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反正 » 第四十章 国器院巡视

第四十章 国器院巡视

    李标轻声告退,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来人!”

    朱由检大声喊道。

    “皇上,奴婢小弓子随侍左右。”

    “小弓子?大伴何在?”

    见不是王承恩,朱由检问了一句。

    “禀皇上,王大监去国器院巡查,安排皇上下午出巡。”

    “好,小弓子,朕现交于你一个任务。”

    朱由检郑重道。

    “但凭皇上吩咐!”

    小弓子一下跪地,心中自喜,咱也要被重用了。

    “朕要你每日立于乾清宫中,见朕则大声问曰:‘朱由检,你忘记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吗?忘记中原曾遭受的百年屈辱了吗?’,能否做到?”

    “奴婢不敢直呼皇上名讳!”

    小弓子急忙磕头,连道不敢。

    朱由检手一挥,道:“无妨,朕赐你权利,你可无罪!

    今后,每日早晚,朕都要你提醒朕,中原多灾难,百姓多辛苦,切不可放松警惕,被人趁虚而入。”

    “奴婢遵旨!”

    ……

    下午,朱由检按照计划来到国器院中。

    “臣参见陛下!”

    徐光启率众迎接,身后跟着十数人。

    “呵呵呵,”朱由检快步迎上,笑着问道:“徐卿近来身体如何?”

    “老臣谢陛下关心,近来王府中暖阁铺设完成,臣整日置于其中,深感陛下厚恩,心头像是如同火烧一般暖和。”

    徐光启小小的调皮了一下,笑道:“只是陛下若是再如此客气,整日只让臣研究养生、勤练之道,只怕臣及身后众人,梦里都要笑醒了。”

    “哈哈哈!”

    朱由检被他逗笑,大声道:“爱卿长命百岁,便是大明之福。若是爱卿真与养生之道有心得,可一定要告知朕。”

    两人对视一眼,一同笑了起来。

    ……

    大笑之后,朱由检指着徐光启身后问道:“爱卿身后所立者都是何人?可否为朕介绍?”

    “正要为陛下介绍。”徐光启笑呵呵的领着朱由检来到身后几人身前,逐一介绍道:“毕懋康,字孟侯,歙县上路人,火器专家。陛下燧发枪之构想,此人早有思量,故而才能迅速完成。

    黑衣大炮也是如此。

    如今国器院中使用之火器标准,孟侯出力良多。”

    “哦~”朱由检一愣,不想明代就有人知道并设计出燧发枪,真是大才。

    “先生大才,请受朕一拜!”

    朱由检对着毕懋康施礼一拜。

    “陛下!不可,不可!如此万万不可!”

    毕懋康急忙上前扶住朱由检,口中急道:“陛下乃当今天子,如何能拜臣下?况且臣不过些许微末之功,如何当得陛下一拜!?”

    “先生实有不知,”朱由检笑道:“先生眼中的微末之功,在战场上却是能活人无数。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大明军士能得先生相助,便是如虎添翼,战力大增,才能在战场上生存。

    这,岂不是活人无数!?如何当不得朕一拜!?”

    “陛下厚赞,臣实在愧不敢当!”

    毕懋康连连摇头。

    两人客套完毕后,徐光启又向下介绍:“李之藻,字振之,浙江仁和人,……”

    “早闻先生大名,先生大才!朕乾清宫中挂着《坤舆万国全图》,朕日夜观看,只恨此时才于先生相见。”

    朱由检打断介绍,望着白发苍苍的李之藻,真恨不得投身天启年间。

    那时,国朝局势稳定,人才齐备,能够抓紧时间。

    要是早些将这些人全都聚集,指明研究方向,早日成功,区区建奴算什么。

    “咳咳,微末之功,不敢劳陛下挂念。”

    李之藻边咳嗽,边回应朱由检。

    朱由检立马关心问道:“先生身体不适?大伴,这国器院中御医何在?”

    朱由检曾命太医院常置太医于国器院中候命。

    “禀皇上,李太医每日宫中坐镇,随时待诊!”

    王承恩赶忙回答。

    “岂可如此!院中之人皆乃国之重器,岂能有失?命李太医日夜坐镇此处,以便随时照顾!”

    朱由检没想到在自己改革太医院之后居然还能出现这种情况,这群人真的是脑袋都不想要了。

    “遵旨!”

