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年代: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二十八章:优厚

第二十八章:优厚

    唐均恨不得给自己一记耳光,心想:“唐均啊唐均,你就算要抄也得找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抄,抄诗干啥,又拿不了几个稿费,喝酒真的误事,以后得少喝点。”

    看他一脸郁闷,任月萍安慰:“唐均,榴红气两天就好了,你也不用自责。好歹又发表了一个作品,虽然是一首诗,但好歹也是个成绩,你也别瞧不起。咱们搞创作,不能只奔着稿费而去。况且,这首诗没准能够为你带来不错的收益呢。”

    唐均有点看不上:“几行字,也就几块钱而已。任姐,你真当我钻钱眼子里去了?”

    任月萍摇头:“你的诗一发表,自动获得本次大奖赛参赛资格,没准拿个奖项呢,这次星星诗刊的奖金挺高的。真得奖,记得请客。”

    一边说一边在书架上翻出一本往期的《星星诗刊》,找到关于大奖赛那一页递给唐均。

    唐均只看了一眼,就拍了一下大腿:“好高的奖金,星星真有钱啊。”

    任月萍笑笑:“月销售三十万份的杂志,你说有钱没钱?”

    《星星诗刊》这次大奖赛共设四个奖项,分别是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优秀奖十二名。

    总获奖人数跟青春诗会一样是十七个,未必没有叫板的意思。

    跟青春诗会单纯就是个文学活动不同,星星的大奖赛给了优厚的奖金。

    特等奖奖金一千,一等奖六百,二等奖四百,优秀奖二百。

    在人均月工资三十块的时代,光优秀奖的二百块就相当于上七个月班,更别说特等奖,直接就可以躺平休息两三年。

    柳廷江和魏兆杰他们果然是憋了一肚子气,要在影响力上打败《诗刊》,他们也有信心。

    因为他们动用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钞能力。

    唐均眼睛大亮,这个时候哪里还顾虑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没有和海子撞车。

    “任姐,我能拿几等奖?”

    “以你那首诗的水准,发表是没问题的,但能不能拿奖谁也不敢保证。为了表示公平,这次大奖赛的入选作品都会由各大刊物作协文联的编辑和名诗人组成一个评委,就看你的诗能不能征服他们了。”

    “肯定能获奖的,任姐,你放心。”

    “我倒是挺放心的,但真获奖后,榴红老师被人抢了一篇获奖稿子,不知道气成什么样。”

    “榴红老师如果也给同样的奖金,我就再给他写。”

    两人笑了一气。

    正笑着,唐均忽然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想了半天,忽然惊醒.....

    按照真实的历史,《星星诗刊》可没有举行过这么一个大奖赛。

    这个世界的时间线,好像什么地方不对劲。

    大奖赛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结果,唐均暂时也想不了那么多,在接下来两天时间把读者来信看完,选合适的回了几封信。

    又和任大姐商量接下来该写什么,很遗憾,《青年文学》杂志体量有限,只收五千字左右的投稿。

    唐均的《棋王》实际上并不符合用稿要求,上次之所以刊载,那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强,破例所为。

    所以,唐均准备弄个长篇小说,大赚一笔的念头只能暂时打消。

    但他还是和任大姐敲定了一个短篇的题材,故事很简单,是从后世网络上扒拉下来的一个段子,真若写,三千字就能搞定。

    稿费能拿二十来块,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不无小补。

    隔壁星星诗刊决定用唐均的诗,将就人在,就把让唐均去单位财会室领稿费,免得还通过邮局汇款那么麻烦。

    魏兆杰还在郁闷,没有露面,唐均也不生气。

    琢磨着等自己获奖来成都领奖的时候,再死皮赖脸和他好好喝一台大酒,男人嘛,没有什么矛盾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

    唐均本以为现代诗稿费没多少,结果却拿了十四块。

    原来,《星星诗刊》是国内第一流的诗歌刊物,稿费待遇最高,一行一块钱。

    唐同志小小吃了一惊,才这点字,就相当于自己在小集体一个月的工资。

    魏兆杰怎么分行的,为什么不把我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拆成二十八行,五十六行?

    可恶!

    这次来蓉城,唐均本带了些积蓄,但还是略显贫困,现在既然从星星诗刊得了十四块,倒是可以给家人买些东西回家,让大家都高兴高兴,他们高兴自己就高兴。

    而且,唐均答应过妹妹唐宁要给她买一双回力鞋的,如果空手而归,小妮子至少一个月不搭理自己,那就难受了。

    问题是,现在买东西都要凭票供应,买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种大件需要工业票,买粮食需要粮票,买衣帽鞋子需要布票,这些玩意儿可不好弄。

    最麻烦的是,这些票证还分区域的。

    就拿粮票来说,分为全国粮票,省粮票和县粮票,其他票据也一样。

    等级越高,越值钱越不好弄。

    唐均带来的西关县的票据在省城就是废纸一张。

    没票怎么弄,只能去黑市啦。

    成都在唐朝就是蜀锦主产地,当时满城都是织工和商贾,是一座商业城市。

    因此从古到今,省会人的商业嗅觉都十分灵敏。

    要想找到黑市只能请教柳廷江牛老师这个土著。

    牛老师跟唐均解答着,还调侃了一句:“还能去哪里,自古商业最发达的地区都在车船码头,你去火车北站准能找到兑换粮票布票的。不过,小心被人逮了。真有事,带个信,我去派出所取你。”

    八十年代初还是有投机倒把罪一说,真被捉了,买卖双方都要吃挂落。

    领了稿费,背着行李,唐均兴冲冲地乘16路公交车去了火车北站。

    北站是连接成昆线和宝成线,是四川交通枢纽,这里和几十年后的风景区别不大,依旧是那一排高大建筑,楼顶“成都站”三个大字,还是那个巨大的广场,人一样多得要命,到处都在排队。

    现在天气已经凉下去,满目都是穿着蓝色中山装,蓝色裤子的旅客。

    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窗口买火车票。

    一片蓝乎乎,难怪后来被人称为蓝蚂蚁。

    大厅里,则有人打着地铺睡觉,等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