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状元皇帝 » 第三十二章 塞外约

第三十二章 塞外约

    杀了范琼,皇帝拆散了他的军队,将他们分别补充到其他将领麾下。然后皇帝他单独接见了洪皓。

    洪皓是道君皇帝政和五年的进士,身材修长,面庞俊秀,且有才名,道君皇帝的宰相王黼很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极力推辞掉,他因此躲过了后来的株连之祸,却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报复,一直官运不通。十多年内,只担任宁海县主簿、秀州司录这样的小官,跟他的进士出身颇不相称。但就是如此,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在秀州颇有作为,做出来不少政绩,深得一州百姓爱戴,百姓亲切地称他洪佛子,夸他心善如佛,爱民如子。

    皇帝一开始并没有安排他特别的官职,只是带他到了建康,将他晾在一旁,以此考察他,发现他果然处事稳重,闲暇只是读书。

    圣旨早已经下给洪皓:“卿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朕方择使,无以易卿。特命卿为大金通问使,假(代理)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商议和好,停止战争。”

    这一天,天很好,外面的阳光把一切都照的很清楚。

    “朕需要你去为朕做一件事。”皇帝端坐御榻,洪皓跪在地上。皇帝开口说了一句话后,就陷入了故意为之的短暂沉默中。他还是要再考考这个人,看看他是不是能担当大任。

    “官家派臣去议和,臣一定尽心尽力,只是臣斗胆提醒官家,这几年来金人亡我大宋之心不死,所谓议和,很可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你看过议和国书了?”

    “看过了。”

    “爱卿以为如何?”

    “用词过于卑顺,臣请示官家,可否稍作改动,以示刚烈。夫士可杀不可辱,何况国乎!金人纵有骑兵之利,可我江南多水乡泽国,更重要的是,官家您才具气度,都远胜于渊圣皇帝,金军南下,要获胜,绝非易事。”

    这是一个不拐弯抹角,对君上能直言的直士。皇帝离开御塌,走下丹墀,走到洪皓跟前,将他扶起来。

    “官家,使不得,使不得。”知道尊卑有序的读书人洪皓不明白皇帝何以逾礼如此。

    “洪佛子。”皇帝忽然叫了洪皓的外号,“请受朕一拜。”皇帝弯腰向洪皓施礼。

    洪皓扑通一声又跪到地上去了,“官家这是要折杀臣吗?”

    “先生快快请起。”

    “臣不敢。”

    “爱卿平身。”以皇帝的口吻命令之下,洪浩这才站了起来。

    “朕派你去金国议和,其实所图者,并非议和,而是去救一个人,议和不过是明修贱道暗渡陈仓的幌子。”

    “原来如此,不知道官家想要救的是什么人?”

    “要救人,其实以金国之险,路途之遥,朕派一武将比派爱卿这样的文人更合适。”

    “是。”

    “可是刚才你并没有推脱。”

    “官家如此安排,一定是有官家的理由,臣全力以赴既是。”

    “所以,朕没有看错你,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谢官家抬爱。”

    “朕说过,救人的任务很难完成,饶是非常聪明的人去,朕也看不到多少希望。”皇帝哀叹一声,“朕刚才叫你先生,实际上是已经想到了一旦无法救人回来,就请先生务必留在北国,好好的做一个教书先生,不知道先生肯不肯?”

    “臣领旨。”洪浩拱手领命,没有片刻的迟疑,一个读书人的最好年华,满腹的经论,满腹的报负,为他一番话,就要在异国的苦寒之地待一辈子,这个人本可以轻松拥有好一千倍的人生,刹那间皇帝很感动。

    “朕不是在命令你,朕只是在请求你如此,北国冰天雪地,并不适合你这样的江南人久居,你可以拒绝。”

    “臣不拒绝,臣领皇命。”洪浩再次低首,拱手行礼。

    “好,好,很好。”皇帝眼含热泪了。

    “这个人是郓王之子,他叫赵成章,”说这些的时候,皇帝转过了身,背对着洪浩,眼泪掉到他的衣服上,“朕收到消息,郓王已经在北国过世,朕与二哥一向交好,不想他的儿子继续飘零塞外。他现在不过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很需要人疼爱。”

    洪皓认真地听着。

    “这次朕派往金国的使团一共一十三人,你为正使,另有随员一十二人,你的真正使命不可让使团其他人知道,他们会全力配合你。”

    “臣知道了。”

    “太子的身体不行了。”皇帝幽幽的说,“这本是皇家机密,不便于外人说,可是朕还是觉得你应该知道。”

