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七十六章 长子

第七十六章 长子

    长子县位于上党西南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丘陵,建有不少坞堡,东部是宽阔平原,有很多胡人部落。

    境内主要有两条河流,南边的浊漳水发源于西部山区,一路向东,流经县城南,然后在东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转而向北,流向郡城壶关,北边的岚水也是发源于西部山区,向东汇入浊漳水,它是长子县和屯留县的分界线。

    在编民户有一千两百多,其中两百户属于各地坞堡主。

    秦国攻打燕国时,长子很快投降,因此朝廷优待了坞堡主,没有深究他们瞒报户口,潞县冯家是士族,不用纳税,干脆没有上报户口。

    据赵博安估算,除了赵家,长子的士族豪强大概有一千户。

    沁水以东的河阳村和南村,名义上属于长子县,不过地处深山,县里从来没有实际控制过,更别提收税了。去年赵家在长子西部新建的村子,已经出山了,没有再无视秦国,上报了十几户人口。

    县里还有不到一百的匠户,两百杂户,六百兵户,其中四百现在属于抚夷校尉管辖,剩下两百兵户用来维持县里治安,全县大约有三千户左右,是上党郡中的大县。

    虽然人口无法和杨县相比,但县城要比杨县大,秦汉时这里一直是上党郡治所在。

    赵博安先接见了县里官吏,然后安抚住坞堡主,承诺不会多征钱粮。

    由于慕容冲拖延的缘故,他上任的时候已经是夏收了,没有外出巡视惊动乡里,在城里改造了工坊,用于打造农具,然后就在县衙翻阅各种文书,不时派出亲卫探查情报。

    上任县令在本地名声还不错,自称实行无为之治,除了按时把钱粮收上来,其他政事什么也不管,库房里留下了两千石粮食,一千匹麻布。

    不久朝中传来消息,益州发生叛乱,秦国去年底没费什么劲,就打进了成都,不过入川部队人数太少,让当地的豪强和巴獠首领看到机会,趁机举事,晋国也派出部队朔江而上,反攻巴郡,一时局势骤变,苻坚连忙派遣邓羌率大军讨伐。

    六月初,赵博安派人回山,让家丁护送家人到来,同时让族里往长子运送粮食和农具,现在就要准备秋后垦荒的物资。

    接着兵户的问题该解决了,上任一个月,他一直没有履行抚夷校尉的职责,要想彻底掌握那帮乌桓杂胡,必须恩威并施,而且威的一面更重要。

    官府之事,不能全用赵家人马,县里的兵力也要利用上。坞堡主和兵户首领被先后召集到县里。兵户都属于部落,兵户首领其实就是部落首领。

    赵博安按照坞堡实力抽取丁壮,组成两队步兵。对于他的要求,几个坞堡主虽然并不情愿,但商议后还是同意了,赵家的实力要顾忌,再说索要的丁壮也不多。

    接见首领之事并不顺利,县里的部落首领全数到齐,态度很恭敬,问题是那些乌桓杂胡,只来了些小部落首领,大部落来的却是首领子侄。

    他召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敌我,哪些人要分化拉拢,哪些人要重点打击。

    六月初十,嬛嬛一行人终于到了。赵博安把她们安顿好后,带着家丁和亲卫,还有从坞堡抽调的两队步兵,开始巡视部落,解决征收钱粮的问题。

    上党的抚夷校尉是个新职位,今年不用向并州上缴钱粮牲畜,具体怎么安排,赵博安可以自行发挥,只要稳住乌桓杂胡就行。

    他一边和各个首领协商缴纳钱粮的数目,一边抽调兵丁。县里的部落都是几十户人口,瞒报不了多少户口,也不敢反抗,最后全县六百多兵户,定额每户征收十石粮食。

    六月下旬,他渡过浊漳水,进入乌桓杂胡的势力范围,这个时候身边已经聚集着两百赵家精锐和三百丁壮。

    几个鲜卑人站在一座不高的山丘上,观察赵家的宿营地。

    一个壮汉说道:“公子,最近这位赵县令每个部落都要拜访,然后当面征收钱粮,很多人都屈服了,要不要找个机会杀了他?”

