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四章 求学北极院

第四章 求学北极院

    苏八娘快步上前,求情道:“爹爹,昨天弟弟是莽撞了些,娘已经批评过他了,他昨晚也一直在反省,爹爹就原谅他吧。”

    苏轼连连点头,表示绝不再犯。

    苏洵态度强硬,不容置喙:“昨晚我和你娘已经决定!辙儿、八娘你们继续昨天的书往后读着,轼儿你跟我来。”

    苏轼跟随苏洵走出书斋后,苏八娘跑到程夫人身边,晃着她的胳膊,哀求道:“娘,别让弟弟去道观好不好!那里环境艰苦,弟弟还小……实在不行去半年……半年不行,一年也行啊,三年实在太久了。”

    苏辙也急忙求情。

    程夫人拉着苏八娘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昨天你爹让你舅父消气的办法是表明要将轼儿送去道观磨练心性、修养身心,明面上是去天庆观悟道,实则是去天庆观北极院求学。

    张易简道长学识渊博,求学之人近百人,轼儿去那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她看了眼门外正和苏洵交谈的苏轼,“希望轼儿能明白你爹的良苦用心。”

    苏辙央求道:“那我也要去!”

    “你太小了,还是乖乖在家陪你姐姐读书吧。”

    程夫人话音刚落,身后传来苏洵的声音:“他想去就让他去吧。”父子俩踏进门来,程夫人见苏轼神色不错,应该是明白了苏洵的良苦用心。

    苏辙欢呼道:“太好啦!”

    三日后。

    苏轼等人驱车出发。半个时辰后,一名家仆跑至书斋,向程之才汇报道:“苏家小官人出发了。”

    程之才右侧嘴角上扬,冷笑一声:“你以为我会就此罢休吗?我想得到的东西从未失手过,苏轼,你等着,你们家不让我娶,我偏要娶她!来日方长,我们走着瞧!”

    天庆观。

    苏洵父子三人驱车来到了天庆观附近,后面是山路,马车不便行走。苏洵让车夫阿宗在此候着,书童苏简扛着行囊一同步行而上。

    阿宗比苏轼大十岁,自幼在苏轼侍奉,虽年轻,但对驾车颇有天赋,阿宗的父亲年迈后便由阿宗子承父业继续驾车。

    苏轼和苏辙平时很少在山间玩耍,看着沿途风景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抵达目的地,放下行囊出来玩耍一番。

    四人走了很久,终于来到天庆观。

    门口一位看样子和苏轼年龄相仿、道童打扮的少年百无聊赖地坐在石阶上扔石子,见有人前来,数了下,自言自语:“一、二、三、四……怎么多了一个?”他起身行了一礼,“几位可是苏官人一行?”

    苏洵答道:“正是。”

    少年大喜,拍拍屁股上的灰:“师傅让我在此恭候,诸位请随我来。”

    苏轼见少年与自己年岁相仿,问道:“在下苏轼,敢问道童如何称呼?”

    少年震惊道:“原来你就是苏轼啊,久仰大名。我不是道童,和你一样是来此求学的学生,我叫陈太初。”

    苏轼看其身着道袍,问道:“你也是学生?那你为何道童打扮?”

    陈太初解释道:“来此求学的学生有像你们这样的世家子弟,也有商贾儿孙,更多的是像我这种市井人家中的孩子。师傅说为防止大家因为衣衫攀比分了阶级生出事端,所以来此求学之人都要换上一样的装束。”

    苏轼一把搂住陈太初的肩膀,语气豪爽地说道:“我最看不惯那些世家子弟的派别之分,大家出来就是兄弟,以后还要陈兄多多照应呢。”

    陈太初见苏轼如此豪爽,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不免心头一喜,笑道:“这儿的后山可好玩了,等闲暇时我带你们去。”

    苏轼仰头环视山中美景,激动道:“好呀!三年时间,我定要将这座山玩个遍!”说完思忖着,这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嘛,没有爹娘管的日子终于要来喽!

    一年后。

    天庆观北极院。

    今天是北极院休学的日子,大家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苏轼一大早便跑去陈太初的房中,准备约其前往后山玩,不料对方竟不在房中,问了同屋的郭云成,说他早上就出去了。

    苏轼沿着山路行进着,不知走了多久,潺潺流水声入耳。他激动地飞奔过去,准备去河中抓鱼玩。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看背影很像陈太初,只是对方并未束发,正在溪水里来回走着。

    苏轼心念着,来抓鱼竟然不叫我,得趁其不备逗逗他。想到此处,他脱了鞋袜,挽起裤腿悄悄下水,蹑手蹑脚地走至陈太初身边,捧起一摊水直接泼到他身上,捧腹大笑:“每次都被你偷袭成功,这次终于轮到我啦!”

    陈太初被泼后并未理睬苏轼,低头埋头找寻着。

    往日偷袭,太初必然回击,我俩大战一番才过瘾,今日竟然无动于衷?苏轼狐疑起来,靠近陈太初,探头朝水里望去。“陈兄,你在找什么?”

    陈太初表情微变,结巴道:“刚……刚才不小心将发簪掉到了河里。”

    “那我帮你找吧。”

    两人找了一会儿,苏辙跑了过来,听说两人在找发簪也加入其中。三人找了半个时辰一无所获。苏轼捶着酸痛的背,拍了下埋头找寻的陈太初:“别找了,我那儿还有多余的发簪,送你一个便是。”

    陈太初道:“不一样。我家境贫寒,买不起你们束发用的那种发簪,这支发簪是娘亲为我做的。”

    “既是娘亲所做,自然千金不换,我们继续找吧。”苏轼说完继续在水里找着。

    陈太初看着苏轼,心中感慨万千。一年的相处,他深深感受到苏轼的豪爽与热心,对方从未因自己家境贫寒而有所生疏,言谈举止也从未显露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三人又找了半个时辰,眼看再不回去会错过午饭时间,只得放弃。

    三人返回书院,来到饭厅,学生们都在用饭,见三人浑身湿漉漉的跑进来,尤其是陈太初披头散发十分狼狈。

    窃窃私语声肆起。

    陈太初从一张桌子前路过,忽感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住,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湿衣服沾着地面上的土变得泥泞不堪,引得众人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