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390章 获取粮食的大胆猜想

第390章 获取粮食的大胆猜想

    “我大明商人真是经商有道呀!”

    朱慈煊听到陈家明的话,仿佛见到一个绝世美人,嘴巴里不断涌出口水,小心肝扑腾扑腾跳个不停:“光这些商人就那么有钱,那首府顺化城里岂不是银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殿下莫要小看了小小的岘港,”陈家明担心朱慈煊不信,又解释道:

    “这里商贸交易非常发达,整个东南亚和东亚的商人都在岘港交易货物;微臣遍访东南亚许多港口,除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首府雅加达,其他地方皆不如岘港。”

    朱慈煊轻微吞咽几下,咽下溢出的口水,问道:“家明兄,这么多大明商人,能否请他们帮忙,筹集一些粮食?”

    “自然可以,”陈家明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轻声问道:“殿下想收复安南吗?”

    他是聪明人,自己与几千中护军被一起请到合浦,本以为只是迎接太子殿下回永昌府;后来见大量军粮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送到合浦港,便猜出了大概。

    “正是,”朱慈煊微微颔首,直言不讳道:“小王欲取安南,将之建为帝业之基。”

    “微臣明白了,”陈家明激动难挡,问道:“殿下需要多少粮食?”

    朱慈煊神色认真,重重说道:“多多益善。”

    “若是五万大军所需,家明自忖可以筹集,”

    陈家明沉思了一会儿,惋惜道:“若是再多就不敢保证,南方少田缺粮,就算将顺化府的余粮都买了,也不过十万石罢了。十万石军粮也不过能维持五万军队维持到秋收。”

    “整个南方这么缺粮?”旁边的沐忠显插嘴提问。

    陈家明耸了耸肩,无奈道:“南方多山地,本就缺粮,兼之阮氏对粮食管理非常严格,几乎民间所有的余粮都被征为军用;是以民间难以筹集到太多粮食。”

    “十万石军粮,那也不少,足够大军军粮数月所需。”

    朱慈煊笑着朝陈家明点了点头。

    他心中飞快的规划着粮草安排,如果陈家明能筹集到十万石粮食,意味着自己的军队可以自给自足了;那么合浦港口的粮食可以留给迁徙过来的大明百姓。

    只是那些百姓迁徙到安南,要挨到粮食收获,至少也需一年半载,所以粮食还是紧缺呀!

    “如何可以得到更多粮食,比如小王想供给十万大军,甚至二十万大军。”朱慈煊满脸期待得望着陈家明。

    陈家明思绪片刻,摇头道:“如多大的粮草供给,光凭南方,实难办到;唯一可行之策便是从海外购买。”

    朱慈煊也想到这点,点了点头,笑着问道:“以家明兄看来,海外能买到多少粮食?”

    “这,微臣尚不知,”陈家明摇头道:“东南亚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地盘,粮食的利润太薄,他们并不热衷种植粮食,即使去购买也难有收获。”

    “也就是通过正常渠道也买不到太多粮食,对吗?家明兄?”朱慈煊再次确认对方的观点。

    陈家明咬了咬嘴唇,无奈得点了点头,不甘心道:“雅加达和马尼拉一带的粮食产出只是稍有盈余,除非去抢,否则能供给的粮食终究有限得很。”

    “去抢?这可不好办,”朱慈煊摇了摇头,以手支颐,反复思考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一拍椅子的扶手,喊道:“有了,我们不能去抢,但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可以去抢。只要老子愿意出钱,他们定当愿被驱使!”

    “殿下想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手中购买粮食?”陈家明非常震惊:“恕微臣直言,跟他们打交道可不容易。他们并不从事这块贸易。”

    “这不怕,”朱慈煊挥了挥手道:“那群洋鬼子,千里迢迢跑到异乡,本就是为了钱财而已。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以上的利润,他们敢犯任何罪行。“

    陈家明呆了一会儿,一脸惊叹道:“殿下之言真是至理名言,那群欧罗巴洲人的确如殿下描绘的那样!”

    “家明兄,不止是他们,所有的资本都是如此,”朱慈煊说了一句旁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笑着询问:““现在东南亚这一带,一石大米什么行情?”

    “大约是二两银子一石,”陈家明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但大米交易非常少,真实的行情并不知情。”

    “家明兄,这大米的价格可比大明便宜不少,为何商人不做这生意?”沐忠显不似沐忠亮,喜欢走访民间,也了解一些明朝的物价。

    “忠显兄,你贵为世子,自幼生活在蜜罐里,哪里知道商家之艰辛?”陈家明与沐忠显很熟,言辞也轻松些:

    “大米太笨重,运输成本和风险极高,陆运且不说,哪怕是海运也会增加翻船的风险;如果刨除运输成本和缴纳的关税,利润远不能丝绸、瓷器和茶叶相比。商人重利,自然不会选择大米。”

    说完又加了一句:“再说了,整个东南亚和中南半岛,大米皆受当地政府管控,要运输出去可不容易。不然,延平郡王财力雄厚,也不至于为粮食而发愁。”

    “家明兄,你来估算一下,如果从雅加达运输到岘港和升龙港,考虑折损和海运成本,一石大米成本大约多少?”朱慈煊心中有个大胆的想法,开始询问起细节。

    “殿下,如果只考虑海运折损和海运成本,每石大米的成本不会超过一两银子;当然,运输的量越大,海运成本会低许多。”陈家明说完,又道:

    “大米的运输成本不仅仅是海运上,从征集地到码头,这一块的成本才是最大的。大明因为开通了运河,这才有能力将粮食运往京城。”

    “谢谢家明兄提醒,”

    朱慈煊笑了笑,朝一旁的沐忠亮招收道:“阿亮,你来算一下,如是大米行情价二两,路上运输成本二两,出口关税三成,海上运输成本一两,到岘港码头成本多少?”

    “六两二钱,”沐忠亮不假思索报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