    为首的英伟少年不过十几岁,但一脸坚毅之色,沉声道:“不行,不说能不能办到,就算能办到,只会让氐人更警惕,他们杀了岷山公,我们现在要低调行事。”

    “库傉官斌没他爹的威望,怕是管不住乌桓人。”

    “那也没办法,上党不太安全,暂时先放着吧,我们南下新安,把精力放在丁零人身上,他们人更多。”

    壮汉撇嘴道:“赵家不是什么好人,我们转了好多地方,就他们的地盘进不去。”

    “这个宗族是真能藏,不过我遇到的赵家子弟,颇有才干,有机会见见这个赵县令,看看能不能为我所用。”

    “怕是不行,听说他抓住过太傅,还在平阳郡和中山王有过冲突。”

    少年一拍旁边大树:“可恨!燕国就是亡在这帮人手里,复兴燕国还是要靠慕容叔父。”

    “公子,发现我们了,快走。”

    “走。”

    天气炎热,赵博安穿着单衣,摇着蒲扇,刚见过一个首领。

    呼延信进来禀报:“坞主,又有人窥探。”

    “驱赶走就是,不是鲜卑人,就是乌桓人。”

    库傉官部鲜卑的威望下降不少,乌桓人已经有点离心离德,不再是铁板一块。刚才那个乌桓首领就告诉他,一个叫慕容凤的鲜卑少年,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周围活动。

    不过他不想去搜寻,燕国都亡了,慕容家又不是他的敌人。就算这个少年想搞事,他也求之不得,正好借机收拾乌桓人。

    划入抚夷校尉治下的乌桓部落,明面上愿意听从号令,不过征收钱粮就不太乐意了。最后在军队的威慑下,他们同意今年先交一半,明年再按每年十石的数目缴税。

    乌桓杂胡迁到这里三年多,上党方面一直没有收取赋税,主要是因为当年在邺城的时候,秦国大军云集,这些部落大部分的财产都被收缴了,到现在也没恢复元气。

    征税的目的达成,学子也把垦田的位置规划好,赵博安率军返回,路上解散了所有壮丁,足食才能足兵,钱粮不足,就先不训练他们了。

    休息几天后,他又开始巡视编户和杂户,并从中选出善于耕田的老农,让家丁陪着去各个乌桓部落,教导如何种田。

    前三个月,他主要了解情况,制定计划,为秋后的垦荒做准备,不过视察下来,也有些感想。

    长子的胡人,按迁到这里的时间顺序,汉化程度不同。

    白家汉化的最彻底,他们迁移到上党一百多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一副汉家做派。

    县里的那些部落,迁来有几十年了,半耕半牧,被人称为杂胡,已经说不清自己是什么人,和县里的编户没什么区别。

    最后就是乌桓人,他们还保留着不少胡人习俗,但随着定居下来,也在改变。

    两汉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太深了,胡人一旦进入中原,要想有所作为,都会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实行汉制,追崇儒学,淡化胡人的身份。

    八月,冯安和尧轩被赵博安找来,把垦田的计划和盘托出,两个人当时就被镇住了。

    好半天,冯安才反应过来,有点艰难的说道:“县令,我们每年结余三千多石粮食,按您的计划,召集三千人,今年秋后和明年开春开荒五万亩,耗粮两万石,我们去哪筹集这么多粮食?”

    “秋后,我能从兵户那里征收一万石,县里库房加上秋后结余的粮食,有五千石,缺少的五千石,赵家已经运到县里了。”

    按他的计算,两个月时间,垦荒时人和牲畜的消耗,一万五千石就够了。那五千石是用来买赵家农具,分发出去的,只在账面上过一下,还是留在县里,以防万一。

    尧轩问道:“就算粮食够了,怎么可能开垦出这么多地?”

    赵博安微微一笑:“不用怀疑,我在杨县干过,只要手下得力,事情不难。”

    “三千人,怎么管?县里吏员总共才二十多,有的还走不开。”

    “县里编户和杂户归你们,让各里里正管青壮,你们俩带着吏员监督,白子坚带着兵丁运送辎重,兵户不用你们管。”

    抚夷校尉管理的一千四百兵户,他要把王鉴找来负责,现在赵家修堤和垦荒的规模不大,可以交给其他人。

    冯安在长子一直生活,知道那些里正和吏员什么水平,而且自己和尧轩并不擅长政事,叫苦道:“从编户和杂户中召一千四百人,就算有里正和吏员帮忙,这事也弄不了,肯定出乱子。”

    尧轩也在旁边面露难色。

    赵博安仔细观看两人,不是故意推脱,敲敲桌子,说道:“你们俩协助我吧。”

    人才难道,需要更多的赵家学子,就算学堂能挤出十人,怕是也不够,看来要把各地官府中的学子召回来,临时用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