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2000,实验中学 » 第二十二章 独处时光

第二十二章 独处时光

    又是一年圣诞节,本来这个洋节对小城居民来说根本毫无概念,黎笠会想起来完全是因为梁胖子的缘故。忘了说,初二一上来,梁胖子就不再教十班的英语课了,英语老师换成了一个和蔼的老太太,教学能力没得说,不过花样肯定就少了些,所以上课听歌,西方节日扫盲这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也就基本消失不见了。

    临近期末,大家都有所收敛,“八喜”喝的少了,磁带和杂志成为黎笠稳定的课余生活调剂品。杂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一直在买,其中有些是父亲给他买的,有些是黎笠自己买的,从早期的《童话大王》、《儿童文学》、《故事会》过渡到现在的《大众软件》、《当代体育·足球》、《兵器》。这些都是月刊,黎笠每个月都固定购买,期期不落,对他而言这是一件称得上隆重的事情,就连去往邮局的路上都可以满心欢喜,拿到新杂志的黎笠如同过节,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每晚睡前他都要插上耳机打开音乐,躺在床上看一会杂志,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惬意,他可以抛下一切外部世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这样的时段里黎笠倍感轻松,虽说校园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黎笠也喜欢集体活动,但独处的时光才是他动力和热情的来源,是其它一切外部情感与因素都取代不了的。

    上面提到的几种杂志细说起来都有故事,《儿童文学》和《童话大王》是黎笠最早接触的期刊,那时候他上小学,父亲有一天回家给他带了两本《儿童文学》,黎笠看名字还在想自己是不是超龄了,他已经不觉得自己是儿童了,而且黎笠最初以为儿童文学都是儿童写的,后来他才知道,这里面文章的作者都是成年人“假冒”的,黎笠那时候就有疑惑,成年人怎么知道儿童的世界呢,黎笠也不知道儿童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总之里面的文章他还算看的进去,黎笠现在想起来挺佩服当时的自己,因为《儿童文学》比较正经,有“没意思”之嫌,就好像散文对于小学生来说通常是无感的,他们的年龄还无法理解与体会。

    读《童话大王》和认识郑渊洁完全是因为小丁,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时小丁的课桌里总有一堆《童话大王》杂志,放学也不拿走,就堆在桌洞里,黎笠随时取阅,好像小丁的桌洞是个免费图书馆,最神奇的是“图书馆”里的书还会定期更新。黎笠那时下课光明正大的看,上课偷偷摸摸也看,很快就将小丁一桌子的“馆藏”都读完了,后来黎笠开始自己买,但这杂志一个月出一本,黎笠拿到手后两天就看完了,根本不过瘾。有一次黎笠去小丁家,发现了书柜上满满两排《童话大王》,而且里面还有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等郑渊洁全套作品,杂志都是往期的,黎笠刚接触《童话大王》不久,以前的都没看过,他顿时两眼放光,激动的问小丁能不能把这些书借给自己看看,小丁爽快的慷慨应允,结果是黎笠分批将小丁家搬空了,一口气读到那么多喜欢的故事,满足感不言而喻,而且他不必再舍不得看,因为册数真的很多,够他看很久了。

    但事情有个很不好的结果是没等黎笠及时将书还给小丁,他们就从民小毕业各奔东西了,虽说后来小丁也转学到了七中,但小学阶段的相处和关系好像都停留在了那时候,这件事也就此搁置。现在黎笠每每看到床头上一排《童话大王》都觉得很愧疚。黎笠喜欢书,借书不还在他看来是最不应该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恶劣行为。

    《故事会》和《童话大王》类型差不多,与《儿童文学》不同的地方可以用一个黎笠驾驭不了的庞大概念来形容,就是流行性和艺术性的差别,小学生的视角可能不准确。黎笠上中学后前面几本书就看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通俗的内容。

    《大众软件》吸引他的点在于最新的软硬件产品介绍,计算机实用技能,还有很多同游戏相关的内容。《当代体育·足球》没得说,全是他喜欢的足球明星,足球资讯,每期还附赠一张海报,有时是单独的球星,有时是国家队或者俱乐部的全家福,黎笠房间的墙上就贴满了这些海报。有“小世界杯”之称的意甲联赛正如日中天,黎笠对各支球队的大部分球员都如数家珍,还知道不少球队和球员背后的故事,他最喜欢的球队是AC米兰,安切洛蒂的球队在前中后场各条线上都拥有世界顶级的球员,后防线上的马尔蒂尼、内斯塔,中场被球迷津津乐道的4个“10号”:皮尔洛、西多夫、里瓦尔多、鲁伊科斯塔,前锋更是有“机会主义”代表的“超级皮波”和无所不能的乌克兰“核弹头”。不仅局限于现役正当打的球员,杂志中还会介绍许多球队过往的历史,经典比赛,伟大球星,以及场内外的种种“恩怨情仇”。黎笠由此知晓了“球王”马拉多纳,“荷兰三剑客”、“德国三驾马车”等等那些难以再一睹当年风采的传奇人物。

