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云起影落 » 第二十七章 山川行走

第二十七章 山川行走

    沿着河谷的右侧继续北上。行驶了半天的样子,到一个高速服务区,吃了点自带的干粮。看着东北方向有座绛红色的山,便想慢行,看看沿路的风光。

    这次北行的第一步,先到达雁门关。需沿着汾河到达太原,过汾河谷底,可以到达滹沱河谷底。到时候再决定是继续北行入桑干河谷底还是转向东行,翻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

    汾河谷底,居于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之间,谷地长约400公里,宽约40多公里。吕梁山东面、太行山西面的雨水汇流进河谷,形成了一条大河。汾者,大也。人们在河边这平阔的黄色土地上耕作,便也在两边的大山上清凉的地方建造临时居所以度热纳凉,或者建造道观和寺庙以供养精神。

    开车下到二级公路,向那座绛红色的山开去,此地也便叫做绛山,意思就是指红色的山。绛山东西如眉,东西而向。北部有一河流,叫浍河,南部有一河水,叫涑水。山光独秀,涑浍相绕,山上有座寺庙,传说常有紫云映日的场景,故名紫云寺。

    从绛山东麓向北,是一片方圆30多公里的开阔地,在浍水之间,有春秋晋国的都城遗址。2000多年前,著名的晋国大宗小宗之争便发生在此地。

    再以北,为浮山。又相传,大洪水时代,此处山势浮于水面,故名浮山。山北麓,有4000多年前上古石器时期的陶寺遗址。此处城址规模庞大,3-4平方公里,除了城址,还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天文台、彩绘的龙纹陶盘、铜制和陶制的乐器,以及陶器上的朱红色文字。天文、彩绘、龙纹、青桐、乐器、文字。这让人不禁响起300公里外榆林的石峁城遗址和1000公里外的良渚城遗址。甚至,在人们把目光聚集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奇奇怪怪的青桐器的时候,也会想起它和这遥远的地方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类使用铜的历史已经有10000年,而种种专业研究表明,人类铜文明是由西亚经过了几千年由西至东传到了亚洲。而中国的土地上,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临夏县一个叫林家村的地方出土的一件距今4700多年,长12.5厘米的青铜刀。而此后,再也没成批量得发现与此年代相近的青铜器。

    关于青铜器的重要性,是说青铜对于石头和木棒的重要性,就好比,打仗中铁器对于青铜器的重要性,又或者道路中混凝土对于石粒的重要性。铜资源的大规模发掘和冶炼技术的发明应用,促成了人们可以使用更锋利坚韧的器物工具来保护放纵自己、开发征服世界,也直到了19世纪后,钢铁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更加坚固耐用的火车、铁甲舰、坦克、飞机、大厦。工具的使用让人们的感官对远处和微处的辨识度和控制增加了数以亿万倍,人们得以在成为“神”的路上更近一步。但我们文明的发展,似乎更多是物文明的发展,而人文明的发展却不能迟迟又缓缓。

    如今,我站在山坡上,看着这4000多年的黄土上的坑穴,眼前好像一群群与我同样的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出生、欢笑、拥抱、哭闹、打斗、休息、劳作、下葬......,人群里面也有爱的人,恨的人。时间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时间到底是什么?我陷入一片混沌之中。走入一片大约几百米的谷地,人们在这里种上了牡丹,牡丹田绿油油的。

    我开着车转向西边去了,重新进入了宽阔的汾河谷地。往北开车70公里,又是一座大山,是有名的五镇山之一,霍山。礼记有记。人们祭祀不可预见的“未知”,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日月山川,有期望、有救赎、有劝慰。一些以国家的形式进行祭拜,比如天、地坛;一些被人群祭拜,比如各种庙宇,一些以个人的形式的祭拜,比如私情。

    其余四镇为,山东东镇沂山、浙江绍兴南镇会稽山、陕西宝鸡西镇吴山,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此番种种。

    山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以西周尹吉甫在此驻军而建,北魏始称平遥。而关于尹吉甫,最为著名的就是《诗经》的编纂和他的兮甲盘。

    天已将晚,决定在太原先住一晚。明日再进入XZ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