    王承恩急忙应下。

    “臣徐光启代国器院众人,谢陛下厚爱。”

    此时,徐光启领着他人一起向着朱由检拜谢。

    “不可多礼!”

    朱由检赶忙一一扶起众人。

    徐光启接着往下介绍。

    “焦勖,字勤谦,安徽宁国人,火器专家。黑衣大炮之事同样出力不少。”

    “幸会!幸会!”

    朱由检同样说了几句勉励的客套话。

    “余者还有张焘,目前正随我弟子孙元化去往陕西练兵。”

    “另外,还有徐霞客正在赴京途中。”

    “徐霞客!?”

    朱由检小小吃惊一下。

    只因此时徐霞客已小有名气,朱由检也曾听闻,不过自己终日事忙,很难想起他,又加之这人是个旅行家,所以就一直没有派人去请。

    不知道徐光启请他来做什么。

    “哦?陛下也曾听过此人?”徐光启摸着胡须笑道:“此人曾游历天下,熟悉地理,臣正欲告知陛下,想要陛下资助此人游历。”

    “嗯?”

    朱由检摸摸下巴,下巴上稀拉的胡渣有些扎人了。

    没有问缘由,朱由检便直接回答道:“可!”

    “谢陛下。”徐光启之后解释道:“陛下研制出水泥,此乃自然之馈赠,正可用于建设。

    徐霞客此人精通地理,晓大地之貌,可助臣通晓全国各地地貌、矿藏,臣正欲连同此人,规划道路,呈于陛下。”

    “嗯,不错。”

    朱由检想想也是,心中没有规划又怎么能做好事呢?

    再说,徐霞客今后还可以领着探险队,替自己寻矿。

    恍惚间,朱由检又想起一人。

    “不知宋应星,卿可派人去请?”

    “宋应星?”

    徐光启左右看了一眼,见他们都摇头,于是向朱由检问道:“不知此乃何人?”

    “此人大才!手著一本《天工开物》,详尽记录农学、工学之事,若论才学,只怕此人可与卿比肩。”

    对于宋应星,朱由检大为赞赏。

    《天工开物》更是被誉为明代百科全书!

    徐光启与几人对视一眼,不禁怀疑:若真有此成就,此人怎么会默默无闻?

    陛下莫不是被人蒙蔽!?

    朱由检也知道他们不太会相信,但宋应星的生平他不清楚,也不知道籍贯,眼下也是偶然想起,并不清楚他现在是否出名。

    “此人卿等都未曾听说过?”

    “不曾。”

    “那大伴,去查查此人。”

    “是。”

    ……

    等朱由检与他们一一见会过面后,徐光启领着他来到一外国人面前。

    介绍道:“汤若望!”

    “不用介绍了。”

    朱由检打断徐光启。

    汤若望,这个名字真是如雷贯耳。

    嗯?

    徐光启与汤若望对视一眼,都不明白朱由检为何打断。

    “此公大名,朕早有耳闻。”

    朱由检对着汤若望道:“久闻公之大名,今日一见,真是不胜荣幸。”

    “哦,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见到您才是我真正的荣幸!”

    汤若望右手握拳按住心脏,弯身鞠躬,朝着朱由检见礼。

    “不必客气。”

    朱由检明白这是西洋礼节,不用徐光启解说,就直接说道:“汤若望,朕知你于火器多有研究,故而朕想请你为朕钻研火器。

    一旦有成,朕便允许你在京中传教,并命人为你兴建教堂。”

    朱由检不喜欢和他客套,直接就是利益诱惑。

    “哦,真的吗?尊贵的大明皇帝陛下。主若知晓您的作为,必会撒下荣光庇佑您的。”

    汤若望喜出望外。

    与众人客套完毕后,朱由检聚集大家来到暖阁中叙话。

    “朕请大家前来,是有任务下达。”

    望着众人,朱由检语气平缓的说道:“诸位都是大明天才,国之重器,朕不能让诸位闲置,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朕。”

    众人连道应该,让朱由检直接吩咐。

    “如今寒冬已过,天气变暖,国器院诸项事宜也必须开展。

    徐卿!”朱由检对着下方正坐的徐光启,道:“火器制作标准既已完成,卿的研究方向也该变化。

    朕已命人在京郊选址,兴建工厂,专司生产火器。届时,卿国器院中工匠,需遣至军工厂。

    当然,助卿研究之人,卿可留下。”

