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道正途 » 第二十三章 初讲《道德经》(二)

第二十三章 初讲《道德经》(二)

    对于《道德经》第三章,我就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解释。

    因为我觉得,张道陵的解释的确牵强附会得很,完全弄偏了方向,成唯心的东西去了。

    我继续向清风解说道: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继第二章所提圣人之治接着讲圣人的具体做法。

    不尚贤,指的是不把贤人拿来供奉起。

    即不要给予贤人过高的特殊社会地位。

    在老子心目中,社会公共事务是天下为公,能者多劳而功成身退,不怎么讲报酬的。

    这完全是沿袭原始社会那一套最简单的社会管理方式。

    至少在老子心目中应该没有固定的官位。

    遇到有了公共事务,叫有能力的人来主持这方面工作,干完事了就自动解散回家。

    这种制度也可称之为聘用制的雏型。对于解决官僚终身制带来的弊端应该挺有借鉴意义。

    中国历来的官员终身制(除犯错误被罢官或告老还乡的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个官僚集团乃至几千年都使天下笼罩在官僚主义的阴云下,集体沆瀣一气,腐败鱼肉百姓。

    有些时候他们还结派结党,架空皇权。搞得互相拆台,什么事也干不成。比如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起码尸位其间者不少。

    当然,老子所说不尚贤还是主要指不要搞那种虚荣风气。

    但中国社会没按他那提议去干。最终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过我们也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去把老子这说法当成不宣扬正能量去了。

    对于贤人,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还是应该的。这应主要落实在精神层面上的褒奖,物质奖励适可而止。

    真正的贤才,往往追求的也是学可致用、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已,对物质奖励也并非那么看重。

    老子提这回事也还有个意思就是不要把分配制度弄得太悬殊了。

    在老子他们那些古人眼中,靠劳作获得收入才是天经地义的,这是朴素的按劳分配思想。

    靠特殊地位而获得巨大收益肯定不应该。

    如果统治者认可乃至推行这种制度,那天下民心就会都想着走捷径。这就造成整个社会蜂拥而争上位去了。

    后世的科举制就应验了这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得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所失衡。

    也害了不少的读书人一辈子皓首穷经而又一事无成;成就了一些至老方入仕却只拿俸禄干不了事的人。

    在实体财物上老子反对炒作“难得之物”。

    老子朴素得只讲究财物的使用价值,物以够用即可。

    反对奢侈,大家日子咋过就咋过,这也是老子所倡导的生活观念。

    贵难得之物,一方面必然滋长奢糜之风。另一方面引发民众眼红,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窃据之。

    至少会引起民众跟风,竞相寻求、囤积、炒作这些并不怎么实用的东西。

    但现实交易中又遵循物以稀为贵。

    显然从这角度说老子这提法不大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

    不过我们要理解老子崇尚的是朴素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

    一切以实用主义来看待其价值的。涉及吃、穿、住、行等民生资源才是他所看重的。

    这也体现了他以“民生为大”的民本主义思想。

    “不见可欲”是指要让百姓对生活满意,安于现状不乱欲求。

    老子倡导“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提倡过得去就行,是崇尚俭朴。

    接着老子说了圣人们的做法,就是使百姓吃得饱(“实其腹”)过得好(“强其骨”。字面上是使人强健有力(按老子的认为百姓是天生天养的,即人民是自食其力。在自然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身体强健就不可能找不到吃,)

    引伸到民生上来就是“立得起”,能自如地应对生产生活上的种种问题。

    这可能就需要达到小康有一定的贮备才行。)

    至于“虚其心”是指让民众心里空阔没有那么多小九九打。

    “弱其志”是指让百姓没有太高的奢望,不去好高骛远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比如,不要尽都想“出人头地”!

    其实,日子过得巴巴实实的了,老百姓自然会这样平朴地过日子。你当玉皇大帝都不关他事!

    有些人批评老子“使民无知无欲”为愚民政策,这完全是从字面子上去望文生义了。

    老子其实要说的是让百姓没啥想法而已。

    生活好了悠哉悠哉自由自在又与世无争地活着,谁还有事没事地去玩花花肠子?

    的确,绝大多数古人是质朴的,也没啥竞争意识,不存在啥子高大上的理想目标。就图个生活的自在如意!这种生活的幸福指数也算满可以的嘛。

    话又说回来,现在绝大多数“庸人”也还不是混个日子过得去就了事而已!

    这从整个社会生活本质上讲,还是没有好大区别的。

    至于“使夫智者不能为”则指让奸滑之人没有钻营的空间与机会耍他们的小聪明。

    其“智者”应是指民间那种心思活络,奸滑、爱走捷径占便宜的人,不应理解为有大智慧的人。

    如果是有大智慧的人,按老子说法应称之为贤人了。

    当然,老子所处那些年代,还根本谈不上社会教育问题,根本就没这回事。

    那时只存在“教化”的事。老子所提这些方面就涉及社会风气的教化,并且是从物质基础出发而考虑的一套教化方案!

    最后句“为无为,则无不治。”算总结之语。

    翻译一下就是各司其职,顺其自然地去做无为之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指如圣人般不抱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行事。

    不过此处的“无为”是指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无为。是指社会上大家都安定不造作,不去妄图发横财成贵人。这样就什么都自然好了,没啥子可治之处。

    这与老子要求统治者无为所描述的对象不同。”

    清风听得有些目瞪口呆起来。

    的确,我这一番解释才显得很贴切原文意思的嘛,也比张道陵说那些要具体得多!

    但有个词让我露了马脚。就是“商品经济社会”!清风是没有听说过这词的!

    他因此而有些狐疑地看着我。

    他倒没有想过我是现实世界穿越过来的,但他有些怀疑我是太上老君给派到此界来传道的人了!

    所以,后来他对我深信不疑,还一直把我捧得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