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生在山沟
我们父母其实一共生了七个孩子,现在的大哥的小名叫“二子”,也就是说在他前面,还有一位真正的大哥。北方的冬天,我们都是生火炉过冬,真正的大哥在他十岁那年的冬天,晚上在爷爷家里睡觉,爷孙俩不幸在夜间煤炭中毒去世。爷爷家应该也在四矿,不知道爷爷那时有没有下过井,那时奶奶应该已经不在了。这是爸爸和妈妈心中永远的痛,我们也没有相片留下来,真想看看这位从没有见过的大哥哥,他是像爸爸,还是像妈妈。
我们生活在大同南郊区四老沟矿,正如名字一样,沿着中间平坦的河沟带,两边是延绵不断的山脉。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童年,都深深的刻印在这条沟里,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后来一个个地走了出来,可爸爸妈妈的一生都在这里。妈妈是三七年出生,于八六年去世,爸爸是三三年出生,于八八年去世,妈妈享年四十九岁,爸爸是五十五岁。
这条河沟也不知道有多长,在我的记忆中非常长。当我在矿务局高中住校时,周末都要搭乘汽车回家,沿着河沟旁边的公路,一路奔波要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学校里,又认识了一些其他矿区的同学,高考结束后,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我们开始串访其他同学的家。我们搭火车或汽车继续往西行,到了最远的一个同学家里,应该是十二矿,也叫王村矿,那里也是火车和汽车的终点站。同学的家就搭建在河沟边上,从他的家里朝西望去,那条河沟还在往西延伸着,那遥远的源头,也是每年夏季多雨季节,洪水奔腾而来的地方。
记得有一年雨量很大,大雨过后,巨大的洪水夹杂着泥土像猛兽般呼啸而来,几乎淹过我们桥东街河沟上的大桥。那时我们已经住进了河沟北面向阳街的楼房里,在我们家里四楼的阳台上,便可以看到大桥。洪水中,竟然看到一些家具,可能是沿着河沟临时搭建的居民房遇到不幸,也有看到两个人被卷入洪水,他们在洪水中挣扎着,试图要逃到沟边。桥上有些人放下一些绳子试图营救他们,但洪水经过的太猛,没有成功。希望他们会没事,因为洪水再往下经过的矿区,像六矿、三矿,以及再往下的二矿,河沟的宽度增加了很多,洪水经过后,水深会变浅,这些人会有生存的机会。
一九八三年在矿务局一中住读高中时,我要在周末搭乘汽车回家,开始了解到,我们这条沟叫“口泉沟”,连接着一些老的矿区,像永定庄矿,同家梁矿,大斗沟矿,和白洞矿,以及我们的四老沟矿,再往西还有雁崖矿,挖金湾矿,和王村矿。好像只有我们矿的名字不好听,河沟的出口在宽阔平坦的口泉河畔。大同煤炭还有另一条河沟,连接着一些新的矿区,叫“云冈沟”。
河沟南北端两侧的山脉,一眼望去都是土灰色的,不见一丝绿色。但正是在这不起眼的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也是吸引着众多的农民兄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一份有可观收入的工作,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我们的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
所有故事的记忆都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到了开始上小学的年龄,令我惊奇的是,现在五十多岁的我,回忆儿时的我,很多事情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我决定用笔来描述过去时,突然发现,很多童年生活的细节,原来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九六八年,我出生于大同矿区一个普通矿工的家里,我们儿时住的平房是在四矿河沟的南侧,这一侧也是大多数居民最初安居的地方。在河沟的北侧,是矿区行政区和煤炭工业重地。在居民生活的南侧,设有学校、商店、邮局、银行、医院,还有为单身煤矿职工建造的宿舍楼,以及职工食堂。在沿着南侧山脚,还有一条贯穿东西方向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不仅是矿区居民出行的客运线,更是把辛勤的矿工开采出来的煤炭,一车车运往其他各地的经济动脉。
平坦的河沟中间地段,除了公共设施,和有限的居民排屋,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住房要求。政府也有在一些山坡上,为城市户口的居民建造排屋。在小学五年级时,我有到住在南山的一个同学家,那里有很多排屋建在山上,人们出行要费时走山路。在居民区也设有公共水管和公共厕所,这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方便。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来到矿区就业。如果是单身,他们可以住在政府提供的单身宿舍楼,旁边也有职工食堂。如果成家了,他们也带来了家属,但政府没有负责给他们的家属安排住所,所以他们不得不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由于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也就是农村户口,我们通常称他们为“临时户”,相对于我们矿区的居民,我们属于城市户口,又称“市民户”。
至于带有家属的“临时户”,他们通常是自己解决住宅问题。开始先在靠近山脚方便的地方搭建房子,渐渐地山脚地段开始拥挤了,后来的人不得不往更高的地方搭房。从我们居住的平房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山坡上加盖了密集的房子,就像一座山城。
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辛苦了一天工作的矿工,他们回到家里,还要下山来到我们的平房区,在公用水管处打水。他们生活使用的煤炭,也是矿工们用筐子,辛苦地用人力搬到山上的房子。
井下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也有相当的危险性,所以井下矿工的收入起薪也比较高,并享有一些福利,像入坑费、夜班费等,也能享有矿区医疗保健服务,另外矿区也为职工专门设立了洗澡堂。我们那一代的家庭大多数都是多子女家庭,一个矿工承担着全部家庭的生活开支,我父亲就是这样。
