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热闹的送行

热闹的送行

    还算和平的午饭吃完后,奶奶就在确认各种行李的数量和质量了。

    其实,自从秃子去战友家里串门时,奶奶就在张罗各种行李,这个工作早就开始准备了,即使和舅爷爷在吵架,也没有耽误。

    “这些小米好像少了点儿,明个儿要赶集再去买一点回来!”奶奶吩咐着爷爷,爷爷默默点着头。

    “还有这个高粱面也少了,明天赶集一并买回来!”奶奶补充道。

    “还缺什么呢?再带点什么好呢?”奶奶自言自语。

    ………

    所谓一碗水端平向来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吧?!小子时常思考老一辈的人们所标榜的对于多子女所抱有的喜爱程度究竟能有多平均?

    思考来思考去,还是觉得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始终是镜花水月。

    这种“端平水”的说法过于极端,始终是违反人性的,谁也不应怪罪,要怪也只能怪“一碗水端平”这句话的发明者。

    做父母的不可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子女,而子女也应抱有不被喜欢、不被分配过多资源的心理准备。

    一碗水端平给父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无私的要求过高,也就只能作为遮羞布来使用。

    而对于做子女的来说,所有的这些人性考验都应顺应人性的内在要求,而不应被强求过多,更不应只被赤裸裸的道德价值所绑架,许多事情看开了也许就会轻松许多。

    “你看娘就是疼大哥,还不是因为大哥当兵给她脸面上挣了光?”二翠和大春小声抱怨道,这天大春回了娘家,同样遭了奶奶的白眼。

    自从大春劝说小八去农场失败后,奶奶对大春和小八的印象自然更加恶化,却也对二翠和华子执意要去农场这件事起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或许奶奶觉得与小八比较起来,华子和二翠还是肯吃苦的!

    爷爷还是云淡风轻的,在附和答应了奶奶的要求后,又提出多买一些米面给华子和二翠也带上的意见。

    “华子和二翠要去的就是农场,自然不缺米面,秃子不一样,那是部队,部队里没有这些,自然要多带点!”奶奶解释着,似乎也在反驳着爷爷的提议。

    …………

    傍晚时,爷爷作为村高官主持了军人送别仪式。

    就在前天大春告知舅爷爷小八放弃去农场的打算后,在村大队主持日常集体劳动工作的赵大叔找到了爷爷,告知说镇政府要求村里承担军人入伍的送别仪式,周边几个村里的新兵都要来到村里参加,让早做准备。

    上午时,爷爷就在队里忙活了,说是忙活,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能忙活的也就是用红纸捆扎几个大红花,敲个锣打个鼓,仿佛只要有震耳欲聋的锣声和鼓声就不会显得寒酸,这貌似与人们吵架,只要声音大,理就站在自己一边一样荒谬。

    震天欲聋的鼓声响起,你们聚拢过来凑热闹。

    “当兵就是神气!”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羡慕、有尊敬、有嫉妒、也有剜酸………

    “这些东西块拿上!别拉下了!快点!”

    “娘!这些东西部队不让带,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秃子快要癫狂了,可奶奶仍然自顾自的将各种大小不一的袋子塞到秃子手里。

    “这些都是吃的东西,怎么就不让带了!必须带上,谁管你吃什么!快点放到车上去!”奶奶指着几辆运送军人的大卡车,急匆匆地说着。

    “这个怎么带,别人都没有带这么多累赘,看着多不好!”在面对奶奶的倔犟又无法说清道理时,秃子气急败坏。

    奶奶“旁若无人”的能力是小子百思不得其解的,在农村这样一个“私密”的小社会里,大家都是熟识的,无数人对一件事的解读会有无数可能,但无论可能性有多少,始终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随波逐流,而无论表面话说的如何冠冕堂皇。

    奶奶能够油盐不进的屏蔽一切杂乱“梵音”做自己,也是一股难得的清流,而不管这件事如何不被身边人接受,“我要做就去做”或许早已成了奶奶的座右铭吧………

    在奶奶不依不饶的强行“将军”下,秃子一万个不情愿的将各种大小的布口袋随意扔到了车上,看的其他邻居一阵阵哄笑,秃子正是半大不大的年纪,要面子的心态早已萌生,脸上火光四射。