    “嗯,陛下腹中沟壑,臣虽不明,但必会倾心协助陛下。”

    徐光启呵呵笑道。

    “如此甚好。”朱由检点头道:“有关火器后续发展,朕有几点想法,卿等可共同参详。”

    朱由检让王承恩分发纸张,上面是朱由检有关枪支膛线、准星,以及枪支后装弹药的构想。

    “嗯,陛下想法别具一格,大有可为。”

    徐光启同几人稍微一叙话,就确定这些想法的可行性。

    “如此可作今后研究,不知…几时能够…。”

    朱由检知道欲速则不达,所以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他拉住徐光启,道:“卿陪朕出去转转,其他人留在暖阁中议事。”

    ……

    两人走出暖阁,一起走在曾经的信王府中。

    一路上,两人不断交谈,交流意见,但多数时间,还是朱由检向他传教。

    徐光启虽然全能,但朱由检毕竟后世来人,见识自然远超过他,只是动手能力差他一大截。

    “等卿实现朕的构想,大明江山便可在万里之遥。”

    徐光启连道不敢。

    时间仓促,国器院开设不过几月时间,所以其中除开农业与火器之外,其他许多部门都是空置的。

    朱由检有意趁此时间,将研究所改到京城外,所以也没有多加催促徐光启。

    “这信王府,今后就作为卿等养老休假之所,研究之处,朕已选定地址,目前已经动土开工。”

    走在信王府的老路上,朱由检也是颇为感慨。

    岁月易变,谁能想到一个屌丝,也能成为皇帝。

    而且做得还不错。

    “陛下思虑周全。”

    徐光启跟着赞了一句。

    天启六年,王恭厂发生大爆炸,京师震动。

    火器研究所的确不适合距离皇城太近。

    “嗯,徐卿,除开火器研究外,卿在招纳人才方面也要多加用心。国器院应全面开花,不可单单只偏执一科。”

    两人一起来到水泥煅烧所。

    打灰可是朱由检的老本行,水泥的制作方法真的是烂熟于心,所以早早的就研究出来了。

    京城新动工的工厂,都是准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

    只是没有新型动力,水泥制作很慢,还不能大规模供应。

    “陛下能于古籍中发现此等神物,真是天佑陛下!天佑大明!”

    徐光启盯着一个个的水泥砖块,内心实在感叹。

    “此物配方必须严格保密,朕已做好安排。只是国器院众人,卿自己还需要多多留心。”

    尤其是汤若望,但朱由检没有说出口,怕徐光启心怀芥蒂。

    朱由检已经在京城附近选址,破土动工,不出两月,新的水泥厂就会建好。

    其他还有沙、碎石、钢筋、模板,也在积极准备。

    “臣自然知晓。”

    徐光启应道。

    百官不肯配合朕,朕就另辟蹊径,自己玩自己的。

    朱由检两人路过钢筋厂,来到秘密实验室。

    这里,是蒸汽机研究所。

    “情况怎样?”

    领头之人名叫王徵,与徐光启齐名,颇有才学,喜爱古器、机械,对工学很有研究。

    国器院一开设,徐光启就派人去请,朱由检见过后,封其为一品国士,为国器院副院监。

    目前其正一心掌研究蒸汽机的事情。

    “启禀陛下,蒸汽机虽已启动,但气缸密封、燃烧薪材、活塞密闭、杠杆推动等都仍需继续研究,还无法大用。”

    王徵直言道,心里有些愧疚。

    “无妨,可继续研究,朕还有时间,等得起。”

    朱由检道:“另外,朕已遣苦力营去往山西,替朕挖煤。第一批煤炭不多久就要运回。

    届时,薪材之事,朕可以解决。”

    到时候,除开工业用煤之外,还可以制作蜂窝煤,这又是一个产业,可以增加收入。

    “至于其余问题,就要多多仰赖卿尽心了。”

    余下的问题朱由检虽然知道解决办法,但材料问题不解决就都是空谈,所以知道办法也没有用。

    “臣自当尽心。”

    王徵也认识到了蒸汽机的巨大潜力,所以对研究蒸汽机有极大热情。

    “好,等蒸汽机将来应用,可用卿的名字来命名事物,朕要让卿之大名,流传千古!”

    朱由检对蒸汽机研究很有信心,因为若不是自己要求太高,蒸汽机其实已经可以拿出来用了。

    只等王徵提出的问题解决大半,朱由检就要开始革命。

    “臣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