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世界不一样 » 第四十七章:拜师

第四十七章:拜师

    三修道长打量了一下陆绪,然后指了指自己身边的床沿,道:“你且过来这边坐下”

    陆绪依言坐过去,三修让陆绪把手伸出来,放在床上的炕桌上。

    陆绪伸出一只手,静静的看着眼前这个花白胡子道长伸出三根手指搭在他的手腕上。把脉而已,陆绪虽然认为中医很有用,却也没有觉得中医会有多神奇,只是一会儿后,陆绪差点瞪出了眼珠子。

    凭借敏锐的感觉,陆绪察觉到一股淡淡的热流从三修的手指涌入自己的体内,沿着自己的手臂窜入自己的身体。

    这是什么?这是内力还是真气?陆绪心里冒出几个念头。

    陆绪心里惊讶,却不知他对面的三修比他还惊讶。他三修活了上百岁,救了无数人,把了不知几凡的脉,却从来没碰到过陆绪这样的脉搏的。

    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把了一会脉的三修感觉陆绪的脉搏强劲有力,于是探出了一丝真气。发现陆绪体内百脉俱通,内脏和肌肉强度是常人的数倍。

    把了良久,三修才松开手,边上的陆峻见状,忙问:“道长,犬子身体没问题吧?”

    三修深深的看了陆绪一眼,回陆峻道:“大问题没有,不过有点小问题。”

    “那道长……”陆峻心里一急正要追问,却见三修伸手打断,道:“你先出去吧,我和你家小子说两句话,放心没多大问题。”

    陆峻放心了大半,虽然心里还有惑,却不敢多言,只得应了一声,作了个揖,和陆绪嘱咐一下,转身出了门去。

    陆峻出去后,房间里的气氛顿时安静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三修道长缓缓睁开眼睛,看着陆绪,好似自言自语的说着:“既是世外人,亦非世人相,不存万物表,莫循天命道。”

    三修道长说这倒是的意思陆绪听懂了,说的是他是世外人,所以不是世间人的相,不存在世间万物所表现出来的表象,所以说不出天道命理。

    陆绪闻言心里又一惊,结合刚刚老头的话以及那神奇的气流,心里一惊,不由暗自揣测:‘这个老道士不会看出什么来的吧’

    “你的面相是贫道生平仅见,也实在是看不出来。”好久三修道长才悠悠的说道,也让陆绪放下了一半的心。

    虽然不知道眼前这个道士究竟有没有看出来什么,但他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表示没有

    三修回过头,摸着自己的胡子对着陆绪道:“你脉搏有力而缓慢,气息悠久而绵长,身体无碍,反而天赋异禀,气血、经脉远胜于常人。”

    陆绪摸着自己的手腕,脑海里回味刚刚的异样,问:“道长,你刚刚的是什么?真气还是内力?”

    三修手上的动作一顿,反问:“你感觉的到?”

    刚刚他只运用了一丝真气探查,照常来说一般人很难察觉,即使能察觉到大都也只当自己错觉。

    虽然陆绪百脉俱通,本就较常人更敏感,但陆绪能这番肯定,却让三修分外诧异。

    三修不免又提升一分对陆绪的看法,现在再看陆绪眼神灵动,明显分外聪慧,又是一番灵根慧顶的样子,三修只叹陆绪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啊。

    陆绪不知三修心里的活动,点头忙又问:“这么明显我怎么可能感觉不到,这是什么?道长,真气还是法力?”

    陆绪现在心中百味杂陈,刚刚三修的话加上那神奇的气流让他心里瞬间浮现出了许多猜测。

    重生这样的事都有了,三修要是说这是法力,陆绪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万一要是有法力这一说,万一看出来他是重生的那会不会有什么变数?故此陆绪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三修道长嘴角一抽,无视了陆绪的话,盯着陆绪,正声问道:“可愿入我众妙门下?”

    陆绪一愣,这是要收我为徒么,这倒不是不可以,这个老道士也是有一些本事的,当他徒弟应该可以学这个不知道是真气还是法力的秘籍了吧。

    只是道教好像有些教派可以婚娶,有些不行。可以婚娶的门派陆绪倒是无所谓,不能婚娶的那岂不是和和尚一样。这个别说是陆绪了,就是陆峻和林玉珍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凡事先问清,免得着了道,陆绪弱弱的问:“道长,这个不用剃度、出家吧。”

    三修听了陆绪的话,知晓陆绪心有所动,不过听到剃度出家这两个词,还是睁开眼睛,不悦的说道:“剃度出家是那群秃驴才用的,道教不用,我们众妙门更不用,不禁婚嫁,不禁酒肉。”

    陆绪看着三修道长,内心有点好笑,刚刚还清静无为的样子,转眼就带着一点愤愤不平,佛道两教可谓是自古便纠缠了千年。不过陆绪其实还是更喜欢道教,所谓乱世和尚封山避祸,道士下山救人;盛世道士深山静修,和尚入世化缘。大概也正是因为和尚的这样利己的做法,佛教才能不断的壮大吧。

    一个门派不可能什么规矩都没有,陆绪又问:“那道长,众妙门就没什么禁的吗?”

    三修道长又继续闭上了眼睛,恢复那种清静无为的神态,道:“禁胡乱杀生,禁不义之财,禁不尊先辈,禁淫秽乱义,禁狂妄自大,禁妖言惑众,这六禁便是我众妙门的门规。其实潜心修道求得便是无为清净,何必给自己多加限制,不愧自己本心便好。”

    顿了顿三修道长又补充道:“以后如果你胡作非为,也自有老天收你。”

    这众妙门的六禁其实对于陆绪来说倒也和没有一样,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三好学生,这点基本的道德是必须的。

    至于修道,这又不是强制性的。

    陆绪思索了片刻,眼睛认真的盯着三修,问出了心里最想问的一个问题:“那个道长,拜你为师,是不是就能跟你学刚刚那个仙家法术了么?”

