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无所谓,朕会发疯 » 第20章:以工代赈

第20章:以工代赈

    史修现在已经知道了岁起的本事是时间回溯,所以他所谓的‘死而复生’只是把时间拉回了史修遇刺之前,但也因此,产生了另外一条时空线——这样的事情,岁起已经做了一百二十七次。

    既然是时间线发生的事情证明不是幻觉,还是真实存在过的,也就是说,不管现在处于哪条时空,潍县的灾情确实存在过,那么范县的地宫呢?还有之前遇到的乔凌歌究竟是什么人?郑板桥又是因什么而出现的?

    第四天的朝会,明眼人都看出史修有点闷闷不乐。

    换成谁能高兴得起来?

    在别人看来这是陛下遇刺后的四天朝会,可是史修自己已经经历过范县、潍县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过了多少天都不知道……但其他人的记忆,只停留在他刚下令封陈友谅为水陆元帅,前往边境。

    往好处想,他有无数次犯错机会,往坏处想,每一次都是在生死边缘试探。而且每一次重开带来的蝴蝶效应都是无法预估的。

    可见,不是每个金手指都是好事,最关键的是,史修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金手指’也就是岁起,为什么要帮他回溯。

    “陛下,臣有一个人选,臣的侄儿现今已经十六岁,所谓举贤不避亲……”

    “陛下,臣以为还是派以前的赈灾使者过去为好。”

    “以前的早就进去了,要我说,还是选新人好!”

    “不行、不行,赈灾这种大事,一定要有经验的,臣以为让吴大人去就很好。”

    “臣毛遂自荐!”

    “你知道潍县什么情况你就自荐,要我说,还是吏部商定之后再决定……”

    史修听着下面为了赈灾派遣人选一事吵得叽里呱啦,头更痛了。

    “都别吵了!朕已经颁布诏令让各县开仓放粮,互相救助。至于朝廷派人……朕心中有数,你们还有想去的就写方案!退了。”

    史修压着怒火说出这番话,大家也见好就收,没有再提出异议。

    史修意识到,他需要自己的亲信。要不就在现有的人选里培养几个完全信得过的,要不就培植新人,类似于提拔郑板桥这样的……

    信任旧人……

    史修粗粗翻了一下官员名册:赵高、程咬金、吴三桂、陈友谅、魏忠贤、秦桧……还有类似于之前跑路的曹操,这些人,拉倒!史修果断把信任朝臣这件事排除。

    在这些人手里活下来已经算是他命大了。

    培植新人……

    除了郑板桥是他已知的,他还不知道可以找谁。可是山高水远,现在这个节骨眼也不可能把他拉过来,再说了,时间线一回溯,谁知道现在郑板桥是个什么样子。

    史修像一坨泥一样摊在案几上哀嚎:这偌大的皇宫,居然没有可以培育的人才吗?

    “陛下,可是要开科举?”一旁的宫人大胆应声。

    “现在开科举和公司困难时期招应届实习生有什么区别?纯属给自己找麻烦。朕想要马上就能上手的人才。”史修突然间理解到了那种‘要应届毕业还有三年工作经验’是个什么矛盾心态。

    “陛下不如去学宫看看。”岁起摇扇从外面走进来,边走边说。

    “还没入夏就别装了。”

    现在岁起进出都没人禀报了,真是毫无规矩。好在岁起还给点面子,还是躬身给史修行了一礼:“陛下,去学宫看看吧。”

    “原来还开过学宫啊?什么学宫?”

    “稷下学宫。”

    岁起看史修对这个不是很清楚的样子,轻声为他解释:“按照历史的说法,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

    这么一说,史修好像知道一点了。

    “你的意思是,这里面能有孔子、老子、荀子这些大人物?”

    “目前没有。”

    “……”如果眼神可以骂人的话,史修已经在骂了。

    岁起不急不躁:“不过听吏部说,今年选拔了一些人才入学,相信有陛下感兴趣的人。”

    “哦?”

    岁起从袖中拿出名单,史修一目十行,果然,看到了很醒目的两个名字:

    ——房玄龄、和珅!

    “你不会……要我把这两个人培育成亲信?”

    “很合适,不是吗?”岁起的手指在名单上点了点,“比起你现在的朝臣,这两个人用得好都能逆风翻盘了,尤其是房玄龄,他可是帮过李世民的。”

    “姑且信你一次。”史修打算亲自去稷下学宫看看。

    官方设立的学宫不会离皇宫太远,虽然在历史上,它本来不该在这个位置。史修是走去学宫的,带的随行宫人都很少,几乎没有惊扰到任何人,只是被眼尖的学宫太璞发现了。

    史修示意他噤声,自己走到了一间学院外面,像是学校教导主任一样在外面偷窥。

    里面有辩论声。

    “不管是发钱、发粮还是发药材,都需要朝廷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赈灾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难以长期为灾民提供救济;像你这样的办法不是长久之计……”

    “那按照你的说法,找乡绅或者官员捐粮?你以为他们会这么老实拿出来?”

