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道正途 » 第六十九章 始制当遵

第六十九章 始制当遵

    清风则只管催我与他继续讲《道德经》。

    权当闲来无事,或又因种种心理使然(毕竟我也是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嘛),我便又欣然对他讲解起《道德经》来: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知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誉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此章直译就是:道一般说来都没啥显赫之处的(无名),唯存一点:朴实!

    这前面章节说过,人之守道,就要达到抱朴守一才行。乱来就是亏天下、乱天下的行径。

    它虽然显得无足轻重的样子,但这世上没有啥子能够让它臣服的!即世间一切必须依道而行。背道而驰,终是自取灭亡。

    统治者们(侯王)若能坚守道的原则,天下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顺应服从(宾,宾服)他们!

    其实是他们若顺应道,则天下皆顺道了。

    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往往背道而行的,就是这些王侯。或可如此想,此处老子“王侯”一词用得绝妙,极其隐晦地讽刺了春秋时诸侯逆天自大的行径。

    老子以“天地阴阳二气一混合,就产生甘露,人们并没有控制命令它而它自然就分布均匀了。”这么种自然现象来说:

    一直以来这社会约定而成的那些起码规则制度(即始制)就给大家定下名份及其行为权限,并颁布告知了天下的(即:“有名”),大家知晓这些制度存在,并也准备按照那样来约束自己(即“夫以将知止”)。

    晓得按照那些起码的制度准则来自觉约束自己,就不会有危险了(殆,危殆也)。

    可以这样说,“道”对于世间而言,其实是大家都该遵从的,一切都最终归结于遵不遵守“道”的问题上。

    这好比川谷小溪支流终将纳入江海一般。

    老子在此处以法制喻道,旨在重申质朴自律的重要性。即:道的本质是质朴的,它潜行于一切又支撑着一切的运转。

    人之守道,也须质朴。

    大家都守道,一切就会顺其自然地运行,天下就自然均衡而没有争端。

    这就好比最起码的社会制度(即老子所言“始制”,自古以来几乎算约定俗成的那些社会规矩)大家都必须遵守一样。

    老子这种思想,肯定源于对原始社会制度的研究,起码出发点是人各守其份,以公平为原则,自律而社会自然运转。

    这看起来很原始很低端,但它恰恰指明了社会发展到当下(春秋末期)出现混乱,就是背离、缺失了这些起码的东西。

    老子并不认为特权阶层的存在有啥不该(即王侯的存在),他也不可能有消亡特权阶层的意识。但这些人若依照古制,各守其份,保持质朴而自律,不妄为乱来,败坏社会,社会还是可以自然而然发展好的。

    这潜在地说到春秋时社会的痛处了。就是贵族王侯们骄奢淫逸败坏了社会风气!

    说实在的,老子推崇的社会制度,带着一定“立宪制”的味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权力是柄双刃剑,公权私用或掌之妄为,可能玩没自己也祸及家人。

    隋炀帝就是个典型例子!

    公正地说,杨广之才不差,所作所为也不算君王中的老几。但他就好大喜功不顾实际国力地妄为了点儿,大运河这成果还福泽千秋万世的嘛!

    值得玩味的是老子在此章中以甘露的形成来比喻道会自然运作使社会达到公平。

    虽然他仅以此来说明依道行事,社会就会自然调节以达公平。但可以看出,老子深受原始社会公平为先的制度影响,有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烙印。

    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秉承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

    往往社会乱套,就是因为打破了这些底线而造成的。

    另外就是老子所提“始制”对人们的自然约束,从法治角度而言挺有意思。

    即法始于民众对社会共同该遵守的准则要求。

    就是说法律原本是民意对社会秩序的需求而产生的,而不是统治者头脑发热或为了好控制、管理天下来制定的!

    圣人只是代天下而定规矩而已。

    这就是立法为民而共同遵守的道理。

    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始制”是社会发展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是社会生活之“道”的具体表现,是大家作为一个起码的社会的人都必须遵守的。甚至它对于人们还有自律作用。

    不自觉遵守“始制”,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看,法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流派这种分法还是有道理。就是说法家的初衷就是希望运用好法律这一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道”来治理好社会。

    但法家于立法上却往往偏向于某些人!(或许那是政治权力斗争中的一种妥协,就如商秧变法一样,不妥协就只能导致身死道消)

    特别是后来往往是皇帝金口一开即为法!而执法时又刑不上大夫,这就严重地践踏了法律的神圣。

    对了“道”的“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以及“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等,清风倒是犹如张道陵般只从修炼角度去理解,是觉得老子说得玄而又深的。

    他可以理解到一定的道理所在,也希望自己可以去追寻道。但他没想到我却是如此一般的解释。

    当然,他的确也是怀疑他自己理解的那些东西的,因为各方面衔接不通。

    一会儿“道”一会儿“王侯”一会儿“始制”的,他从修炼角度去理解,的确揉不在一起去。

    就个“始制”就不晓得是啥意思!

    当然,他听了我这番解说后,自然就明白自己方向都弄错了。

    于是,他不由佩服地说道:“小颜,你这思路是对头的。

    本来按你所说,要从以道治国这角度去理解《道德经》才对头。

    但也不晓得我们是不是思想固化了,就是不会如你这般去想,所以总是读不懂的!

    看来,还是必须靠你给我讲才得行哟!”

    对于他这不着痕迹的恭维,我只能谦逊地说道:“其实老子也说得挺简单明白的!

    他不过是想从循道行事的角度说明遵从“始制”而使天下公平而已!

    对于如何才能真正地使天下公平,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保持朴实的不损人利己,是个根本原则。

    但要使人人都能守此原则,确实不容易了!社会人心,一旦搞乱了,要收拾回来,就不容易,只能从制度上去着手了。

    但又要防矫枉过正!”

    说实话,对于我说这些,清风反而是点儿意识都没有的。

    这清虛界就是那样,对世俗的原则除了除魔卫道,就是不管不顾!

    所以他只能似懂非懂地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