱棣的目光从太子,汉王与诸阁臣、六部堂官身上扫过,脸带笑意的对身旁的王彦吩咐道:

    “给大家读一读安南众臣民上的表文。”

    王彦闻言赶紧笑着应“是”,随即便以他那公鸭般的嗓音,略带兴奋的开口道:

    “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义之教。幸赖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幼得观中华衣冠之盛,不复庆幸!咸赖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邃谨同耆老等人具表文一通,以达下民之请!”

    随着王彦最后一句落下,殿中众人神情各异。

    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激动不已,还有人脸带忧虑之色。

    朱棣将众人神色收入眼中,却丝毫不以为意,只是语气欢快道:

    “诸卿,安南胡氏不仅篡位自立,更是以番邦之身不敬大明宗主,朕这才兴正义之师,讨贼平叛,原想替陈氏复国,却不料,陈氏无福,竟然落得绝嗣的结果,如今安南无主,安南百姓彷徨无助,请求内附大明,让朕这个天子治理安南之地,尔等以为可行否?”

    阁臣之中的杨荣素来与永乐帝政见想同,意在开疆,闻言,赶紧出列称贺道:

    “安南本为华夏故地,只是机缘巧合,才不幸流落在外五百年,如今圣天子在朝,安南百姓归心,此时请求内附,正当其时,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好!”

    永乐帝闻言大声赞道:“杨卿所言极是!”

    殿中众人见状哪里还看不出永乐帝的心思,自然赶紧纷纷道贺。

    但却有两人却与众人迥异。

    其一便是太子朱高炽。

    太子朱高炽虽然因为痴肥不良于行而不得朱棣所喜,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这对父子深层次的隔阂便在于对于治国之道两人可谓南辕北辙。

    朱棣年轻时便以藩王之身镇守北地,曾经亲身领军北击鞑靼,后来四年靖难,可谓展现了其人的铁血本色。

    所以其人继位之后,无论是秉性使然还是为了洗刷他得位不正的污点,其人的治国之要在于开拓进取,渴望成就千古一帝的威名。

    而与之相反,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却生性内敛,治国上更加倾向延续洪武之制,以休养生息为治国之准则。

    所以此番,闻得安南请附,朱高炽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明又多了多少土地,而是治理安南将耗费大明多少人力物力。

    如此做是否值得?

    朱棣眼见众臣称贺而为首的太子却一脸纠结为难不由心中不悦,一双虎目便看向了朱高炽本人。

    朱高炽自然察觉到朱棣的不悦与逼视,他正准备咬牙陈述一遍接受安南内附将对大明造成的负担与影响却不料一旁的汉王见状先一步开口质问道:

    “大哥,安南内附大明,父皇再建功业,青史上必将留名,我们都替父皇高兴,为何你与解学士却怏怏不乐,难道你们不希望父皇青史留名?”

    “还是你认为父皇威名太甚,让你这个太子不好当了?”

    听得如此诛心之言,朱高炽一个激灵,他反应过来,如今他只是储君,这大明该如何治理还轮不到他说了算。

    而他的好二弟依旧对他的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现在不是他坚持政见的时候,他万事都当以保住太子之位为先。

    想清楚了这点,朱高炽不待朱棣质询,赶紧躬身请罪道:

    “父皇容禀,儿臣岂会不盼着父皇好,关于安南内附,儿臣无异议,只是想及不久前我大明三十万大军南征,国库已经消耗颇多,而若接受安南内附后,为了稳定安南局势,必定还需留军驻守安南,再加上稳定安南局势,也需要我大明支援钱粮,这才反应慢了片刻,还望父皇宽恕。”

    朱棣闻言这才脸色稍缓,点了下头,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道:

    “夏卿,你乃是户部堂官,替朕管着钱袋子,你说朕若接受安南内附,你能否给朕足够的支持?”

    夏元吉乃是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监生身份入仕。

    其人虽非科举正途出身,但却颇具才干,尤善度支。

    他执掌户部后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的主张,想方设法为朝廷开辟财源。

    乃是朱棣行开拓之举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他自然知晓朱棣心中早就意在接受安南内附,而帝王之意已定,作为臣子哪里有反对的机会,他能坐稳户部尚书的位置,便是因为他迎难而上,总能让朱棣满意。

    “虽然太子所言有理,但陛下若有需,臣定当竭尽全力而为。”夏元吉保证道。

    朱棣闻言满意的颔首,脸上重新有了笑意。

    夏元吉先开口保证,自然也会给自己留退路,他见朱棣心情转好,这才继续说道:

    “臣认为陛下虽然应该接受安南内附,但是如何治理安南还需慎重考虑,毕竟靖难刚过去几年,大明国力还未恢复,治理安南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成本自然也不一样,若是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安南那自然更好。”

    朱棣闻言先是微皱眉头,随即便是若有所思。

    一旁的汉王朱高煦原本欲攻讦朱高炽,谁成想朱高炽如此快便退缩了,其人心中遗憾,耐着性子听完了夏元吉的奏对,瞧见解缙依旧没有称贺,不由心中暗喜。

    他是知道的,解缙乃是朱高炽的得力支持者,他更是痛恨此人那句“好圣孙”让他错失了储君之位。

    此时见解缙依旧固执己见,哪里愿意放过打击对方的机会,待夏元吉话罢,他赶紧故意提醒道:

    “解学士,我看你似乎一直没有称贺,你是不是不同意安南内附?”

    解缙当然不同意,而且他心中还有些生气。

    首先出于公心,他原本便不同意朱棣遣军南征。

    虽然洪武朝时,洪武帝朱元璋便论断其人“大器晚成,令其归家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因此归隐了八年,直到朱元璋薨逝,他才得以重新出来做官。

    但解缙心中却一直感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他因此推崇的也是洪武朝休养生息的治国之道。

    所以当初便不同意朱棣遣兵南征,最后阻拦无果,还被迫起草了《讨安南胡酋檄》。

    其中可是明言待亡胡氏伪朝后,当寻陈氏遗族,重立其国。

    可如今却要改弦易张接受安南内附,那他解缙还有何清名可言?

    朱棣得了开拓之功,可玷污的却是他解缙的名声,他心中岂会不气?

    至于什么陈氏王族绝嗣这样的理由,他这样的聪明人岂会相信?

    朱棣原本因为夏元吉的一番话正在思考如何治理安南,此时听得汉王质问解缙,不由收敛思绪,也看向解缙。

    解缙少时便有神童之名,又年纪轻轻便中了进士,所以养成了恃才傲物的性子。

    再加上安南内附不仅与他的政见不合,更加影响到了他的清名,所以固然知道朱棣的心意所属,他依旧性子执拗的不愿退缩一步。

    “臣认为陛下的确不该接受安南内附。”解缙直言不讳道。

    此言一出,朱棣脸色阴沉。

    太子朱高炽心中暗急,连连向解缙使眼色,而汉王朱高煦则脸上笑意荡漾。

    一时殿中众生各相,落针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