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老文散文集 » 战国七雄(五):赵国历史181年

战国七雄(五):赵国历史181年

    赵国成立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际,其先祖赵衰是晋国五贤士之一,辅佐晋文公称霸并被封为晋国大夫。赵邑经过赵宣子、赵庄子、赵文子、赵景子、赵简子、赵襄子、赵桓子、赵献子八位卿大夫治理,最终传至赵籍手中。公元前403年,赵籍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赵国正式立国,赐封侯爵,即赵烈侯。在赵烈侯的治理下,赵国实行仁义政策,勤俭节约、重视功德,使得赵国日益富庶。

    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在位3年。由于其儿子赵章尚未成年,便由赵烈侯长子赵地继位,即赵武侯。赵武侯时代,赵国与韩魏两国组成三晋联盟,不断开疆拓土,实力强盛。

    公元前387年,赵武侯去世,在位13年,其侄赵烈侯的儿子赵章继位,即赵敬侯。赵敬侯上位后,其堂弟赵朝发动叛乱失败,逃至魏国寻求援助,遭到赵军打败。三晋联盟也因此瓦解。赵敬侯于公元前363年将都城从中牟搬到HD,在此规划宫城区和大北城,使HD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赵国繁荣提供了保障。

    公元前376年,赵敬侯与韩哀侯、魏武侯一起废除晋靖公的王位,并瓜分了其食邑,从此晋国彻底绝祀。

    赵敬侯于公元前375年去世,其子赵种继位,即赵成侯。公元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州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地处邢州,故而檀台得名为邢台。

    公元前351年,赵成侯与魏惠王在HD城南的幛水漳水会盟,两国缔结和约后魏国将HD还给了赵国。

    赵肃侯于公元前350年继位,其治下赵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征战。赵肃侯在得知魏国已经衰落后,趁势展开对外扩张,公元前344年攻下齐国的高唐,公元前343年攻打魏国首府,公元前340年联合齐国进攻魏国,公元前339年再度攻魏,公元前333年第三次侵略魏国,并于公元前332年将黄河水引入魏国,成功解除了魏、齐联军对赵的围困。通过多次对外作战,赵肃侯巩固了赵国在北方霸主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了三晋的领导者。

    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26年继位,同年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名为吊唁,实为示威。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通过公孙衍斡旋,与魏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共同组成了五国相王的联盟,各国国君均自称为“王”。不过,由于赵武灵王认为当时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故在国内并未采用王号,仅自称“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意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并建立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随着灭亡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二族等战役的胜利,赵国迅速成为战国后期北方的霸主之一,并是仅有的有实力与强秦匹敌的国家。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因宠爱孟姚,将太子赵章废黜,并立孟姚之子赵何为新太子。不久,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赵何。赵武灵王希望以二元政治构建国家治理,将国家政务交由赵何处理,并在主父的身份下专注于军国大事。但他提前退位的做法却造成了赵国内部的混乱。

    公元前295年,废太子赵章发动叛乱。赵惠文王与赵武灵王在沙丘游猎期间,叛军与赵惠文王的卫队发生了冲突,结果失败。赵章逃至赵武灵王的行宫,赵武灵王收留了他。最后,赵惠文王派军包围了沙丘行宫,三个月后,赵武灵王饿死,这一事件被称作沙丘之乱。

    赵惠文王虽然自幼背负弑父的罪名,但他在治国上表现出较高的才能。在历任文武大臣的辅佐下,赵惠文王使得赵国变得清明、强大。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为争夺韩国上党郡,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先派廉颇为将在长平与秦军对峙,并后派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改守为攻,但遭到了白起将军的包围。在此战中,45万赵军被斩首坑杀,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在六国中失去主导地位。而秦国则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开始逐渐占据六国的上风。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的进攻,也注定了秦国迟早都要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