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攒包装袋

攒包装袋

    “农场的生活肯定比家里好,至少吃的饱饭,只要肯卖力气干活,过上好日子是没有问题的,哈哈哈!”舅爷爷骑着他的自行车,车架前梁上坐着二翠,华子坐在后座。

    对于这种怪异的乘坐方式,即使过了几十年,小子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没有多少交通工具,三蹦子还是小子出生后几年才刚刚时兴的,自行车也不多见的时代,车子前梁坐一个人,后座坐一个人,远远看去就像一串蚂蚱一样。

    当时的人们也具备超强的耐力,如果放在今天,这种人力自行车骑行几公里就能把人累个半死,但在当时,却是节约人力的绝佳工具,也许没有对比就没有体会罢。

    没有电灯,蜡烛会光彩照人。没有电话,书信会便利生活。没有电脑,电视就将是生活的全部………

    没有汽车,自行车绝对洋气。

    走在离家的路上,舅爷爷和二翠、华子有说有笑,虽然舅爷爷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至少没有奶奶的谩骂,二翠如释重负,身心开朗。华子坐在后座上,听着舅爷爷的描述,畅想着未来的生活。

    “舅爷爷你放心吧,我们会好好干的,就是不知道都干些什么活儿呢?”华子看着天上飞过的家雀,问着这些未来生活中的问题。

    “就是挖挖沟,挑挑水,其他的无非就是春耕秋作。没事的!华子身体结实都能干得来!”

    ………

    跋涉几百里,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中捷友谊农场位于一片紧靠渤海湾的盐碱地上,其地形平坦,一马平川,天地一线,白一块黑一块的………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友好态度,由于吃饭是国家建立后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向新生的共和国捐赠了一批农业设备,成立国营农场,便坐落在了沧州的渤海边。

    二翠和华子从车子上下来,站在农场的土地上。

    这是一个类似于盐山县城的聚落,据说都是垦荒的人聚集起来形成的。

    家家户户的房子低矮错落,道路泥泞,不少人带着草帽和毛巾,扛着锄头,看样子真是从农场下来的,华子看到这时太阳也已经偏西了。

    “走,带你们去吃好吃的!”舅爷爷一脸高兴,丝毫没有骑车后的疲惫。

    ………

    离家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华子和二翠离开家乡来到它处,自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二翠和华子处于全新的环境中,新鲜感才刚刚开始,二人的经历不算打工却是和打工一样的性质。

    华子被安排在农场里挑排水沟,这是累活儿,却也快乐着,仿佛多年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从体力上获得了解放。

    二翠参与了农业采摘活动,和女工们一起对农场的“结果”进行收获采摘,也是不亦乐乎。

    时代洪流滔滔奋进,农场这一模式赋予了华子和二翠以职业身份,获得工资的同时,自然开了眼界,相比之下,果子和大春留在了家乡,产业稀少自然机会也变少了。

    就这样,兄弟姊妹几个的经历开始分化,未来的路已经在岔路口延伸到了不同的方向,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机会即将成为伴随家国大势发展的最鲜明特征,就看谁能把握的铿锵有力了………

    都说人生需要规划,但如何规划,何为规划却并非人人都懂的大课题。太抽象的东西自然难以琢磨,谁又能规划的天衣无缝让人生滴水不漏呢?

    小子觉得把人生比喻为攒包装袋比较确切,各种包装袋充斥商业社会中,并设计的极具艺术魅力,总也让人不忍丢弃,那就全部攒起来,总归有遇到需要装东西的机会,东西的大小自不必考虑,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包装袋攒多了,自然能够找到合适的一款,这是一种随性更是一种积累……

    就看谁攒的包装袋又多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