后来在矿区工作,作为企业警察的大哥在微信中提到,在一九八三年,政府给早期的“临时户”职工进行迁户,改为“市民户”。为那些井下工龄最少十五年以上,家属户口仍在外地、还是农村户口的老矿工和家属,给与城市户口。这也是对那些长期为矿区建设,默默奉献的老矿工的一种安抚。
我们生活在大同南郊区四老沟矿,正如名字一样,沿着中间平坦的河沟带,两边是延绵不断的山脉。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童年,都深深的刻印在这条沟里,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后来一个个地走了出来,可爸爸妈妈的一生都在这里。妈妈是三七年出生,于八六年去世,爸爸是三三年出生,于八八年去世,妈妈享年四十九岁,爸爸是五十五岁。
这条河沟也不知道有多长,在我的记忆中非常长。当我在矿务局高中住校时,周末都要搭乘汽车回家,沿着河沟旁边的公路,一路奔波要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学校里,又认识了一些其他矿区的同学,高考结束后,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我们开始串访其他同学的家。我们搭火车或汽车继续往西行,到了最远的一个同学家里,应该是十二矿,也叫王村矿,那里也是火车和汽车的终点站。同学的家就搭建在河沟边上,从他的家里朝西望去,那条河沟还在往西延伸着,那遥远的源头,也是每年夏季多雨季节,洪水奔腾而来的地方。
记得有一年雨量很大,大雨过后,巨大的洪水夹杂着泥土像猛兽般呼啸而来,几乎淹过我们桥东街河沟上的大桥。那时我们已经住进了河沟北面向阳街的楼房里,在我们家里四楼的阳台上,便可以看到大桥。洪水中,竟然看到一些家具,可能是沿着河沟临时搭建的居民房遇到不幸,也有看到两个人被卷入洪水,他们在洪水中挣扎着,试图要逃到沟边。桥上有些人放下一些绳子试图营救他们,但洪水经过的太猛,没有成功。希望他们会没事,因为洪水再往下经过的矿区,像六矿、三矿,以及再往下的二矿,河沟的宽度增加了很多,洪水经过后,水深会变浅,这些人会有生存的机会。
一九八三年在矿务局一中住读高中时,我要在周末搭乘汽车回家,开始了解到,我们这条沟叫“口泉沟”,连接着一些老的矿区,像永定庄矿,同家梁矿,大斗沟矿,和白洞矿,以及我们的四老沟矿,再往西还有雁崖矿,挖金湾矿,和王村矿。好像只有我们矿的名字不好听,河沟的出口在宽阔平坦的口泉河畔。大同煤炭还有另一条河沟,连接着一些新的矿区,叫“云冈沟”。
河沟南北端两侧的山脉,一眼望去都是土灰色的,不见一丝绿色。但正是在这不起眼的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也是吸引着众多的农民兄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一份有可观收入的工作,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我们的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
所有故事的记忆都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到了开始上小学的年龄,令我惊奇的是,现在五十多岁的我,回忆儿时的我,很多事情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我决定用笔来描述过去时,突然发现,很多童年生活的细节,原来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九六八年,我出生于大同矿区一个普通矿工的家里,我们儿时住的平房是在四矿河沟的南侧,这一侧也是大多数居民最初安居的地方。在河沟的北侧,是矿区行政区和煤炭工业重地。在居民生活的南侧,设有学校、商店、邮局、银行、医院,还有为单身煤矿职工建造的宿舍楼,以及职工食堂。在沿着南侧山脚,还有一条贯穿东西方向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不仅是矿区居民出行的客运线,更是把辛勤的矿工开采出来的煤炭,一车车运往其他各地的经济动脉。
平坦的河沟中间地段,除了公共设施,和有限的居民排屋,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住房要求。政府也有在一些山坡上,为城市户口的居民建造排屋。在小学五年级时,我有到住在南山的一个同学家,那里有很多排屋建在山上,人们出行要费时走山路。在居民区也设有公共水管和公共厕所,这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方便。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来到矿区就业。如果是单身,他们可以住在政府提供的单身宿舍楼,旁边也有职工食堂。如果成家了,他们也带来了家属,但政府没有负责给他们的家属安排住所,所以他们不得不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由于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也就是农村户口,我们通常称他们为“临时户”,相对于我们矿区的居民,我们属于城市户口,又称“市民户”。
至于带有家属的“临时户”,他们通常是自己解决住宅问题。开始先在靠近山脚方便的地方搭建房子,渐渐地山脚地段开始拥挤了,后来的人不得不往更高的地方搭房。从我们居住的平房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山坡上加盖了密集的房子,就像一座山城。
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辛苦了一天工作的矿工,他们回到家里,还要下山来到我们的平房区,在公用水管处打水。他们生活使用的煤炭,也是矿工们用筐子,辛苦地用人力搬到山上的房子。
井下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也有相当的危险性,所以井下矿工的收入起薪也比较高,并享有一些福利,像入坑费、夜班费等,也能享有矿区医疗保健服务,另外矿区也为职工专门设立了洗澡堂。我们那一代的家庭大多数都是多子女家庭,一个矿工承担着全部家庭的生活开支,我父亲就是这样。
后来在矿区工作,作为企业警察的大哥在微信中提到,在一九八三年,政府给早期的“临时户”职工进行迁户,改为“市民户”。为那些井下工龄最少十五年以上,家属户口仍在外地、还是农村户口的老矿工和家属,给与城市户口。这也是对那些长期为矿区建设,默默奉献的老矿工的一种安抚。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自身不保存任何数据,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