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复兴大明:从表妹做女皇开始 » 第十三章:镇国大将军

第十三章:镇国大将军

    “大明兵多将广!”崇祯的脸色开始阴沉,“那牛角峪是怎么回事。”

    周彦儒磕头道,“牛角峪确实是微臣指挥失误,损兵折将!”

    “但是!也没有必要非要让藩王领军啊!人材确实难得,我已着兵部和吏部,拓宽士卒向将官的晋升通道,加紧从行伍中提拔。”

    “启禀万岁爷!”朱纯臣站了出来,“我大明一直都有行伍出身为将,比如黄得功黄将军。可现在的问题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少年将军,却弃之不用,这分明没有道理啊!”

    “臣附议国公爷!”骆养性也站出来了。

    “万岁爷,无论是关东建奴还是陇西闯贼,均为癣疥之疾,但这藩王之事,乃是国本之争!”吴昌时嘴唇发抖,站出来支持周彦儒。

    “癣疥之疾?”朱纯臣急了,“那建虏大摇大摆从京城之外通过,是癣疥?闯贼进入中原,是癣疥?兖州为山东大城,未遭受建奴劫掠,如能不花国库之财组建军兵,西可遏制闯贼,北可驰援京畿,乃一举多得之计啊!”

    这朱纯臣在历史上没干什么有用的事儿,但毕竟是功臣之后,又在朝堂历练多年,基本的军事理论素质还是有的,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他的这番分析也打动了黄得功等京营名将。

    崇祯见底下乱哄哄的吵成一片,气不打一处来,狠狠的拍了一下龙椅:“够了!你们这群废物,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你们谁能提着建奴脑袋送给我,我也让你们去独领一兵!”

    崇祯的话虽然有气,但是大明朝能独领一兵的人才确实太少,现在可以依仗的几乎只有孙传庭,以至于后世有云“传庭死而大明亡”,剩下的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等人,没一个能起到顶梁柱作用的。

    所以皇帝从心底也希望真有一个天才将领站出来,替自己北拒建奴西征闯贼,万一老朱家太祖成祖的本事,在这个娃娃血脉中被继承了呢?

    至于藩王造反一事,当年成祖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比如说建文帝的昏招,李景隆的废物和成祖本人的正牌皇子身份。现在的藩王有什么?就算立了大功,所拥有的政治资源也完全和皇帝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崇祯此刻并没有把藩王之事那么看重。

    “恢复鲁王护卫一事,朕意已决,着宗人府按太祖、成祖年间办法,研究这三千护卫如何同祖制衔接。”崇祯的话斩钉截铁,已经不容臣下再做质疑。

    “万岁爷圣明!”朱纯臣首先大喊起来,众臣们也跟着喊了起来。

    在众人的话音落下后,周彦儒又出列了,喊道:“启禀陛下!”

    “你又怎么了?”崇祯本来对周首辅颇为恩宠,今天见他如此驳自己面子,也有些气急败坏。

    “万岁爷!如一定要恢复鲁王府护卫,并着世子带兵!臣有一建议!”

    “什么建议?”崇祯都没有正眼瞅他。

    “启禀万岁爷,那就请宗人府褫夺鲁王世子王位继承权,改由鲁王的王弟作为顺位继承人。”

    “这?”崇祯迟疑了几秒钟,手指轻轻在龙椅上敲动。

    朱弘㭕听到这话,一下子就想明白周相的用意,藩王领兵最可怕的不是战斗力,而是他们天然的政治身份,但如果自己的地位被剥夺了,那么这种政治身份就消失了,另外,放弃王位也可作为对自己野心的一种考验。

    想到这里,他不等皇上发话,捧起第一支被命名为“破虏”的短铳托盘,跪倒在地大声说,“启禀万岁爷,只要让我去打仗,宁愿不要王位,我愿用圣上赏赐我的这七把短铳,去轰烂那些贼人的脑袋,到时候每杀一双,就给万岁爷记一颗首级!”

    “儿啊!”鲁王听到自己儿子的话后,惊得一下子喊了出来,朱弘㭕作为穿越者,知道大明朝的历史走向,本来也没有把这些王爵之位看的那么重。但是鲁王不一样,他听到儿子要放弃王位,惊得面色如土,想磕头请皇上收回成命。

    “王兄放心!”皇帝看见了鲁王如土的脸色,“这鲁王一系还是在你这里,只是王侄要练兵上阵,可能对于王府之事无暇顾及,所以周相这个建议倒也不错,且世子本人同意,那就请礼部和宗人府商议程序。”

    “哎!”鲁王两手绞在一起,直掐自己的胳膊,但是圣意已决。

    “礼部和宗人府!”崇祯点名,“我王侄放弃世子之位,按规矩该封为何官职?”

    宗人府的官员站了出来,“按我大明《皇明祖训》,王府内无继任资格的正妻之子应封为郡王,但是郡王仍属王爷,故而应再降一级,封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崇祯连读了两遍这个词,点点头后向少年说道,“朱弘㭕接旨,朕在镇国将军之上给你单独封号,封你为镇国大将军,见一品大员不必跪拜、四品官员不必行礼!你可愿意!”

    “镇国大将军?”朱弘㭕念了一下皇上给他找的新封号,立即跪倒谢恩,“多谢圣上,微臣喜欢这个称号,我就想做一个可以上阵杀敌的大将军!多谢圣上赐封!”

    “好,礼部、宗人府,你们去研究这个镇国大将军应如何加封,回头给我专门做一块大将军印,给我王侄送去!”

    “臣领旨!”文官接受了任务。

    朱弘㭕心中高兴,自己这番北京之行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只要自己有了招兵练兵的权力,那就可打造捍卫华夏文化的战力基础。

    大臣们也觉得这个意见可以接受,文官们捍卫了藩王不科举不经商不领兵的制度,把一个世子变成了没有政治地位的镇国将军;

    朱纯臣等功勋集团也很高兴,这也算在文官集团的铁桶制度上打了一个窟窿,往后以此类推,就事半功倍了;

    骆养性也觉得不错,自己卖给恩宠正盛的鲁王府一个人情,另外周彦儒的势力也被清洗掉不少。

    整个朝堂只有鲁王哭丧个脸,自己儿子丢了王爵,弄得他伤心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