    史修侧耳听了一会,没想到他们辩论的居然是此次潍县赈灾一事,还真是紧跟朝堂时事。

    其中有一男子声音清晰,语调缓慢,多了几分坚毅感:“灾荒并不会因为朝廷赈灾成本太大就停息,我以为,可以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对,朝廷每年开仓救灾,这些粮食也不是白发的,只是作为提前预支,等到丰年依旧要归还;当然,陛下仁厚,在灾情严重时自然免去税额,可是拿出去太多也没法平衡,不如以工代赈,朝廷派人在当地建立粥厂的同时一边救济,一边让那些被救济百姓开工干活。”

    有很多人符合:“好啊、这主意真好!自救才是长久之计!”

    又有一男子声音响起,这个声音虽低沉却多了几分柔和,带着慵懒的沙哑,却让人有一瞬间的恍惚:“以工代赈?若我没记错,这是我们入学的文章吧?这文章可不是你写的,写这文章的同学不知为何没有能入学,倒是有人现在能拿着他的文章显摆,当真有趣?”

    “你什么意思?”

    “我是觉得有些人连抄都不会抄,顶替的本事不好,且不通文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被说的人倒也不急躁,也不解释:“那我倒要请教,这其二是什么?”

    “以工代赈是三套并行的方案,其一是发粟及募民存饷,也就是发放粮食并鼓励民众存粮;其二是针对当地风俗开展比赛或活动,发展当地经济;其三是重新翻修粮仓、庙宇和旧了的官舍,也就是你所谓的让救济者以劳工抵救济粮。”

    对方笑了笑:“既然是他人文章,阁下怎么能言之凿凿呢?莫非是偷看了他人文章?我只能说,我想到的以工代赈确实不如他,只有其一和其三,但确实是在下自己所想,这人外有人,我想的有缺陷也是正常,所以才要和同学们多探讨。那阁下,是什么情况?”

    见对方不说话,他凑过去小声道:“我知他是你好友,可是要为别人出头也得先分清楚轻重,他没能入学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不是我故意为之,你要替他求个公道至少要先调查清楚。”

    史修走进去,适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众人一惊,在学宫太仆的暗示下立刻明白了眼前人的身份,皆伏地拜见。

    史修没空应付其余人,直接点名:“刚刚说话的两人是谁?”

    两人站了出来,果然,是和珅和房玄龄。

    那个声音更偏慵懒的、想为人出头的就是和珅,另一人则是房玄龄。

    他们两人都还年轻,和史修差不读的年岁,一眼看过去不如想象中那么老练精干,反而多了几分学生气,特别是和珅,不愧是有记载的美男子,一身月牙白的稷下学宫学装,身形清瘦,容颜如画,眸光温柔,说不出的雍容雅致。

    史修也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刚刚就是你说的,以工代赈?”

    和珅偷偷瞄了一眼房玄龄才回话:“是这位同学先提的,我只是代为补充。”

    史修再看向房玄龄:“你是房玄龄?”

    “是。”

    “以工代赈是你自己想的?”

    “确实是我自己想的,还有不足之处需要老师提点。”即便是经过刚才那场辩论,他气势也没有任何减弱,面对史修不卑不亢。

    史修是有意刁难他一下的,所以才故意问他这主意是不是他自己想的,按照之前和珅和他辩论的话来看,和珅是说他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观点。可是房玄龄这么坦然,倒是让史修也拿不准他是不是抄袭了,也许正如他自己说的,确实是自己想到了,只是和别人想到了一块,都还不完善。

    不管有没有抄袭,能办好事就行。

    史修当即开口:“潍县赈灾一事就交给你,还有和珅去办。”

    “嗯?”众人都没反应过来,这就……定了?

    史修直接下令:“封房玄龄为赈灾使臣,官居六品;和珅为副使,即日起前往潍县赈灾。”

    “……是,臣、领旨,必不负所托。”

    一切发生得太快,两人都没反应过来,却也不耽误领旨谢恩。毕竟有官位送上来,能抓住当然要抓住。

    还没等学宫太仆说话,门外突然闪过一道水绿色的身影,随后是宫人的惊叫:“来人护驾!有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