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尘烟 » 第十九节 彩衣金胜近龙衣

第十九节 彩衣金胜近龙衣

    龙眠山侧,大道贯通。

    龙眠山犹如一柄如意,划得二龙分飞,伴河而栖。至山外又似二龙吐浪,变得开阔绵延,直下桐城。

    快马如飞,百余匹战飞自山外电驰,与龙眠河相会后,沿着河畔,跟着河势向南而去。

    内侍行首王继恩身体贴在马背上,眼望着远处桐城,心思如同身体一样,上下起伏。

    似乎有种不太好的感觉,离着县城越近,感觉就越是强烈。

    从接到官家旨意起,他心中就存在着疑惑。德芳皇子是他从小看到大,他怎么也不能想像,那个长得酷似其母王皇后,连性格都像王皇后一样安静内向的小皇子,突然就敢当面杀敌。而且连着杀死十几人。

    勘验真伪的职责当然也在他身上,等回宫之后,他需要向负责记载宫中事务的修起居注递上实证,无论结果是真是伪,都要一笔一笔记录在册。

    他相信张浩和田钦祚绝不敢在其中弄虚作假,帮着皇子欺蒙皇帝。

    但,怎么可能?莫非是自己眼光太差,真的分不出真英雄?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怀疑,然后又很快将之抛诸脑后。

    朝臣之中,和晋王最合不来的赵普已经在几年前就罢相,其他京朝官除了官家以外,最信任的就是晋王殿下。

    皇子德芳即使长于武事,但真正决定局势的,却是朝中那些宰执大臣,他们无论如何不信任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皇子。

    官家的身体,似乎已经不太好了。

    怀揣着万般心思,终于赶到桐城城下。在县衙前,他终于看到了皇子殿下。

    人自然是不会认错,但皇子好像变得不太一样。无论是走路还是静立,都有一种过去他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气度。

    不是气势,是气度。

    “王继恩见过皇子殿下。”

    他率先给赵维青行礼。

    尽管他是代表皇帝而来,但任务是来辅助和保护皇子,同时传达皇帝诏书。

    “嗯……”赵维青嘴瓢了一下,差点喊声王公公。他心思转得快,上前一步用力拉住王继恩的袍袖,“官家和圣人可安好?”

    “原本因为殿下遭了些琐事而担心,后来接了急报,知道殿下无恙,便心情大好。只是圣人思念殿下,小臣来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让小臣照顾好殿下。”

    “是吾不肖,牵累官家和圣人忧心。”

    他们两个说着话,张浩、陈济、田钦祚也上来和王继恩见礼。他们外臣,对代表皇帝的内侍使者可不能像赵维青那般随意。

    “……拜见中贵人。”

    “不敢,不敢,见过诸位上官。”王继恩跟几人回了礼,又回头笑道,“殿下果然还称官家和圣人,娘娘还嗔怪,说殿下现在和他们疏远,连爹和娘都不叫了。”

    宋皇后毕竟才二十四岁,尽管是皇后,仍然有些娇憨的性子。王继恩离宫时,特意又提起这个养子信中称呼她圣人的事,教王继恩替她数落一番。

    赵维青只好继续搪塞:“在宫中是母子,出宫外便是君臣,还要劳烦中贵人跟圣人解释一二。”

    “可不敢当贵人二字,殿下哪怕在外,小的也是臣子,还是依宫内叫王内侍就好。”王继恩赶紧纠正赵维青的称呼。让皇子殿下喊他中贵人,他就是有那个心,也无那个胆。

    “那我便唤一声王先生吧。”赵维青灵机一动,突然想起看过某个影剧似乎这么喊过,至于准确不准确,权宜的称呼,也不必在意。

    又客气半天,王继恩总算认下这个称呼。事实上,先生这个称呼,在外确实比较好听。这次他身上没有挂着差遣,但又须跟在赵维表身边办事,称呼内侍确实不妥。

    把王继恩让进县衙,他这才取出明旨,当众宣读。

    旨意上先斥责了两句,然后又是一顿夸赞,最后给了赵德芳下了差遣——行池、岳州兵马都监事。李进也被除授西头供奉官,任宣州兵马巡检。

    宣州此时还在江南军的手中,所以虽然是差遣官,却没有实职,仍然跟在赵维青身边。

    赵维青摸不清大宋繁琐复杂的官职除选制度,但也知道,赵匡胤已经是看上他的面子上,同时也照顾李进出身,直接便把李进放到低级武官的最高一阶上。

    不过,令他头疼的是,王继恩竟然奉旨,要留在他身边。

    倒不是怕他看透自己身份。这段时间他发觉自己的性格,随着身体的适应而改变不少,四十岁的头脑,慢慢地融入到不到二十岁的躯体当中。他熟悉了身体之后,对于身份被人看破,已经不再那么担心。