    洪皓垂手而立,静静的听着。

    “前几日,宫女不小心撞到了香炉铜鼎,太子受了惊吓,虽然用了药石,恐怕-”皇帝没有继续说下去,洪皓已经全都明白了。

    “太子会平安度过此劫的,官家不必过于担忧。且官家春秋鼎盛,现在就考虑储君谈继承大统还为时过早。”

    “朕已无床底之欢的能力。”皇帝重新转过身来,看着洪皓,苦笑了一下。

    “臣一定不负官家所托。”洪皓整好衣冠,在地上匍匐而拜。皇帝对他如此交心,他觉得自己没有一点退路了,只有奋力向前。

    很快洪皓就率领使团从建康动身了,他们北上金国,先选择走近路淮南,此地是宋金两国交接的一个真空地带。当日金军攻占扬州后,因为惧怕夏季的炎热,又都退回北方避暑,于是江淮一带就被贼人李成纠集匪众,趁机占据。洪皓过去后,劝李成不要与宋为敌,又让李成派兵护送自己去金。李成以军食匮乏拒绝。洪皓派人告知皇帝,皇帝派人送去五万斛大米疏通,洪皓一行人才得以继续北上。

    皇帝这边为了备战,继续调兵遣将,他下令刘光世离开建康,换防到洪州(南昌),刘光世知道那个地方早被范琼搜刮的毛都不剩,颇为不满,他不想离开建康,就给皇帝上书列举了六条不能前去洪州的理由。皇帝看了勃然大怒,将他的劄子扔到地上,严令刘光世立即动身,刘光世这才悻悻而去,率军赶往洪州。

    刘光世腾出了位子,皇帝就需要江北的杜充部回防。

    七月二十日,皇帝下诏升东京留守杜充为知枢密院事,诏书夸赞杜充,“刚明不挠,沉絷有谋。徇国忘家,得烈丈夫之勇;临机料敌,有古名将之风。比守两京,备经百战。夷夏闻名而褫气,兵民矢死而一心。”

    杜充接到诏书后,领皇命移防建康,部将武功大夫岳飞站出来反对,“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日我军撤走,他日想要收复,非得以牺牲十万兵士不可。”

    杜充呵斥道,“三年前你因为官家避难扬州,规劝官家罢免黄潜善汪伯彦,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如何?”他说的是岳飞当年被官家批评小臣越职,非所宜言那件事,事后他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代价不可谓不高。幸亏他后来遇到宗泽,才重回军中,如今宗泽死去,杜充成了这只部队的统帅。

    岳飞不再言语,杜充很快就整军南下。

    传旨的内侍官回到建康后,皇帝也知道了岳飞的冒失之言。

    “金军军力远胜于我,所以我们必须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全力守卫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两浙路。如果杜充部不放弃开封,那么我担心开封会成为第二个太原。到时候金军故伎重演,围城打援,你说我到时候是派兵去救还是不救?不去,则失去军心民心,天下百姓和军士可能都会说我冷酷无情,说我的军队只图自保,个个贪生怕死,如此不但杜充所部士气完了,也会连累我的御营军士气。可是真要派兵去了,那开封周围无险可依,一马平川,完全是金军骑兵最好的杀戮场。

    杜充留在开封,弊大于利,除非他是韩信那样的帅才,可以背水一战,逢凶化吉。我看他不是。这些年他只顾防守,根本不敢出城主动出击,既然是不能攻,只能守,孤零零的悬在我们整个长江防线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当年就是为了救太原,大宋最精锐的种家军,姚家军,折家军,十几万大军全军覆灭,结局不可谓不惨。致使接下来金军围困东京时,渊圣皇帝手里已经没有精锐,尽是杂牌。这教训不可谓不深。

    而且,就是金军围而不打,开封城内很快就粮道断绝,我们还必须打通粮道,从江南输送大量粮食过去,这也很不划算。”皇帝的一番话,说的韩世忠他们都很信服。

    为激励杜充,皇帝再升杜充为右仆射,同平章事,成为跟吕颐浩比肩的右相。

    杜充部渡江完毕后,皇帝命令江州(九江)造船厂(历来为大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将所有已经造好的船只驶离江州,全部分散凿沉在建康上游的采石矶渡口。如此,这个渡口就废了。

    自古以来,北方攻占南方,渡江成功的,几乎都是以采石矶为渡口。譬如侯景作乱江东,隋灭陈,大宋太祖擒拿李后主,都是从采石矶过江的。金军这次南下,也不会例外,只要锁死采石矶渡口,让他成为一个废渡口,金国船只无法靠岸,那建康就暂时安全了。金军要想进入两浙路,就只能走马家渡和镇江对面的瓜州渡,可是马家渡和瓜州渡都是浅滩沼泽,并不适合大军通行,如此金军大军要想全部过江,就慢了下来。

    皇帝杀范琼,并不只是报私仇那么简单,他需要他势力范围内的那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