    “哎呀,看你娘多疼你呀!带到队里好吃饭”张婶不嫌事大,一半揶揄一半立台阶的对秃子说。

    对于这些村里身经百战的中年妇女来说,如何揶揄、如何挖苦、如何添油加醋、如何传小道消息和八卦都修炼的炉火纯青。

    好在不是住在村大队十字路口的家起媳妇,要是被那个八卦王看到,又不知道会说些什么骂人不带脏字的句子出来“羞辱”一番。

    这时家起媳妇正和一群小媳妇聚在一起,向那些刚做了媳妇“涉世未深”的“小丫头片子”们传授八卦技能。

    那些话题八成都离不开哪个村儿谁家的汉子喜欢上谁家的老婆之后又去钻蓖麻园之类云云,或许说到高潮处,还有偷吃蓖麻中毒被抬出来之类惊世骇俗的内容,看到那些小媳妇手捂嘴巴假装娇羞的样子便能猜到一二………

    这时锣声、鼓声刹住,瞬间天地寂寥。

    爷爷主持着军人送别仪式,看着那些胸前带着红花的小伙子们,村里的男子和男孩以及隔壁村的男子和男孩们无不艳羡,都期望着自己也能当兵,毕竟那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奶奶还在为秃子带粮食的事情纠结着。

    “怎么就随便扔到了车厢里,要放好,不要弄漏了出来,要不还怎么吃!”奶奶不依不饶的催促着秃子赶紧去车厢里把刚才扔进去的袋子一个个捡起来,态度之坚决,正是天地无它物。

    秃子彻底不耐烦了,大声吵嚷着:“娘!部队里有纪律,这些东西是不能带的!我要怎么给你说你才明白?”

    这时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所有人都又恢复了热闹的状态,没人听到秃子的嚷叫。

    但二翠注意到了秃子的举动,翻着白眼对大春说:“看吧,对大哥那么好,别人还不领情呢!”

    “呵呵呵,是呀,带这么多东西有啥用呀?又不会少饭吃不是,去当兵,吃饭问题第一个就解决了!”大春一边说着,一边笑着看着奶奶和秃子的你来我往。

    “哎呀,娘都说了,让你带好你就带好嘛,逆着不如顺着,大哥快去!”果子劝解着,懂事的模样,让周围人大加称赞。

    于无形处,秃子的脸微妙的抽搐了一下,果子的话好有道理,还受到了周边人的称赞,而秃子呢,不得不去车里捡口袋………

    华子借着锣鼓声大声说:“哎呀,好歹捡一下得了,部队里有纪律,不让带些乱七八糟的,非要弄,这不是添乱吗?”

    奶奶回头瞥了一眼华子,华子装腔扭过头,没有看奶奶的眼神。

    ………

    很快,离别的时间就要到了,许多隔壁村的家长两眼泛红,依依不舍的别离着。

    而秃子满脸涨红的捡着布口袋坐在车厢里,受到了旁边战友的嘲笑。

    草草和大春几个挥手告别后,卡车便启动了,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书信联系的年代里,讯息的传递总是格外宝贵并寄托了太多沉重的东西!但当时的离别是无人能够感受的!都在生着闷气………

    这一走,秃子算是开启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没有太多争议,秃子决定继续去太行当兵就去了,这一决定体面、自然、无疑又合规矩………

    不像果子、华子、二翠和大春,为了如何种地还要争议、打闹一番………

    都说父母可以给子女的人生提供指导,要是这种指导符合社会价值的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但是父母也是人,也存在各种认知上的差异,对于秃子来说,当兵的选择符合社会价值,且是大家共同认定的价值,当然会受到各种支持与肯定,选择起来却也容易,但是究竟以后的发展会是如何,却也无法定论的,否则人生将没有意义。

    好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秃子的内因注定会保佑他的一生……

    卡车缓缓从村子的土路上开走了,扬起阵阵灰土,蒙了视线。车辆转弯时,二翠仿佛看到在车厢里有几个东西被抛了出来,落到了土路旁边的沟渠里……

    走都走了,敲锣打鼓的竟然更加起劲起来,或许是因为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剩下的都靠自己胡乱发挥,没有了束缚,看那架势,大有敲破锣、锤破鼓之势。

    天空飞过大群家雀,饿的到处乱窜,上下翻飞。

    不少孩子支起弹弓咻咻咻的发射着泥丸,几个乡村干部竭力叫好。就像人生一样,谁能想到二十年后,家雀也会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呢?

    热闹看完,大家一哄而散,回到家中。奶奶几天来为了送行忙前忙后,家里的几个人也都看在眼里,这会儿告一段落,眼看已经没有其他牵挂的事情。

    “后天我们也启程了,姐姐。”舅爷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