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反正 » 第三十六章 朝堂改革

第三十六章 朝堂改革

    崇贞元年元月十八日,乾清宫。

    “李邦华,他是谁?”

    朱由检拿着李标的上奏,面露疑惑。

    前段时间他虽然抓紧时间学习了不少,但事情较多,他囫囵吞枣的学习下,许多人都只留下粗略印象,事后根本就记不住。

    “启禀陛下,李邦华乃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任县令,政绩优异,后经辞官起复,官至兵部右侍郎。”

    李标在下方拜道:“陛下想命人总督京营行政,此人足可胜任。”

    “哦,此人现在在哪里?”

    处理贪官并严明态度之后令朱由检最舒服的一点,就是群臣再推上来的官员基本都是有才有德的,朱由检基本不用再操心其品德。

    不过该有的监管还是有必要的。

    “陛下,此人乃江西人,天启四年被阉党弹劾,如今正闲赋在家。”

    “遣司礼监太监与通政司官员同往,召其回京任职。”朱由检直接下令。

    “陛下圣明。”

    “六部官员都补齐了吗?”

    “启奏陛下,臣已整理出名单,还请陛下一观。”

    朱由检接过奏章,上面是六部各缺额的任命。

    朱由检看了半天,没有熟悉的名字。

    “名单先放在这,朕稍后看看。”

    朱由检将题本放在一旁,然后问起李标:“李卿近来忙碌,可曾多注意身体?”

    “谢陛下关心,老臣身子硬朗,还能任事。”

    “如此甚好,大明还需卿多坚持几年。”

    朱由检笑道。

    两人正谈着话,王承恩忽然进来说道:“陛下,兵部郭允厚求见。”

    郭允厚,曹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时任兵部左侍郎,李标观其履历,向朱由检提议由他任户部尚书。

    朝堂缺人,各部主官都尚未定下,朱由检原本想要拖延,但李标言户部掌管钱袋子,乃稳定朝堂重中之重,故力荐郭允厚。

    而郭允厚为官清廉,办事认真,又躲过此次清查,朱由检也顺水推舟,同意由他任职户部尚书,朱由检还另外给他加衔二品大学士。

    “郭卿来的正好,朕正好有事找你。”

    郭允厚进门,不等他参拜,朱由检就上前拉住他,道:“朕自登基观政以来,一直有个疑虑,想卿为朕解惑。”

    “陛下请讲!”

    郭允厚迅速反应过来,急忙躬身行礼。

    “是这样的,”朱由检拉着郭允厚到一旁坐下,道:“人言户部掌天下钱粮,可以朕观之,兵部有太仆寺常盈库,工部有节慎库,另有南京户部、工部、兵部及光禄寺等各掌钱粮。

    朕以为不妥!”

    “愿闻陛下高见!”

    郭允厚笑呵呵道。

    朱由检锐意改革,朝堂已有共识,现在说到全国钱财话题,他自然是十分好奇。

    “前宋之时,有户部、盐铁、度支三司掌全国财政,”朱由检款款而谈,道:“天下钱粮、税收皆归于中央,由朝廷统一调度。

    朕也有意于此。”

    “陛下,钱粮供给并非小事,若胡乱更改臣恐有变。”

    李标上前劝导:“不如先行在北直隶施行,以观后效。”

    “朕正有此意。”

    朱由检笑道:“郭卿,户部之中,有十三清吏司、照磨所、广积库等职司,十分繁杂,且职能不明,不利于监管。”

    “陛下,”郭允厚疑惑道:“清吏司掌各省赋税,照磨所掌文书,何谈职能不明?”

    自然是不好拆解。

    朱由检笑道:“朕有意改革户部部门,将之重新划分,分总部、税务、金、土地、人口、物产、盐渔、审计、转运以及仓库,各设部门。”

    这……

    这本就是户部掌管的事情啊。

    郭允厚不明白朱由检的意思。

    “陛下,臣…”

    “郭卿,先别着急,听朕说完。”

    朱由检继续说道:“其中,总部掌定策、定责、总计、总理、报告等职责,同时负责监管各部,严防贪腐之事。

    税务部下分各司,分田税、商税、茶税等各司,专司定税、收税之事。

    土地部掌全国土地,五年一清查,负责厘清全国土地。

    户口部掌全国人口,同样五年一清查,负责登录管理全国人口。

    金部掌百官俸禄……。

    盐渔掌盐引、渔业……。

    物产……。

    转运……。

    仓库……。”

    “至于审计部。”朱由检继续道:“此为重点,今后各部都将设审计,意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李卿刚才不是说钱粮供给非小事。

    朕也有此意。”

    朱由检转头望向李标,道:“今日之后,各部都要按此法改革,划分各部,明确职能。同时,各部均设审计部,专门负责清算各部应耗之钱粮。”

    “陛下,”李标有问:“若各部虚报或所计有差,那该当如何?”

    “不是有六科嘛!”朱由检笑道:“六科可负责在事前、事后进行审查。所有差错,内阁可提交处理。”

    “嗯,”郭允厚赞道:“各有其事,各司其职,陛下此法可行。”

    “不过朕有言在先,”朱由检收起笑容,严肃说道:“各部当严查贪腐之事,都察院与东厂可都在一边看着。你们下去要好好传达朕的意思。

    可别到时候再来朕身边求情。”

    说完,朱由检准备说另一件事。

    “朕还有一事。李卿可记下,替朕寻思寻思,下去理个章程。”

    “陛下请讲!”

    李标拜首。

    处理完京营事宜之后,朱由检又将禁卫军中不少人捉拿归案。

    “今岁朝堂大变,各部缺额严重,京营与禁卫军中更是如此。

    今科举在即,朕欲同开武举,常设考场,崇贞元年一年内不关闭,来人皆可考。”

    朱由检也不想如此,但事情仓促,不得不如此行事。

    他实在是没想到,低级武职只要有把子力气就可以担任这么容易补齐的事情,京营、禁卫军中居然大都过不了举重那一关。

    “陛下,如此行事,与常理不合。”

    李标劝道:“不如改为开设两场,分春秋进行。”

    “不行!京营缺额严重,需迅速补齐,武进士自然越多越好。”

    朱由检坚定拒绝。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朱由检行的还是大浪淘沙的事,袁可立、孙承宗坚持不了几年的。

    一旦他们退下,朱由检需要有人能接他们的班。

    “另,之前朝堂大变,朕恐百官心思不定,无心做事,又兼太祖高皇帝时,所定俸禄太低,时至今日,早已不合时宜,而设养廉银之事,卿可已有章程?”

    “陛下,此乃惠政,臣自然早已厘定章程,现呈于陛下。”

    其实朱由检已经命北厂人员做出算计了,不过这种事情对比一下也无伤大雅。

    “朕稍后再看。”

    朱由检接过奏章,放在一旁,又问道:“取消贱籍、匠籍等事是否已通知下去?”

    “禀陛下,已经下发。”

    “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