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你已逝,再无人爱我 » 九

    自从晓雨走后,我不知道路在哪里。我一直在寻觅。

    前路迷惘,我时常梦见我们两人每天在屋子里静静地各据一书桌,读书、写作。我们在闲暇之时,就去街市或郊外散步。

    晓雨喜欢向我掏出一个个她收藏着的故事。比如,在2017年7月,她去了趟拉丁美洲,是应哥伦比亚艺术家维希德亚先生之邀,进行旅行学习的。晓雨说他身材不高,目光却很犀利,学识渊博,对艺术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还能流利地说汉语和德语。

    晓雨在拉丁美洲近两个月的费用,皆是他提供的资助。维希德亚先生是我们的良师,我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系。

    晓雨说,在拉丁美洲觉得最深刻的是她在山村的采风生活,哥伦比亚、智利和墨西哥,其山上都有各类血统的人,除了古老的印第安人,外来人和当地土著居民结合的混血人占比也不少。

    山里的人都很贫穷。会遇到衣着不讲究的人。路旁的小商店,一眼望去,让人感到很土气。

    在墨西哥的山区,赤脚的人们很脏,好像是几个月没有洗过澡一样,衣衫褴褛。女人和小孩在采摘一些平常的野果,说是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或者留家里自用。男人们倒是很闲,在树荫下赌博玩耍,难道真如俗话所说:“越穷的人越喜欢赌博?”

    晓雨后来常常自我调侃:“墨西哥之行,让我的血管里流着柠檬水!”由于天气闷热,柠檬水成了不能离手的必备品。食物则是墨西哥卷饼,一种用玉米粉和水混制成的卷饼,是当地穷人的主要食物。

    从墨西哥乡下回来后,晓雨一直住在维希德亚先生家里,他家是远离喧嚣的市区,坐落在僻静的郊外,鸟类密集,到处是遮天的古树。这座别墅是维希德亚先生自己修建的,四周垒起的矮墙上爬满藤蔓花草,生气很是旺盛。

    周末的时候,维希德亚先生在家会见他的朋友,有搞文化艺术的,有经商的,他都让晓雨作陪、参与,以便让她在交流对话中学到东西。

    在晓雨游历拉丁美洲的这段时间里,我正和一位宜宾学院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当代为什么出不了文学艺术大家”的课题。探讨后,我的结论如下:

    一、生活节奏变快: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国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网络娱乐文化信息的干扰,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静下心阅读大著作深作品,纯文学艺术的市场越来越小。

    二、中华文脉的断层:有人说,中国在民国以后无大师。这话可能有点儿绝对,但确实这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延续重视度不够,大家倾向于吸收娱乐的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国民对外语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为主体,西为辅用,才是好的,因为大作品和深艺术的孕育都需要根植于民族文脉,而中华文脉的断层却正愈演愈烈!

    三、文化界自身的狭隘:文艺刊物和出版社的负责人只推有背景有名气的那些人,那些有实力没有名气的人才无人问津。在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上,刊物和出版社的责任应是发现有潜力有实力的创作人,我想如果没有康有为的助力就没有后来的徐悲鸿,如果没有出版家平鑫涛就没有张爱玲的名位。在民国时候,是出版社和刊物主动去发掘有才之人,而今天是搞创作的人抱着自己的作品去找出版社和刊物,而且自己不出钱是不给出版发表的。泱泱大国,14亿人口,我相信有大才的人中国是有的,但人家再有才,实力再强,他没有钱去出版著作,也和大刊物的负责人不认识就发表不了作品,出道成了难以企盼的事。

    晓雨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化生态不具备莫言、贾平凹和余华等人成长问世时的土壤了,搞纯正文学的人生活是很艰难的。

    晓雨从拉丁美洲回到重庆大学的第二天,我抽空去看了她,她除了变得有点黑了,其他没什么变化。

    那天天气很好,吃了晚饭,我们俩在灯下读书玩耍,挨得很近,眼睛对着眼睛。她笑起来像一朵绽放到极满的牡丹,香风细细。一抹爱意涌上我心口,如梦如幻!读书罢,两人又去看了场电影,公交车上人挤人,她坐在我身上,可是她比我高大,且穿着风衣,我抱着她有诸多不宜,真是难忘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