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道正途 » 第三十五章 我成专为他讲《道德经》的了(二)

第三十五章 我成专为他讲《道德经》的了(二)

    我稍稍停歇了下,喝口水后继续解释下去:

    “专气致柔”也指内在修养凝炼而达到和顺纯一。

    “能如婴儿乎?”是老子对柔顺纯一状况形象性的比拟。

    老子后面也用婴儿的纯朴形象来说“圣人皆孩之”。此句可以说是前一句的具体说明。

    老子讲究以柔克刚。他认为“柔弱胜刚强”,因此他心目中的“道”是柔顺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说的是清理自己的内心,能达到没有一丝瑕疵吗?

    “玄鉴”,玄奥的镜子。喻指人的内在观照世界,类似于佛教所说的“灵台”。

    唐朝高僧惠能有首著名的偈诗,叫“菩萨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的“明镜”便指“玄鉴”!

    拿某种说法就是人的“三观”——即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此句也可以认为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依道行事必须自己清明纯一,才可能心中驻“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就很好说了。

    依道爱民治国,肯定就不会加入主观的自以为是来乱作为了。

    所以,老子所说“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科学治国思想!是要按照“道”那么顺其自然地去治理社会。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主观妄为,也不是有些人望文生意所理解成的完全消极的不作为!

    很多人把“无为”想成不作为去了哈!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当如此理解:

    “天门开阖”指的是打开人的脑门,开放性地去接纳世界。

    老子以雌性喻道,这前面说过。故此句是说敞开心怀,能像道那么样有包容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句则应晓得:

    所谓“四达”,即明白治民之四方面的要事。

    “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所谓夫家众寡,即丁户多少、人口数量;六畜车辇即民间财物多少;稼穑耕耨指土地多少和生产工具如何及其产量,即生产能力如何;旗鼓兵革,指军事实力。

    明白此四方面,是统治者明瞭国情的基本要求!

    此句之意即是:要做到明白“四达”,心中有数,而能不靠感知么?

    因为心中有“道”,自可清楚一切,无需刻意去感知,故“无知”。

    老子在后面第四十七章又说过“不出户,知天下”。

    有人把此处的“知”通假为“智”讲,译成耍心机地去弄明白“四达”,窃不敢苟同。

    因为老子后面还有说依道行政,“使民不知”。因为百姓如坐春风,浑然不觉法令有个啥子,而称之“我自然”!故“使民不知”,是同一用法,皆指感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是前面说过的“道”对万物的态度。

    又翻译下嘛!

    “道”作为天地之母,产生了世间万物并畜养它们。

    “道”产生万物,但并不把万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道”为万物奉献着、作为着,却不会骄恃自己功劳卓奢了不起;“道”作为万物之长(首领),却不会主宰万物的发展。

    “道”这种行为,就是极其高深的德行!

    玄,高深、高妙、奥妙之意。

    所以,综观之,此章是老子总结前面所述“道”的方方面的认识,从而希望统治者要做到“心中有道”而循道行事。

    他觉得道是万物之长,统治者(天子)是民众之长,故统治者应该像道对待万物那样对待民众。

    这愿望是既科学又朴素而美好的!

    但奈何现实已是扭曲了的。统治者就是把老百姓当成他们的私有物去了嘛,只是美其名曰“子民”罢了!否则何来“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说呢?

    统治者们也总是骄奢自恃的,总把社会发展的成就都揽到自己身上,好让百姓感恩戴德任由支配。

    所以,道家学术再优秀也不受统治者待见,极少有人会身体力行之。

    当然,最后一句也值得广大父母家庭生活中借鉴。

    父母于子女犹道之于万物,也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社会上所谓的代沟及父子成仇、母女成仇之类的,多因犯了这些方面的规而造成的。

    这正是民间老百姓所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又“儿孙自有儿孙福”也!

    尽到自己养育的义务而又不要箍定死了子女的发展,这是何其明智的做法啊!

    所以,人民的生活哲理与智慧,又何尚不是符合道的呢?

    我接着又讲了《道德经》的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内容很好理解,也说得浅显,但意味深长。

    先解决下字面上的阅读障碍来。

    “三十辐共一毂”指古代制作车轮,三十根辐条(向外四散伸出以作支撑车轮)与外面包裹一圈形成车轮边缘的毂圈,就形成了一个有骨架而中空的轮子。

    正因为整体中空部份彼匡定成圆形,车轮才可滚动,所以老子说这中空部份才真正达到了车轮转动的作用。

    “埏埴为器”指捏泥巴制陶器,泥坯制成了个内部中空的形制,中空部份才是拿来装东西的。“

    凿户牖以为室”指建造窑洞(户,门。牖,窗。“凿户牖”在此处代指整个造屋活动。),房子中的空间才是我们居住用得上的。(所以现代人有个段子,说花了数百万在大城市里买了套房子,结果只是买了个空间!还在半空中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有”(实体)的部份,只是我们所借助之处,真正有用的是我们没看进眼中的“无”的那部份。

    老子此处所讲“有”“无”是现实中的有无(也可称虚实),不是前面说“道”的存在与内涵的“有”“无”,浅表得很,比那好理解多了。

    老子分析浅表的事物“有”“无”部份的作用,却有深远的意图。那就是要告诫统治者你眼中看重的“有”的东西与你忽略的东西(没看重那些,相当于“无”的部份)啥子才叫真正管用!所以,老子此后好几章都围绕着这“有”“无”来展开论述的。

    当然,我们结合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老子是有所针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