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太阳流过马星河 » 第19章:回乡的年轻人

第19章:回乡的年轻人

    两人往回走的时候,在去往汤家院子的村道路口,忽然骑着摩托车窜出来一前一后四个人,前面两个人拎了个细密鱼线网兜在不停跑,后面两人打了手电在不停追,走过去的时候,刘金宁才发现后面追的人是负责村里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村干部刘文勇和他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刘劲波。

    只是他们没发现正在路上散步的刘金宁和李秀华。等刘金宁和李秀华追过去的时候,已经到了刘家院子前面的池塘边,好几个院落里的人围着他们,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在指指点点说着什么。刚走到人群旁边,刘金宁手机就响了,正好是刘文勇打来的电话。

    刘金宁没有接听直接挂断了电话,然后扒开人群挤了进去。刘文勇见是刘金宁来了边便说,村长,汤家院子的两个小娃娃不懂事,又跑到稻田里逮青蛙卖,上次他们上马龙山那块逮野鸡,没给他们抓现行,这回总算人赃俱获。

    刘金宁借着灯光打量了一番,看两个孩子差不多十五六岁的样子,但没有直接问他们是谁家的孩子,而是问他们为什么要到稻田里捉青蛙,因为两年前他就跟全体村民签了承诺书、写了村规民约,禁止一切动机的野生兽类、野生飞禽和野生蛇蛙的捉捕行为。

    刘金宁刚上任村干部的那段时间里,马桥村的山林野味在金桥镇和县城金河镇的野味市场大受欢迎,因此很多人便将抓捕野味售卖当做一份“抓收入”的职业,结果导致全村周边山林田地的山鸡、野猪、麋鹿、野兔和野蛇青蛙数量锐减,田地耕种和粮食产量也因为村民们不务正业和虫害影响而不断减产。

    刘金宁这才寻根溯源、力排众议地决定执行这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大家签下禁捕野生动物和野生蛇蛙的承诺约定。

    两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少年并没有将刘金宁的话听在心里,更没有看他关心追问的表情,只是说,我们抓几个青蛙卖钱赚学费生活费,又不犯法,你们凭什么抓我们?

    听着两个男孩言语犀利的回复,刘金宁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说好。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讲,私自逮捕野生蛇蛙、鸟类二十只以上就属于违法犯罪了,而两个男孩这一网兜至少五六十只,如果是按照法律条例来判,那即便是拘役上几个月也不为过了。

    然而,他现在扮演的不是法律判官的角色,而是要酌情合理处理一桩未成年人违法捕猎野生动物案件的全能村长。这跟他当初和所有村民签订野生动物禁捕协议的初衷是一样的,他希望通过大家集体行动、统一共识的力量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而不是以法律条文规束处罚的方式来执行上传下达的硬文政令。

    当然刘金宁考虑到目前村里的现实情况,不禁心生几丝忧虑,他虽改变不了野味市场灰色产业链的需求结构,但发展相应的养殖市场未尝不是一条改变现状的重要出路。

    刘金宁将一只手搭到其中一个男孩的肩上,语重心长地说,捕捉野生青蛙不是你们说的不犯法,而且你们捕的这些青蛙是够给你们判拘役几个月的,却并不能卖上多少钱,你们真正要想赚钱、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只有通过努力读书、通过发挥自己的勤劳智慧,来赚取人生中最有价值、最宝贵的金钱财富。

    两个男孩在人群里听着刘金宁细心体贴的问话,一直低着头不作声,却不自主地掉下泪来。

    这时李秀华也从外面挤到了人堆里,众人见状亲热地叫着李委员。李秀华扶着同一个男孩的肩膀,说,你们这个事情确实做的不对,但你刘叔没有要怪你们或者要罚你们,把这些野生青蛙放生了,青蛙回家了,你们也回家,好吧,大家都散了好吗。

    男孩攥着青蛙不停爬动的网兜迟疑了很久,最终才走到池塘边将青蛙都放生进去。大家见男孩们改过自新了,当时跟大家定下禁捕协议的村长也不追究了,妇女委员也在不停地帮着说话,便也一哄而散。

    等到大家散去,刘金宁才拉着李秀华的手跨过门楼,顺着路灯的光照往家里面走去。刘金宁问李秀华,两个男孩的家庭情况你有没有了解。李秀华说,这肯定啊,他们都是汤家院子建档立卡贫困户汤先有的小孩。

    刘金宁这才长长的“噢”了一声,李秀华问他说“你这想起来了”。

    刘金宁自信满满地说,那肯定啊,村情民情我肯定不能比你少了解啊,汤先有以前是伐木工、也做木匠活,现在村里不让山里砍树了,他就偶尔只能附近找找木工活做做,他老婆又患有严重的尿毒症不能下地干活,收入来源本就少,还有看病就医的花费和两个小孩上中学的学费,确实经济比较困难。

    李秀华说,那你是支持我对他家特殊照顾一些了?刘金宁说,扶贫帮困发放慰问是你的工作职责,干嘛又要问我了?李秀华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我是说要借你企业家的经济实力资助他们上高中。

