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穿越之王妃修炼手册 » 第五十三 冲突

第五十三 冲突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纪凌烟还是忍住吃货的冲动

    不放心别人做,自己拿了小刀把发芽的地方分成一块一块的

    看着黄黄的土豆,纪凌烟忍不住的咽了咽口水

    春杏和荔枝在一旁伺候着

    不解的问道“娘娘,这能吃吗?”

    纪凌烟疑惑的看着春杏“你怎么知道能吃?”

    荔枝捂嘴笑道“但凡跟吃的沾边的事,您从不假奴婢之手”

    春杏闻言也是捂嘴偷笑

    “只有看见吃的时候才会露出的神情”

    纪凌烟闻言尴尬的一批

    我没有,别胡说

    分好的土豆很快就被人送到了玻璃暖室

    纪凌烟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要看好我的土豆”

    “千万要精心养着”

    冬柿笑道“娘娘,放心吧,奴婢说了,这是您的宝贝”

    春杏和荔枝在一旁笑的不行

    纪凌烟翻了个白眼,哪里好笑了?

    李祐晚上回来听说夏正堇捎来了东西,问道“只有东西吗?”

    纪凌烟看向春杏

    “有有有,还有一封信,奴婢忘了”

    春杏尴尬的说道

    说完连忙把信取了过来

    信上说的多是这一路的见闻,以及对各个国家的看法

    又详细的介绍了土豆

    言明此行开阔了视野,要跟着商队去更远的地方,两个孩子还是托付给纪凌烟

    “那土豆?”李祐问道

    “已经种上了,过一两个月就可以吃了”

    纪凌烟随意说道

    好吧,只要是吃的,她永远这么积极

    一直晃荡在凉州街头的周如生,终于来找李祐了

    “王爷,学生想好要做什么了”

    周如生行了一礼说道

    “说说看”

    “臣想建一所百工学堂”周如生郑重的说道,眼神坚定

    “百工学堂?”李祐疑惑的看着周如生问道

    “是,之前在隐水,娘娘曾建过一座盐矿学堂,招的都是大人在矿上做工的孩子,虽没学多少经文,更考不得功名,可学生听说,那些孩子因识了字,比普通的百姓都要过得好”

    “而且,学生也是那时才得以入学”

    “学生因祖上获罪,世代官奴之身,祖父曾说我家是吃了识字的苦,可学生却认为不认字更苦”

    周如生神情激动

    李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听着,周如生的话,他能明白

    从军十年,若不是自己是皇子,自小熟知兵书,舆图,突厥人的习性,他能从一个小兵士中脱颖而出吗?

    不能

    他若不识字,此时是个百夫长?还是千夫长?

    他不知道,或许早已战死,像大部分兵士一样

    马革裹尸,固然壮烈

    可他宁愿他的兵士安然无恙

    哪怕残肢断体,哪怕遍体鳞伤

    “古人说: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复禇一帆”①

    “而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乃是他知事理,晓大义。百姓是愚民是因为没人教他礼义廉耻”周如生痛批道

    “上位者一边痛斥着愚民不可教也,一边享受着愚民带来的益处”

    “上位者没有真正的教化于民。学生认为,教化于民并不是告诉他何为礼义廉耻,何为忠君爱国”

    “教化于民应建立在衣食温饱之上。告诉世人,为何要遵守礼义廉耻,又为何要忠君爱国,只有这样,百姓才会信君,爱君,忠君,对于君王有依附感”

    周如生慷慨激昂的诉说一番,此时的他觉得畅快淋漓,尤如卸下千斤重负

    这些在外人看来大逆不道的话,已经憋在他心里许久

    憋的他浑身难受

    好在李祐不是小气之人,明白周如生针对的并不是他

    而是千百年来的教条规矩

    “知书而识礼,识礼而知荣辱,知荣辱才算是人”

    李祐看着犹如虚脱般的周如生,一字一句的说道

    “本王可说对了?”

    周如生连忙点头

    “你是觉得凉州已经到了可以让百姓们知书识礼的时刻了,是吗?”

    李祐如鹰般锐利的眼神看着周如生

    那眼神仿佛要看透周如生的身体,直到他的灵魂深处

    周如生看着李祐,正了正一冠,行了一大礼,朗声道“学生觉得此刻刚好”

    声音铿锵有力

    “既如此,那你就去做吧”

    李祐看着周如生郑重的说道

    周如生闻言,顿时热泪盈眶,又郑重的行了一大礼,伏身在地

    “王爷知遇之恩,学生敢不尽力?”

    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些许颤抖,颤抖中又夹带着庄重

    李祐但凡是个小气的,只一个妖言惑众,蛊惑人心,就能把周家再次打入地狱

    过了些日子,凉王果然下诏,“凉州城要建学堂,凡七岁以上的适龄稚子均可报名,束脩一年两百文”

    凡诏书,均是衙役拿着锣,边敲边喊

    不出一日,整个凉州都知道了此事

    两百文,少吗?

    不少,一家人一个月的花销还没有两百文

    两百文,多吗?

    不多,还不到自己一个月的工钱

    尤其是跟私塾的束脩一比,那简直是白菜价了

    此时的凉州百姓,早已不是前几年的百姓所能比的了

    以前的他们,每日所思所想,不过是让一家人下一顿不饿肚子

    可现在的他们不同了,现在他们的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让子孙不必再受他们吃过的苦

    是以,对于这件事,百姓们是夹道欢迎,纷纷叩谢凉王开恩

    百姓们兴高彩烈如过年般,可凉州的士子却不干了

    让那些贱民读书,不是侮辱孔圣人吗?

    最重要的不是侮辱他们吗?

    他们是什么?

    那可是世家子弟

    虽然这世家到了豫州自动降价为寒门

    可依旧是这些贱民们所高攀不起的

    若这些贱民开始习书知礼,那与他们有何不同?

    尤其是听说,这件事是周如生的建言,觉得他这是在报复众士子

    毕竟他辞官后,再不得朝廷重用,只能抱紧凉王的大腿

    而他们不同,他们虽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却羡慕豫州的繁华与富贵

    待他们考取了功名,是要迁往豫州的

    于是,凉州的众士子又开始静坐于凉王府门前

    可管什么用呢?

    他们的静坐阻止不了百姓们的热情,更阻止不了李祐的决心

    他们似乎忘了去年的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