    身体明明是真的,完全做不了假。至于言行方式,随着赵德芳慢慢长大,加上这次经历的种种,总会有些变化。

    人总是要长大的。

    他担心的是,王继恩暗地里做出不利于他的事。

    原本历史当中赵匡胤死后,就是这个内廷大太监——内侍行首,在宋皇后让他去接赵德芳进宫时,转道去了晋王府,将赵光义接进宫中继承了皇位。

    要说此前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打死赵维青也不会相信。

    更说不定,在赵匡胤的突然亡故这件事上,他也没有起什么好作用。

    赵维青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做出一副熟络的样子,聊起了京城许多旧事。

    其实不过是挑了话头,听着王继恩和其他诸官员讨论罢了,他是长在宫中的皇子,怎么可能知道内外城的事情。

    这时候,皇子身份的好处就越发凸显。

    有宋一朝,除了烂透的宋徽宗时代,其他时候,宦官们都无比乖巧。无论是对皇权,还是对相权,从来都构不成威胁。哪怕是太后、皇后,宦官们也从来没有妄图去争权。

    从这点上,要比汉、唐、明、清都做得好。

    王继恩和赵光义勾合,只是因为他认定这位皇弟是未来的皇位继承者,预先把自己绑到了晋王的战车上。

    此时面对小皇子的变化,他反而有些胆怯,深怕赵维青突然就会针对他。他虽然领军作战过,但比起赵维青以一当十的勇武战绩,远远不够看。

    所以赵维青每次问到东京城中的那些旧闻,他都尽力回答得清楚。而张浩和陈济都是京朝官,都从京城外调不久,对朝中官员也十分熟悉,在旁边做了恰当的补充。

    前线的战局,则由田钦祚这个领军的中路都监一应答复。

    不但赵维青问得仔细,李进也始终默默地在倾听。

    他已经成为宋国武臣,虽然只是小使臣,但只要赵维青能争取到,他也同样可以掌握很大的权力,甚至可以独力带兵出战。

    现在江南国其实已经进了宋人囊中。

    只不过天气炎热,赵官家怕士气不高,所以暂时停下进攻,打算到天气转凉之后再做打算。

    正巧权知扬州军州事侯陟被人告发贪收钱帑,进京告罪,来求参知政事卢多逊替他进言脱罪。卢多逊就教他须力劝皇帝不可撤兵。

    结果在侯陟一番连哄带劝后,赵匡胤也不再坚持撤兵,由曹彬继续围困金陵城。

    赵维青听得不以为然。

    曹彬和卢多逊还是不如赵官家看得深远。

    围城不能攻下,正该收兵退一程。既能解宋兵的酷热,又能让金陵守军生出骄躁情绪。等再次围城,金陵守军要么士气一落千丈,要么因为骄纵出城和宋军战斗,对宋军而言都是好事。

    以李后主的性格,多半要把西线的水军召到金陵,和示弱的宋军来一场决战。

    到时候西线就可以直接下池州,和行营先锋使曹翰会合,往江州方向发起进攻。

    江州一下,金陵就完全成了一座孤城,不必进攻也能够拿得下来。

    不过自己也是纸上谈兵,究竟战争结果能不能随自己的心意,还要看战斗结果。

    众人一直聊到吃过晚饭,这才各自散去。

    赵维青还要在这里多等一天,升州水军巡检李继隆正在往这里赶过来。差不多明天下午能到。

    而田青祚和陈济明天都各自回辖地。张浩则要把殿下护送到西路军营,留在桐城和赵维青一道出发。王维恩须和李继隆交割,确保皇子安全,才往山中一行。

    李继隆来得比想像中要快。

    次日一早,刚刚送走田、陈二人,李继隆单人独骑就进了桐城,直接往县衙来拜见皇子。

    宋初这几位名将,都长得各有特点。高琼长得五大三粗,明显就是武人胚子。不但面貌长得粗糙,做事也直接。田钦祚就比较内敛一些,不过一双狭眼让人看着不舒服,也不知道赵匡胤为何如此信任他。至于十全太监王继恩,跟影视剧当中的太监公公们有些像,只是没那么霸道凶恶。

    赵维青见到的李继隆,又完全不一样。这人长得身材细长,面色白净,外表有些吊儿郎当。言语虽然恭谨有度,但总觉得他对谁也不服气,好像低调无声,实际上锋芒逼人。

    这是个比较怪的家伙,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

    但有一点,他的决断能力,绝对超于一般人。只要他认准的,不管他人怎么看,是一定要做到底的。

    是员大将,但可惜不能为他所用。因为他的妹妹,嫁给了赵光义,他成了赵二的大舅哥。

    在旁惋惜一阵,王继恩跟李继隆交待过帝、后的叮嘱,李继隆记得清楚。

    让随行众军士都用过早饭,他们几个也草草吃过,王继恩就先来告辞。

    他带来十名殿直侍卫,百名禁卫亲军,都交给李继隆掌管。他自己留下十名禁军骑兵。

    赵维青本想要将百名亲军,分出一队五十人来交给王继恩,可王继恩天大胆子也不敢受,最后从张浩这里,派出一队骑兵给他才算了事。

    诸事已经准备停当,两路人马就各自分开,各奔职所。

    王继恩向北进山,赵维青则、李进、李继隆则和张浩一道,往舒州行进。

    桐城本就归舒州所辖,到州城不到二百里。

    王明的大营,则扎舒州东南方一百五十里处的独树口,与桐城也不过二百里许。与曹翰的先锋隔江相望。

    大队刚走到五十里外的双港镇,便和神龙军左厢上军第二指挥使乔赞相遇。乔赞是奉王明所差,率本部来迎接皇子殿下。

    赵维青就此与张浩告别,直接转向独树口的西线军江北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