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沐天子 » 第37章:贬斥

第37章:贬斥

    “大胆解缙,你这是在质疑当今陛下无德,不配治理安南之地了?”

    汉王朱高煦偷瞧了一眼御座上的朱棣,见其父脸色阴沉,不由心中暗喜,赶紧出列呵斥道。

    解缙一向认为朱高煦空有武力,实则是个莽夫,又不敬兄长,觊觎储君之位,自然不喜此人,此时见他欲借题发挥不由怒目相对,便欲争辩一番。

    一旁的朱高炽见状心中顿觉不妙,他深知解缙的性情执拗、易冲动,也清楚朱高煦不安好心。

    可眼下当务之急,压根便不该与朱高煦纠缠,他认为解缙首先该好好与永乐解释其人反对安南内附的理由,避免让永乐帝动怒才是关键之所在。

    “二弟,你此言不妥。”朱高炽不待解缙开口,便抢先呵斥汉王朱高煦,随即语重心长的对解缙道,“我素来知晓谢学士博学睿智,你此番反对安南内附,想来是有你的道理的,你还不快快向陛下禀明你的心意。”

    解缙闻言心中的怒意稍缓,他也看出了朱高炽眼中的期待之意,其人随即想及东宫不稳,知晓他不该让朱高炽为难,于是深吸了口,对着御座上的朱棣躬身一揖,徐徐开口道:

    “陛下英明果决,臣岂敢有轻视之意,此番当殿反对安南内附,乃是因为臣的确认为陛下接受安南内附虽然能享一时之威名,却长远而言,于我大明有害无益。”

    “哼!”

    朱棣神色莫名的徐徐说道:“朕倒是要听一听你有何高见?”

    解缙自然听出了朱棣语气中的揶揄与不快,但他素来喜欢犯言直谏,明知道眼下后退一步方才是谋身之道,可他依旧不愿委曲自己,遂硬着头皮开口道:

    “陛下当知,靖难之役刚刚过去五年而已,我大明国力未复,陛下劳师远征便已经让刚刚恢复些元气的朝廷再次遭创。”

    “如今若是应许安南内附,陛下纵然能得开疆拓土的虚名,却是让整个大明为此受累,承受不该有的代价。”

    “所以,臣当初便极力劝阻陛下不该怒而兴师,而是应该效仿太祖皇帝,重回休养生息的治国之道。”

    “放肆!”朱棣见解缙竟敢非议君王不由怒道,“朕知道你敬佩太祖皇帝,但是你也当知,世事易变,太祖皇帝当年是因为天下经历元末大乱,后来建国后又面临北元的威胁,这才选择休养生息以固国力。如今经过洪武之治,早已夯实了我大明的根基,至于靖难之役,不过稍损国力罢了,经过朕五年经营,大明早已今非昔比,朕承太祖之基,欲做有为之君,你却固执己见,不明白朕的雄心壮志,反而今日在此肆意妄言,你可知罪?”

    “臣一心为陛下考虑,是为了我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呀!”解缙见朱棣动怒,不由激动道,“陛下莫非忘了,秦皇汉武一意开疆拓土,可谓威名赫赫,可秦始皇滥用民力以致二世而亡,汉武晚年更是迫于天下不稳不得不轮台罪己,更不用说,后来的隋炀帝因为执意三征高句丽,引得隋末群雄并起最后身死国灭。斑斑史册,诸多教训,还望陛下警惕。”

    “好呀!”朱棣闻得此言,不由怒极而笑道,“朕竟不知,在你心中,朕是不知是非的昏聩之君,似乎不听你言,我大明便要亡在朕的手里了。”

    “父皇息怒!”

    太子朱高炽眼见朱棣是真的震怒了,此次解缙的结果堪忧,不由赶紧出列求情道:“谢学士虽然不通世事,肆意妄言,但还请父皇不要怀疑他的忠君之心。”

    “朕看他忠的是你这个储君而非朕这个天子。”朱棣见朱高炽因为心中焦急,胖脸上虚汗迭起不由心中越发不快,遂阴阳怪气道。

    “儿臣有罪!”朱高炽纵使知道他这个父皇素来不拘小节,常常口出虎狼之词,可自古以来君臣父子涉及权利之争时不知酿成多少悲剧,他这个太子本就地位不稳,哪里能承受得起朱棣的如此指责,于是其人赶紧吓得俯身请罪。

    “臣有罪,口不择言,还望陛下治罪于臣,但太子只是储君,陛下却是臣的君父,臣岂会对陛下不忠,太子素来仁孝,还望陛下莫要因为罪臣而伤了天家的父子之情。”解缙从未见朱棣像今日这般盛怒过,心中早就生怯,此时又见因为自己牵连到了太子,心中更是生出悔意来,于是赶紧也跟着请罪。