    学业为重,黎笠自由看电视的时间很有限,完整看一场半夜进行的比赛肯定不可能,每周一晚七点半,央视体育频道的《天下足球》倒是可以借由吃晚饭蒙混一下,他会在饭桌前磨磨蹭蹭看完半期节目,黎笠一度觉得能安稳完整的看完一期节目是很幸福的事情。看《兵器》则是完全受琦译的影响,琦译是个模型、航空、外加军事迷,每月买很多与之相关的书籍,黎笠借来看过几本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磁带,从初一开始到现在也积少成多,摆起来有了三小摞,这些都是黎笠的宝贝,每一盒他都反反复复听过很多遍,印象最深的是台湾组合“F4”的第一张专辑——《流星雨》。因为更早之前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剧《流星花园》之故,这张专辑还没发售就已经制造出了火热的声势,黎笠不追星,《流星花园》他也没看过,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因为某次在表哥家,表哥的一个同学以发现新大陆般的热情宣称这部剧好看到不行,要拉表哥一起看,于是电脑被霸占,黎笠打游戏的小算盘落空,所以严格来说他对这部剧是没好感的。

    说回专辑的事情,音像店提前几周就开启了预订,学校里都在聊“F4”,一下课就是什么“哪个帅哪个唱歌好听。”黎笠大概的感觉是周渝民在十班人气最高,不过南洋喜欢言承旭。他在“风帆”预订了专辑,两周后等他兴冲冲去到音像店,满怀即将有新货到手的激动心情却傻了眼。“二十块!”店员捏着一盒磁带抛出三个字,黎笠以为自己听错了,除非是双盒装,他还没在“风帆”见过卖二十一盒的磁带。“二十一盒?”黎笠一脸怀疑的同店员确认,“对!二十一盒!F4的专辑卖的贵!”八成是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

    这是两张专辑的钱啊!黎笠心里犯嘀咕,想到要白白损失一盒磁带,他就下不去手。正犹豫间,门口进来一个中年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嚷嚷:“那啥4有没有!?”店员心领神会:“预订就有,没预订没有!”来人一脸不屑:“啥预订?给钱你还不卖啦?我别处买去!”店员苦笑着说:“不是卖不卖,是有没有,你现在去哪也没货!”中年人急了:“那咋办?我闺女就要那个。”店员只好回答:“要不你在这儿等等,看有没有预订了不要的。”

    黎笠一看这情形,今天不下手短期内估计别想了,他眼一闭心一横,掏出口袋里全部的20块钱,“要一盒”,中年人一看是他的“什么4”,又忍不住叫:“你这不是有么?”店员一边收钱一边不耐烦道:“人家提前两个星期就预订了!”黎笠拿到磁带,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急忙揣到怀里快步离开。走出“风帆”一段距离,他才小心翼翼的掏出来仔细端详,包装很精美,不同于其他磁带的塑料膜包塑料盒,“F4”的专辑在盒外面还多了一个白色的硬壳封套,档次立马提升一截。说来也是巧,黎笠买磁带一向都只带十块钱,这次母亲没零钱给了他二十,没想到就是这么不偏不倚。

    表面功夫算是做足了,但歌要好听才是关键,黎笠赶回家用他的复读机检验了一番,好听是挺好听,不过相比歌曲,给他留下更深刻烙印的还是那二十块钱,因为自此以后,很多歌手的专辑都涨价了。

    这段时间还有一种音乐类型也赚足了风头和眼球,具体地说是因为一盒叫《哈狗帮》的磁带在学生中间热传,里面的说唱歌曲充满了反叛,脏话,愤怒等等负面因子,也由此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哈狗帮》上不得台面,只能在地下传播,但这不正是最适合学生群体的传播方式吗。一时间盗版的《哈狗帮》在校园里被大肆传阅,男生女生都在听,束焰是里面的忠实粉丝,黎笠也借来磁带听过,《哈狗帮》确实有它发泄的吸引力所在,正好契合了叛逆期的初中生,就是这一切都很酷的意味。学校当然三令五申,明确禁止学生接触一切与《哈狗帮》有关的东西,于是束焰就把本来套在外面的《哈狗帮》体恤穿在了校服里面。

    书刊音乐是黎笠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是他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承载了很多只属于他的快乐和希望,伴随他走过那些流淌在缝隙中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