    三修盯着陆绪无语的看了良久,要是其他人这么问他,别说拜师了,他是见都不想见。道家传承首重心诚,次讲缘分,而陆绪现在即不诚心,缘分也没圆满。

    但是奈何现在道门式微,传承困难,天赋奇才者难寻。心中盘桓了好一会儿,三修才长叹一口气,道:“这是自然,你如我众妙门下,一应典籍、修炼之法,无不传你。”

    “另外需再与你言明,我没听闻谁有过法力,也没见过,刚刚实是真气。你也切勿妄想什么一苇渡江,摘叶飞花,能做到飞檐走壁已是江湖高手,贫道修炼了一辈子,也只是身轻体盈,长命百岁而已。”

    “我众妙门虽人丁稀少,传承的秘籍和修炼法门也不弱于其他门派,但你一朝入我门,便要受我众妙门门规所限,为门派传承出力,你当好生考虑。”

    三修的一番话让陆绪一阵深思,江湖看来是有的,这是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但就三修的话来看,江湖也不是那么的神奇,起码应该不会有摘叶飞花的人的存在。

    既然没有这样的高手,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在说陆绪觉得自己现在对身体的掌控力,如果配上真气的修炼执法,未尝不能称为高手,到时候自己的念力配上真气说不定会产生化学反应。

    至于门规和门派传承,权利和义务本就是相对立的,这一点陆绪很明白也很平衡,受力人家传承,就要遵守规则以及把传承传下去。就像人活在世上,即受规矩束缚,也要传宗接代一样。

    思毕,陆绪起身退后两步,双膝跪在三修面前,俯首磕头,大声喊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徒儿以后定当谨遵门规,不使门派传承断绝。”

    三修看着陆绪,抚须颔首微笑,陆绪的这番动作他却是十分满意,待陆绪三个头磕完,心满意足的道:“起身吧。”

    听到三修的话,陆绪连忙起身,眼珠转了转,刚刚的正经转眼消失,在桌子上倒了一杯茶,走到三修身边递上,谄笑道:“嘿嘿,师傅,请喝茶,还有…你什么时候教我,那个真气的秘籍?”

    三修认认真真的看了陆绪一会儿,说实话,他突然有点后悔收陆绪为徒了。

    盯着陆绪递过来的那杯茶三修一阵出神,什么时候拜他为师,这么好拜了。以前各家、门、派三顾茅庐踏破了门槛,他都没有答应收徒,但陆绪头都磕了,他也接受了,总不至于让他再磕回去吧。

    最后万般心思都无奈的化作一声轻叹,‘自己心境到底还是没能圆满’心里暗自叹息的三修道长最后还是拿起陆绪递过来的一杯茶一饮而尽。

    陆绪感觉到了三修的异样,厚着脸皮,道:“那个,师傅我不急的,今天没时间,明天也行。”

    三修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强忍着无视陆绪的这些话,把空茶杯递还给陆绪,严肃道:“今日你入我门下,是为我众妙门第32代弟子,法辈为元,你俗家姓陆名绪,以后你的法名便为陆元绪。”

    陆绪之前在一些杂书上看到过道教排辈的知识,明白了三修道长的意思。从今以后他在众妙门里就是‘元’字辈的弟子,在宗教或者修行界,用的名就是元绪,加上自己的姓—--陆,全称陆元绪。

    明白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陆绪脸色一正,拱手回到,:“是,师傅”

    三修道长瞥了陆绪一眼,不动声色的继续说道:“我众妙门自汉阴祖真君传下道统,至为师这里是第31代,到你这就是32代。本门传人虽少,但每甲子为一轮回,却从不间断..…”

    陆绪静静的听着三修讲述这众妙门的传承,仿佛是打开了他对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对于三修讲述的一些不明白的事也当即询问一番,三修有问必答,也让陆绪渐渐了了解了众妙门的历史。

    三修口中的阴君,是汉时修道成仙的真人阴长生,姓阴,名长生,汉时新野人,为东汉和帝(88—105年在位)阴皇后之高祖。虽然他生在富贵人家,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专门研究道家的方术。阴长生在世间住了三百来年,后来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的东面白日升天而去。

    汉永和元年(136年),阴长生收徒第一代掌门,建和三年(149年),第一代掌门创立众妙门,可以说众妙门的创立时间和张道陵开创的天师道是差不多的时代。随后众妙门每一甲子便传承下一代掌门,从不间断,至三修这已是第31代。

    而上一代掌门传给三修的时间却正好是1949年。

    众妙门的传人极少,但是每一个都很长寿,就比如陆绪的便宜师傅三修已经90岁了,但是陆绪看他连头发、胡子都是黑的,显然是养生有道。

    这大概也是众妙门为什么60年换一个掌门还能这么顺利的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60年一个甲子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人均寿命也就30岁,60年足足是平均寿命的2倍了。抛开普通人,仅论古代的皇帝而言。中国古代有400多位皇帝,有史可考生卒年的皇帝,其平均寿命也不到40岁。可见众妙门60年固定的传承给下一代,传承了31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最后三修还给陆绪念了一遍众妙门的字辈,虽然算上陆绪整个门派也就3个人。这第三个就是刚刚主殿里诵经的中年道士,俗家姓名张根宝,现在法名张元宝,是陆元绪的师兄。

    明神清静,德玄守一。

    功至通泰,灵光耀虚。

    妙福演真,复和太希。

    应心行顺,诚贤修元。

    宗鼎元微,万化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