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134章 太平军的应对

第134章 太平军的应对

    重庆府的夜色如墨,星光点点。

    徐心然独自坐在书房的窗前,烛火摇曳,映照在他沉思的脸上。手中的信封沉甸甸的,密封严密,仿佛装载着重要的信息。

    他缓缓地打开信封,细红的蜡烛光下,字迹清晰可见。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低声自语:“果然来了。”

    徐心然不由想到,如今历史早就脱离原本的轨迹,却又有一丝相似。

    此次郑崇俭领队徐心然就没有想到,还有这一次分兵也是如此。

    徐心然赶快叫来刘忠、张挚等人。

    不一会,一行人来到大堂,恭敬地行了个军礼,等待徐心然的指示。

    徐心然面带微笑,抬手示意众人坐下。

    等他们都坐下时,徐心然缓缓说道:“明军行动了,人数八万多!精锐大概不足二万吧!”

    张挚忍不住开口道:“那么多!”

    徐心然微微颔首:“不一样的,我们招收的要求高,待遇好,还需要训练任务,指不定没多久还会淘汰下来,如此才显得困难!”

    “与之相比,明军的士兵要求低,战斗力也相对较弱,但他们能动用全国之力。”

    张挚也是点点头,刚才听到人数下意识觉得惊讶,现在想起来明军的战力,这一路而来的明军战力实在是不堪入目。

    他忍不住问道:“大帅,禁军是否也会调动?”

    徐心然肯定地点了点头:“是的,我计划调动一半的禁军,其余将负责巩固内地安全。西边让玄甲军与虎贲军则需负责盯住西藏势力。”

    西藏势力目前也是有禁军驻军来盯住他们,此次却顾不上了,让其他二军来托管,特别是玄甲军,南边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北方就不一样了,汉中绝对会派人来配合东边明军南下的,没办法再调动他们来支援。

    徐心然深知西藏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今蒙古势力在西边崛起。在崇祯十一年,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领导下逐渐迁移到已从喀尔喀蒙古手中夺取的青海。

    接着,在崇祯十五年,他们甚至图谋西藏,固始汗协同格鲁派成功俘获藏巴汗政权的领袖藏巴汗。

    这一政权的倒台意味着固始汗成为了“全藏三区之主”,同时合并了和硕特部与格鲁派所建立的和硕特汗国。

    张挚道:“我们在夷陵部署不少火炮,足足一百二十多门红夷大炮,还有其他堡垒火器等,明军想要攻破夷陵简直痴心妄想!”

    徐心然点带你头道:“是如此,守城不像他们攻城,有火炮威慑火器也发挥最大重要,能不能到夷陵城下还不一定呢!”

    随后徐心然对着刘忠吩咐道:“吩咐下去,让报社大力宣传此次战役!”

    刘忠不解道:“大帅,这会不会让民间造成恐慌?”

    徐心然摇头道:“打败是恐慌,大胜那便是无比的信心,对太平军的威望便会直线上升!”

    “而且,这一些明军火器没多少,蚁附城池的时代过去了!”

    “遵命!”

    第二天的清晨。

    重庆的街道上弥漫着一股清新的空气,卖报的声音如潮水般传播开来。

    在重庆这样的场景便已经习以为常,包括其他府城也是如此,报社发展每个府城都有,就算是富裕的县城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如今秋收过后,田野的丰收使得百姓的心情更加宽慰。城市中涌入了许多乡亲,他们怀揣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渴望在这个繁忙的都市找到一份差事。

    生活的改善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追求,看着周围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更是激发了他们不甘平庸的愿望。

    重庆的人口逐渐增多,太平军也在向西扩建重庆城,即便有渝北城进行人口的分流,但城市的繁荣势头并未减缓。这座城市变得愈加热闹,建筑物如蘑菇般冒出,街道上的熙熙攘攘更是不绝于耳。

    百姓对于工作的向往和对生活需求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最基本的渴望能够吃上饭,逐步发展到追求吃饱饭,再到追求生活更好的阶段。

    能够吃上饭的人们开始思考下一步的生活,吃饱饭的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而生活好了的人们又将目光投向更高级的精神层面了。

    这样的生活态势如同城市中不断翻涌的江水,永远在不断前行。

    人们的心中始终有一种对未来的向往,这股向往推动着城市的繁荣,也让这个府城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街头巷尾的人们,不论是卖报的报童还是匆匆赶路的行人都是如此。

    微凉的秋风中传来报童高亢的呼声:“明军欲夺四川,大帅率军抵抗!”

    “明军亡我等之心不死,欲要再让我等做牛做马!”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街头巷尾的百姓们为之一惊。明军的阴影似乎重新降临,令人心头不寒而栗。尽管秋收已过,但听到这样的传闻,让人们不禁感到一阵阵寒意,冷汗涌上了后背。

    在报童声音传出的瞬间,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务,困惑地望向报童,试图弄清楚这突如其来的情报的真实性。

    有些人急忙走上前堵着报童,让他说明情况,也有的前往茶馆听听说书先生的讲解。

    在一家早餐店门口,一位身着文士服饰的读书人站在那里,见到报童走过,急忙叫住:“小伙等等,快快,给我来一份报纸!”

    说罢赶快把一个大板递了过去,报童便把今天最新的川渝旬报递过去。

    这位读书人名叫侯晓祥,是太平军培养的读书人之一。他原本只是小地主家庭,在一年前得知徐心然开放社学后,毅然前来求学。

    如今的社学虽然只是免去了教师费和基本书籍费用,但仍需一定的聪明才智和家中有一定财力来供养。

    太平军尚无法提供全免费教育,只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部分帮助。

    就算如此,底层的百姓以及之前的商贩小地主就感恩戴德了,特别是那小地主,他们可是知晓读书的好处。

    毕竟这一些小地主之所以叫地主不叫富户,那便是因为一些祖上是出过当官的,如今落魄至此,家中慢慢请不起先生来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