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老文散文集 » 第10章 上古神兽(八)

第10章 上古神兽(八)

    56、奚鼠。在世界的角落里,有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它被称为奚鼠。奚鼠是一种巨大的鼠类,居住在冰下的深处。它的身躯庞大,重达千斤,肉质鲜美,被誉为御寒的上品。奚鼠的皮毛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和被褥,可以有效地保暖。更为神奇的是,奚鼠的皮蒙可以制成鼓,其声音可以传播千里之外,而它的毛发更是可以召集其他鼠类。这一切都被载于《神异经》中,使得奚鼠成为了一个神秘而神奇的存在。

    奚鼠的外形让人惊叹不已。它的身躯高大而强壮,肌肉结实有力。它的皮毛柔软而丰满,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奚鼠的眼睛是深邃而明亮的,宛如两颗闪烁着智慧的宝石。当它们在冰下自由自在地游动时,它们的身姿优雅而灵活,宛如水中的舞者。奚鼠的尾巴细长而有力,可以用来平衡身体,同时也是它们的武器之一。当奚鼠感到威胁时,它们会用尾巴猛击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警告着潜在的敌人。

    奚鼠的生活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它们居住在冰下的洞穴中,这些洞穴是由冰雪形成的迷宫般的结构。奚鼠利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和敏捷的身手,在这个冰雪世界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它们以冰下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奚鼠的食量惊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它们会不断地寻找食物,不停地穿梭于冰雪之中。

    奚鼠的皮毛是它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们的皮毛柔软而温暖,是制作衣物和被褥的理想材料。奚鼠的皮蒙鼓更是一种独特的乐器,它的声音可以传播千里之外。当奚鼠的皮蒙鼓被敲击时,那种深沉而有力的声音能够震撼人心,仿佛能够唤醒大地的力量。据说,奚鼠的毛发还可以召集其他鼠类,这种神奇的能力使得奚鼠成为了鼠类界的领袖。

    奚鼠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它们的神奇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外形和能力上,更体现在它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奚鼠居住在冰雪之中,它们适应了这个严酷的环境,与冰雪融为一体。它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寻找食物,建造家园,生存下来。奚鼠的存在让人们深思,我们是否也能像奚鼠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环境的变化,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奚鼠是一种神秘而神奇的生物,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奚鼠的外形和能力让人们惊叹不已,它们与冰雪的和谐相处让人们深思。奚鼠的皮毛和皮蒙鼓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想象。或许,我们可以从奚鼠身上汲取一些智慧和力量,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追求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走进奚鼠的世界,感受它们的存在,感受大自然的奇迹。

    57、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58、天狗。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59、三角兽。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60、九尾狐。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61、九婴。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62、山犭军。亦称“hui子”。传说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63、角端。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64、土蝼。字面意思常被误认为一种虫子,其实它是一种凶兽,形状似山羊,四角,能吃人。《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65、谛听。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谛听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唐开元末年,古新罗(今韩国)王子24岁的金乔觉,看破红尘,携白犬一只浮海来华,削发为僧。白犬伴金乔觉一路颠簸,卓锡九华。在共同苦修的75载中,白犬与金乔觉昼夜相随,处处使其逢凶化吉。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

    神犬谛听的出现,九华山下的柯、吴、刘、罗四大家族就以犬为宠物、爱物、宝物饲养,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人寿长乐。从造型看谛听,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谛听貌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狮非狮、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是人们想象中的征物,社会上又缘称“九不象”。民间广泛认为此物沾有“九气”,即“灵气、神气、福气、财气、锐气、运气、朝气、力气和骨气”。能起到“辟邪”、“消灾”、“降福”、“护身”等作用。一些虔诚的佛门信众更是相信沾上谛听的“灵气”即能使家运昌隆,基业常青;孩子带上它则屈壮成长,长大能成为诚者、贤者、智者、悟者、觉者、寿者。成年人带着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的!

    66、夔(kuí)牛。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夔龙又称且角龙。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67、傒囊。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搜神记》有载。

    68、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魉(wǎngliǎng)。”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鸺鶹岁久能人语,魍魉山深每昼行。”参见“罔两”、“蝄蜽”、“魑魅魍魉”。2.疫神。传说颛顼之子所化。汉蔡邕《独断》:“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68、浑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69、穷奇。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70、赢鱼。蠃鱼生长在邽山的洋水里。鱼有双翼,叫声犹如鸳鸯。平时轻易不出现,一旦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发大水。在渭水河里。

    71、陵鱼。陵鱼,又称鲛人,或人鱼。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有的古书把它称作鲛人,有的说就是人鱼。《山海经》提到人鱼的有好几处,都说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鲩,即娃娃鱼,不是神话中的人鱼

    72、狰zhēng。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73、肥遗(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旱魃之兆。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六条腿和四只翅膀。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之西山经中:华山上有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它一旦出现,便预示将有大范围的旱灾。

    74、蛊雕。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

    75、辟邪。南方人称貔貅(píxiū)又名天禄,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76、赤鱬rú。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77、灭蒙鸟。灭蒙鸟在结匈国的北边,这种鸟是青色的,却长着红色的尾巴。也叫孟鸟。

    78、天狐。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79、诸怀。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80、当扈hù。传说中的鸟名,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鸟飞以翼,当扈则须,废多任少,沛然有馀。

    81、天马。中国的天马神话形象,奔腾的骏马,无角无双翼。为表现其“天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体现天马可以腾云驾雾。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

    82、朱厌。有一种野兽,身形象猿猴,白头红脚,名叫朱厌。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83、兕sì。《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说文》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84、蜚fěi。蜚”居住在中原东部的太山,外形象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当“蜚”进入水中时,水源会立即干涸;当它进入草丛时,草会立即枯死,从这种情况看来,它同时是一种火系的妖怪。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山海经》引

    85、乘黄。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86、巴蛇。修蛇,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87、赤眼猪妖。猪头狗身,身躯巨大,黑毛,硬刺,赤目,能暗中视物。喜食腐物,喜居阴暗潮湿处。

    88、狍鸮(páoxiāo)。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89、山膏(huān,音欢)。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郭沫若《沸羹集·赵高与黑辛》引章炳麟《为柳亚子题扇》诗:“江湖满地呜呼派,只遂山膏善骂人。”

    90、何罗鱼。传说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91、长右。《山海经》【原文】——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①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②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