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 第61章 都司和总兵谁大?

第61章 都司和总兵谁大?

    陕西河道不少,从他们无定河往南往西去,一路上有小理水,大理水,怀宁河,青涧河,清化水,金明川,西川,洛水,华池水,东河,环河,蒲水,泾水等,大小河道近百条。

    其中比较大的就是无定海,洛水,葫芦河,渭水等。

    后期除了大的河道,小河道基本都没什么水,有的水也只够生活用水,完全不能灌溉水稻小麦,自然就产生了缺收的天灾。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所有人在所有水道附近挖深井。

    陕西天灾和兵变是因为大旱引起的,这也是改变历史的唯一办法。

    但眼下,丁毅完全无能为力,也不可能做到。

    南安镇在榆林西,灰林墩东,两者的中间,其实是真盐池堡。

    明朝在陕西有四个盐场,洪武时,岁办灶课三百多万斤,主要供应陕西军民,到万历时,岁办一千两百万斤,除了能自供自给,还能解决一定的粮饷。

    万历初,岁解宁夏镇、延绥镇、固原镇三镇饷银二万六千两。

    最大的盐场在定边,叫花马池,面积有四千五百亩,设盐场堡,堡周长二里三分,设操守一名(从卫指挥或千户中选用)另有管盐务州同知大使二员,军丁一百二十名,马八匹,其余皆为盐户。

    这个盐池富产食盐,量大质优,且容易生产,甚至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们仍有两千多人在这生产盐业,解决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吃盐困难。

    明朝盐户又称灶户,基本也是固定管理不变的,但到中后期,盐户逃亡堪比军户,所以丁毅所在的灰林墩,有很多军户的儿子都去盐场帮忙,没办法,实在缺人。

    南安镇沿盐池四周建城,主要是守护盐池,高三丈两尺,比花马池的盐场堡略低了点。

    等丁毅拿着弓骑着马来到现场,已经是下午午时三刻。

    他是灰林墩唯一来考核的,李和生给他配了弓箭,又把自己的马借给丁毅。

    丁毅穿了身破旧的三手四手明军棉甲,骑在马上背着弓,倒也有风神俊朗之感。

    王志贤本身长的帅,现在看起来更有英姿了。

    此时他远远看去,南安镇西门外已经被明军用栅栏围起一个校场,好多步骑都在里面等着。

    南安镇城头也是人头攒动,都是里面的灶户或军户在观看。

    他现在进不了城,也不知道里面是怎么弄盐的。

    “驾”他熟练的一夹马腹,缓缓往前。

    “站住。”很快有甲兵上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哪个墩哪个堡的。

    “灰林墩丁---王志贤。”丁毅差点说了自己本名。

    那甲兵上下打量了丁毅一番,惊问:“你是来骑射还是步射的?”

    “有区别吗?”丁毅下意识问。

    “步射入选二两银,骑射入选四两银。”

    “能两个一起吗?”丁毅笑问。

    “嫩泥娘的,当然只能报一个。”那甲兵笑骂道。

    “骑射标准如何?”丁毅之前只听步射,五十步内十箭中三。

    “骑射距离三十步,横跑一百步,十箭中二。”甲兵说完看了他下的弓箭:“你这是步弓,想骑射,是借弓。”

    “里面有弓借不?”丁毅又问。

    “当然用,一钱银子。”

    拷抢钱啊,丁毅暗暗骂着,表面是抱拳道:“多谢兄弟了,等中了头彩,好好谢谢兄弟。”

    “哈哈。”甲兵大笑,不以为然的表情,看丁毅这模样,也不像是当兵的,更像是读书人公子哥。

    丁毅很快被放行,进入场内,不一会就看到把总齐鹏飞进场。

    齐鹏飞带着一批人进场,先是把场中混乱的人群驱赶到南安镇西门以外三百步,按各自大堡站好。

    丁毅这样就和堡宁堡的人在一起,结果发现堡宁堡来了二十一个人,再仔细看看,我的天,加上自己二十二人,其中青壮只有一半,另有一半都是三十甚至四十往上,看起来又老又不中用,怕是来混混的。

    果然,有个不知哪个墩的青年挤到丁毅身边:“你是新兵?”

    “你怎么知道?”丁毅反问。

    青年笑道:“老兵精锐谁愿意来啊,他们愿意,上头也不肯放啊。”

    丁毅恍然大悟。

    他现在算归平堡管队官周正的人,周正自己才十几个精锐家丁,能骑射娴熟的精锐岂肯轻易让出来,所以放大到整个保宁堡也是,刘贵也不可能让所有精锐过来。

    大伙弄一半青壮,一半中老年,也是应付下了事。

    丁毅是新兵,李和生也没当回事,自然让他过来凑个热闹。

    此时丁毅也才知道,青年也是个新兵,自称叫章轲,和他与张献忠一样,刚入营没多久,他没报名,但被他们甲长推来了。

    两人正聊着天,一会功夫,外面有人大叫,王大人到了。

    四周顿时一片肃静。

    丁毅这时低声道:“王参将不是参将吗,怎么叫大人?”

    他来到明朝后,看到不管什么武官,很多人都叫大人,很是奇怪。

    章轲好像比丁毅懂,便向他解释。

    明朝初朝在各地设都司,有都指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武官,下面卫所是千户百户什么的。

    但后来九边设立之后,有了总兵,副将,参将等职,开始大伙都是各干各的,但很快各种矛盾出来。

    总兵的出现,影响了地方都司长官地位。

    比如永乐年间,山西行都司指挥李谦说大同有胡虏出没,要派骑兵巡逻,但总兵朱荣不许,卫所的官兵也不知道听谁的。

    因为从官职上看,总兵略大,但卫所又是归都司管。

    而且这种事在全国各地都有,到洪熙朝时,很多都司长官上表要求压制总兵,但被朱高炽否决,朱高炽认为,还是总兵重要。

    这样的结果是,地方都司更加不服总兵,到宣宗朱瞻基上位后,很多地方都司长官不服总兵调遣。

    比如时山海关总兵遂安伯陈英想调兴州左屯卫指挥同知黄胜领兵巡逻,黄胜直接不理。

    陈英气的上奏宣宗要治他的罪。

    到弘治朝时,这事也越闹越大,朝廷终于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