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回杭州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回杭州

    七月初三。

    杭州。

    苏轼一家人走水路,终于抵达杭州。众人下了船,又雇了马车继续朝杭州衙门进发。

    马车缓缓在城中行进着,苏轼看着后退的街景,感觉街道两侧的建筑和十五年前没有太多区别,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可细看之下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感。

    苏迨离开杭州时才五岁(虚岁),对于杭州只有模糊的记忆;而苏过生于杭州,离开时才三岁(虚岁),对于杭州完全没有印象,兄弟俩看着杭州城中繁华的景象激动不已。

    苏迨见苏轼若有所思,疑惑道:“爹,你在想什么呢?”

    苏过道:“对啊,我看爹从刚才起就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苏轼回过神来,道:“总觉得杭州城中有哪里和之前不太一样,但又想起来。”

    苏迨笑道:“爹都离开十五年了,物是人非,自然有些变化。”

    苏轼摇摇头,道:“没有,阔别十五年,城中建筑、景致和咱们离开时相差无几,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多劲儿,又说不出来是哪儿。”

    苏过看着街道上来往的行人,感慨道:“杭州还挺繁华的,街道、楼宇修着也不错,就是和京师比起来人少了点。”

    苏轼恍然大悟,道:“就是这个!我知道哪儿不对劲儿了!”

    苏迨、苏过异口同声道:“哪儿?”

    苏轼道:“是人少了!”

    苏迨道:“爹是看惯了京师街道熙熙攘攘的样子,对比之下,自然觉得杭州城中人少。”

    苏轼摇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是比十五年前少了非常多。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三年,对这儿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当年可不是这个样子。”

    苏过揣测道:“也许是今天有什么风俗、节日,大家在家中庆贺没出门,要不就是都出城去了。”

    苏轼道:“应该没有。”他耸耸肩,笑道,“算了,不想了,也许就是巧合吧,碰巧大家今天不爱出门。”他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心中的疑惑并未消散。

    马车队在杭州衙门口缓缓停下,苏轼等人下了车。守卫阿敦在苏轼做杭州通判的时候就已在衙门当差,今天轮到他当值守门。他见苏轼走下车来,激动地迎上前去,道:“苏大人,您回来了!”

    苏轼见此人面熟,想了一下,道:“阿敦?”

    阿敦感动道:“没想到苏大人竟然还记得小人。”说着对另一位守卫道,“你快去通报,苏大人到了!”另一名守卫急忙进去向通判通报。

    苏轼笑道:“怎能忘记,我记得当年我走的时候你才二十出头吧。”

    阿敦笑道:“大人记性真好,小人当年二十一岁。”

    王闰之、王朝云、抱着苏箕的欧阳静、范烟霏、以及小暖等家仆们纷纷走下马车。

    王闰之和王朝云走到苏轼身边,王朝云道:“轼哥哥,你有没有觉得杭州城中人少了很多?”

    王闰之随声附和道:“我刚才和朝云她们一直在车里议论此事。”

    苏迨、苏过听后心头一惊,面面相觑。

    苏轼道:“看来不是我的错觉。”

    阿敦听到苏轼等人的议论,回应道:“苏大人,这不是您的错觉,杭州城的人口比您当年在的时候少了数十多万人呢。”

    苏轼疑惑道:“为何少了这么多人,百姓都去哪儿了?”

    阿敦道:“死了。”

    众人皆惊。

    阿敦继续道:“熙宁八年,哦,对了,就是大人您走后的第二年,这里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旱灾过后又是瘟疫,城中死了五十多万人,这十五年来大灾小灾不断,人口一直没有恢复过来。”说到此,他长叹一声,伤感道,“去年冬天水灾,好不容易五六月份水退去,现在天又开始旱了,我看杭州城的人口怕是再也恢复不了喽!”

    这时通判带领一群衙役冲了出来,通判将苏轼等人迎入衙门,衙役们分别牵马。苏轼对王闰之道:“你们先回官舍收拾着,我晚点回。”

    王闰之点点头。众人在衙役的带领下来到官舍,衙役、家仆们开始收拾房间、搬运行李。苏轼则命通判将杭州衙门关于近些年杭州灾情的记载,以及最近赈济灾情的账簿全部拿来,自己要看一下大概情况。

    通判惊讶道:“大人一路舟车劳顿,要不休息一下,明天再看。”

    苏轼道:“不了,我不累,我还是先了解一下杭州的情况吧。对了,你明天派人通知苏州、常州、润州、湖州、秀州、睦州的知州,让他们将本州灾情问题详细汇总一下,尽快上报给我,再去通知一下杭州九个县的知县,三天后来衙门开会。”

    通判点点头,道:“我即刻通知下去。”

    苏轼回想起刚才一路走来,衙门里不少房屋歪斜,墙壁上还出现裂缝,有些歪斜严重的竟然用小木头横着斜插进去以作支撑,避免房屋倒塌。苏轼道:“我十五年前走得时候就衙门的房屋已经破损,怎么过了这么多年还未修缮,多危险啊,万一哪天倒了砸着人怎么办?”

    通判道:“上个月还真砸着了。上个月中旬使院房屋突然倒塌,压伤一名手分、一名书手。”(手分:衙门雇募的差役;书手:衙门负责书写、誊抄的官员。)

    苏轼道:“还好只是受伤,真是万幸!这次侥幸逃脱,万一哪天再出事咋办?”

    通判道:“可不是嘛,大家每次从下面路过,都栗然寒心,不敢安步徐行。如果遇到大风大雨,更不敢安坐于正堂之上。”

    苏轼震惊道:“这都不修?”

    通判道:“近年来,监司急于用钱,特别忌讳修造,十千钱以上的,不许擅自支取。没钱修缮,只能凑合着用了。”

    苏轼道:“此事只能向朝廷上书请求了……”说到此,突然沉默起来,许久才叹息道,“如今各地灾情严重,向朝廷申请赈灾款都不一定能获批,更别说修缮房屋的钱了。算了,就这么凑合着用吧,大家注意一点就是了。”

    通判道:“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