    殿中其余众人见状除了一个汉王心中暗喜,面上无动于衷外,余着皆出列请求朱棣息怒。

    朱棣见状也知道不该迁怒朱高炽,而且他心知刚才他的那番话也极容易动摇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但其人性情刚硬,面上却依旧不愿承认错误,只是先让朱高炽起身,随即解释道:

    “朕自然知道太子仁孝,只是解缙乃是东宫僚属,此次他非议君父,纵使非太子之意,但太子终究管束不力。”

    朱高炽闻言心中大大的松了口气,赶紧附和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日后定会好好约束东宫僚属。”

    朱棣眼见朱高炽如此上道,这才脸色稍缓。

    但当他看向解缙时,心中的火气又起,沉吟片刻后,方才决断道:

    “朕昔年让你入文渊阁,引为近侍之臣,参与制定诸般国策,可你所行所思皆违朕意,屡屡抗命,朕不知让你入阁还有何用?”

    “今令你退出文渊阁,仅保留翰林学士之身,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

    解缙闻言脸色煞白,以往内阁七臣中以他为首,而阁臣虽然如今尚无实权,只是作为天子顾问,以备咨询,但毕竟身处天子之侧,时时可参与国朝政事,可谓清贵之极,如今永乐帝却要剥夺他的阁臣之位,解缙心中岂能不惧不悔?

    朱高炽闻言也是如丧考妣,解缙乃是他的左膀右臂,如今他遭天子所弃,必然使得东宫的势力授损,他这个太子的处境将更加的艰难。

    朱高炽瞥了眼御座上的朱棣,见其人神色冷肃,知晓朱棣此次是动了真怒,解缙退出内阁已成定局了。

    朱棣瞧着下首解缙苍白的脸色,心中莫名有心中一阵快意来。

    或许殿中诸人以为他让解缙退出内阁,乃是因为此次解缙口不择言,触犯了他的逆鳞,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忍你此人许久了。

    今日不过是他对解缙积聚的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而已。

    他依稀记得,永乐元年,为了消除靖难之役的不良影响,也是为了彰显他的文治,他决议修书。

    当时解缙在士林中的名声极大,他这才让其人监修此书,叮嘱他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等聚到一起,备辑为一书,以求尽录天下之书。

    可一年之后,解缙递上了《文献大成》,却出于儒臣的偏见,擅自将他认为的旁门左道的杂家之书摒弃于外,只是收录儒家经典,使得他欲彰显文治的初心没有达成。

    最后他不得不让姚广孝出山,亲自操办此事。

    当时他便心生不快了。

    只是碍于靖难时杀戮过甚,他需要解缙这个在士林中颇有名望的人妆点朝堂,这才容忍此人。

    后来在下西洋,征讨安南,变更治藏之策等诸多国事上,解缙都屡次违逆他的心意,让他对此人的不满越积越多,而与此同时,随着他逐渐坐稳皇位,他也不再那样迫切需要解缙替他妆点朝堂了。

    这才有了今日因为其人反对他接受安南内附,而让他决定顺势让此人离他远些。

    朱棣的这些小心思虽然隐秘,但也不是无人察觉,其中杨士奇便早就有所猜度,并且不然也不会在上次变更治藏之策时,提醒朱高炽让他规劝解缙。

    只是可惜的是解缙此人性子过于执拗,便是朱高炽都不能改变其人的性情。

    这才有了今日的结果。

    杨士奇想到此处不由叹了口气。

    御座上的朱棣环视了一圈殿中神态各异的众人,有解缙这个例子在,殿中当无人再敢反对安南内附了,于是笑着开口道:

    “自从秦兼并六国,始皇帝合天下于一统,这郡县制便当行其道,如今安南既然请附,朕决议仿大明体制,在安南设郡置县,直接治理安南之地,诸卿以为如何?”

    此话掷地有声,一时殿中鸦雀无声。

    良久之后,还是杨士奇出列道:“臣同意安南内附,只是郡县安南,直接统治的方式是否还需考虑?”

    “杨卿何意?”朱棣见杨士奇没有反对安南内附,心中松了口气,可又因为其人反对他直接郡县安南而生心疑惑不由直接询问道。

    杨士奇闻言思忖片刻,回答道:

    “陛下容禀,安南虽然曾今北属中国,但自从五代时,中原大乱,安南由此脱离中国,距今已有五百年,可谓早已算作蛮夷之邦了。”

    “而据臣纵观史册,发现,自古以来,化夷入夏,无非是先纳土收民,然后继以教化。”

    杨士奇说到此处停顿了片刻,看向御座上的朱棣,诚恳道:“想来陛下欲趁机接受安南内附便是存了此心了。”

    “有何不可?”朱棣闻言直言不讳道,“我泱泱华夏,不仅地大物博而且文化昌盛,朕若许安南内附,继而,郡县安南,遣官治理,潜移默化之下,安南便是蛮夷之邦朕也能让其开化。”

    “陛下有此雄心,臣心中钦佩。”解缙闻言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