    刘金宁诡秘一笑,说,我做新庆牧场股东的事你可不能对其他人讲。李秀华欣然应和,说,行,那我们击掌为约。

    刘金海回来的时候提前给刘金宁打了电话,本来是准备自己开车回来的,但考虑到长途开车比较辛苦,就带着做策划的朋友坐火车到了县城金河镇。刘金宁本来想叫李春林或者刘新庆去帮忙接迎,但想着是自己的弟为的是自己的事情回来的,便也只能任劳任怨地开车前往。

    到了火车站,刘金宁看到刘金海坐在三四个行李箱边,两三米开外,一个衣着时尚,肩上背着时尚挎包,头戴鸭舌帽脸上罩着大墨镜的女孩正听着耳机和熟人聊天。

    看着他们在站台边应该等了有一会儿,刘金宁便冲着他们喊,小海,小海。见刘金宁走了过来,刘金海便起身将他的行李箱汇集到一起,说,哥哥,等你好久了怎么才来?

    刘金宁说,今天进城的邵水江桥上堵车,就耽搁了,你怎么坐火车还带这么多行李?刘金海说,这个是我们两个人的,考虑到你和嫂子结婚,我们带了拍照的器材,生活洗漱用品什么的,我还专门找书法名家给你和嫂子准备了一副“百年好合”的字画,到时你可以和嫂子双手合个心形手掌印给拓上去。

    说着还不忘掏出手机来将他拍照的照片给刘金宁看。

    刘金宁看了眼仍然沉浸在语音聊天的女孩,轻悄悄地问,她就是你说的和你一起回来的朋友?是朋友还是女朋友啊?

    刘金海说,哥你可别瞎说,就是普通朋友,我给她分享了一些我们村的风景照片,她觉得很喜欢,然后诚意盛情邀请她过来,她才答应来的。刘金宁说,那人家好不容易来一趟,你可要照顾好人家。

    刘金海没再跟刘金宁多嘴,他打断了正在聊天的女孩跟她介绍说,这是我哥,现在是我们村的村长,这是我一做策划的朋友,朱可可。

    刘金宁微笑着跟她点头微笑,然后开始给刘金海搬行李箱,刘金海要自己搬,却被刘金宁强有力的胳膊撇开,这事我来就行。

    朱可可在一边安静地看着两兄弟的忙活却一言不发,可能在她看来,这是个勤劳务实、质朴上进的年轻农民村长,身材高大,穿着整洁得体,面相温和友善,皮肤黝黑有肌肉张力却不怎么擅通权术谋划、不太懂得世界新变化格局和新科技人文生态演化阶程的人。

    她本想从他身上挖掘一些故事性或者戏剧性的闪光点,但他被农村基层生活牵绊和负累的表情神态好像又没有透溢出她想要从一个年轻大学生村长身上寻找的本质线索。

    直到车辆慢慢开过绍水江大桥,开过紫云山脚下柳暗花明的谷地,开进马星河静静流淌的宽阔田野,看到比刘金海相机照片里更加纯美感人的村道屋舍,新技术材料和设施的规划应用,村庄禾田沿路的丹桂飘香,樟茂杏黄,紫薇迎道,山光水色,她才真正感受到这位大学生村长桃源如梦,富饴乡民的现实人文理想和远大生态经济发展抱负。

    从村口精心雕凿、气势恢宏的纯石柱基座和木斗拱屋顶的牌楼,漫野金黄的稻子、桂花和紫薇花交织的花香林荫村道一直到刘家院子的池塘祠堂和几棵百年古树,朱可可都兴味盎然地一直在拍照。这跟她去那些名山大川上车睡觉、下车拍人头的经历相比,内心里丰富充实多了。

    尤其看到那几株叶片肥硕、枝叶浩繁的白兰花树,枝干挺拔挺立在池塘边的路面,时间和历史的气息就撒播在叶片下星星点点的阳光里,让她忍不住要刘金海给她拍了好几张照。

    刘金宁家的小别墅温馨别致,屋旁渠水绕流,屋前菜地庭园,还有能基本实现自足的太阳能电板发电和热水器。楼顶上可以看到地势起伏的群落间,老旧的砖瓦房和新式的洋房、现代楼房有序分布、格局分明。

    祠堂周边大部分都是年代久远些的明清时期建筑,青砖黛瓦,画栋雕梁,石砌的排水沟渠和通达入户小径,组成祠堂周边原始群落古建筑的基本网络格局,沿古建筑周边环带分布的,是红砖青瓦的砖木结构建筑和现代房屋建筑。

    由于村落规模的扩容,新式现代建筑沿着祠堂前面的池塘呈扇形往周边坡地延展,院落中心的古建筑因为新房迁居和住户外迁而成为闲置房屋,曾一度倾圮损毁,少数砖瓦房里面住着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对旧房子的偏爱执念、情感寄托。

    近些年借着国家对农村古建筑和传统建筑保护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刘运城和刘金宁积极争取县里的专项资金,发动民间集资,一部分闲置损毁的古建筑、传统建筑经过修缮改建、庭院改造,成为了宜居宜游的年代记忆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