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九天漫游记 » 第12章 柳东陵

第12章 柳东陵

    刘琮道:“公子,时辰尚早,再往前走走,看看?”

    唐颜点着头道:“有些饿了,吃些茶水,再走吧。”

    刘琮环顾四周,见木兰庭对面有座凉亭,命人前去疏通游人,四五个府卫去到亭里,一番威吓,将人全部赶走,惹得众人敢怒不敢言。

    唐颜进亭后,有人送来两个食盒,是从府里带来的。一个盒里装的是点心,一个盒里装着简易的茶具,炉炭具备,水壶皆有。画眉和孔雀,一个煮茶,一个摆弄点心。

    唐颜这才发现身后是条河,亭在河边,傍水而建,此河亦是东西向。景阳街沿河而建,不过河岸铺子林立,或许太过密集,先前并未注意。

    此时坐在河边凉亭,看着河里的行船,河岸的铺房,还有不远处纵横的石拱桥,景阳街似乎与这条河已经共荣共生了。

    这时,百灵将手里的那幅《禾夏晚归图》递给唐颜,道:“公子这会该说了吧。”

    唐颜打开画卷,不说缘由,反问百灵:“孟彦之的画,你了解多少?”

    百灵道:“孟彦之是江南名士,生前以画作见闻于世,五百年来的画界才子,他擅画山河大川,用墨铺张,极有个性,也有一些小作略显冷寂,无论如何,孟彦之的画作每幅都有很深的造诣,价值千金,却是一画难求,人虽已作古,足可流芳百世。”

    孔雀惊诧道:“啊……这么名贵的画,若是真的,真是捡到宝贝啦,可是这么名贵的东西,怎么会在一个落魄书生手里,何况当铺的掌柜也说是赝品,公子怎么说是真的呢?”

    唐颜还是不说缘由,却叹道:“孟彦之之所以喜画山河,是他半生过得颠沛流离,从南到北,由北归南,他亲历了曾经战乱纷扰的三十年,那时候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孟彦之将山河画的雄壮,是对天下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他的画作可以说都是用血泪画成的。哎,千载名家,百代名作,不足孟公一人一画耳。”

    孔雀问道:“公子说的,和这画的真假有何关系?”

    唐颜道:“没有,感慨罢了。”

    孔雀又问:“这画到底是真是假?”

    唐颜道:“真迹无疑。”

    百灵问:“世子为何如此肯定?”

    唐颜指着左上的红泥印章,问百灵:“你看这印章有何不同?”

    百灵细看印章形状,下圆上直,并不规则,字有三个,又像四个,分作两列。

    为何说像,因为右侧是个“里”字,里字上方还有一个“丨”,似字非字,而左侧自上而下印着“过客”二字。

    这枚印章像是刻着“一里过客”,可是“一里过客”就是“一里过客”,却刻成“丨里过客”。

    百灵百思不解,看着唐颜道:“哪里不同,说不上来,总觉得印章有些古怪。”

    唐颜道:“不是古怪,而是残缺。”

    百灵道:“既是残缺,这画定是被人裁过,有真有假,以假乱真。”

    唐颜道:“我说过,此画真迹无疑。”

    百灵急道:“好了,公子,你就快说吧。”

    看着百灵的嗔态,唐颜道:“世人只知孟彦之擅画,却不知孟彦之亦擅篆刻。孟公作画从不落款,只盖印章,印章亦不篆刻真名字号,皆是闲章,闲章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偏或圆。”

    百灵轻轻跺着脚,道:“公子……”

    唐颜笑着,用手点着百灵,道:“你啊你,府里的十三幅孟彦之真迹,我可带你一一看过,可还记得每幅画上所盖的闲章形状和字句?”

    百灵想想,全然记不得了,就道:“公子带我去七宝楼看画,没说看章,百灵哪里记得闲章的形状和字句。”

    唐颜道:“那我告诉你,府里恰有一幅孟彦之的《寒山春意图》,所用闲章也是残缺的,那枚章的形状是上圆下方,字是‘三千清风’,而这枚闲章的形状是下圆上方,合在一处正好是个扁圆形状,所以我敢断定两幅画上的闲章实际是一枚,是被有意分为两块而已。原本闲章上的字应是‘三千里清风过客’,因孟彦之从南到北行程三千里,最后又从北归南,行程亦是三千里,不过终是一缕清风,匆匆过客。府里的《寒山春意图》和这幅《禾夏晚归图》也说明了孟公的一生,有春有夏,无秋无冬,半生癫狂,半世流离,有始却无终。”

    唐颜的这番说辞,百灵并不服气:“仅凭半枚闲章怎能判断这幅画的真假,何况这幅画与孟彦之的其他佳作相比,相去甚远,这又如何说?”

    唐颜道:“你整日与我一起读书,之所以知道孟彦之,是因为夫子,夫子和孟公乃是忘年之交,夫子如今年过七旬,可他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孟公曾经得过一场大病,病后右手时常颤抖,以致握笔犹难,这幅画或是孟公的绝作,我猜是他用左手画成的。虽与其他佳作相比,确有不足之处,可我觉得,此画当胜其他。”

    百灵自有疑虑,可唐颜却陷入了沉思,百灵问:“公子又想到了什么?”

    唐颜道:“我在想孟彦之的这幅《禾夏晚归图》为何会在柳东陵手上?百灵,你又忘了柳东陵是谁吧?”

    百灵摇头道:“听着耳熟,记不清了。”

    唐颜道:“去年春闱大考,夫子提到过,三甲状元就叫柳东陵,玢州人氏。柳东陵虽是状元,却因原籍玢州,只授了国子监主簿一职,柳东陵高中状元,只任闲职,定然心有不甘,他至今不归乡里,应该就是这个缘故。可我还是想不通一般进京赴考的举子,都由各地州府衙门统一安置,选送京都,食宿无需担忧,即使家境贫寒,何至于典当字画。”

    刘琮在旁解释道:“公子,会试的举子虽说是州衙选送,吃喝无忧,可是一旦出了州府地界,对护送举子的官兵若无半点孝敬,千里迢迢,那些文弱书生免不了要吃些苦头,再者入了京都会馆,各地举子汇聚一堂,免不了吃喝应酬一番,这些都要银子的。”

    唐颜恍然道:“原来如此。”心下盘算,以为不公。

    画眉见唐颜有些郁气,忙道:“好了,好了,茶煮好了,公子喝些茶,吃些点心。”

    画眉给唐颜递了半盏茶,孔雀又送了一块面糕,唐颜接过后,放到嘴边,又放下,对百灵道:“说到夫子,我想起一件事儿,夫子限我两个月写篇针对时事的文章,你写好没有?”

    百灵委屈道:“公子,您不是为难我嘛,百灵是个小女子,足不出户,对外面的事一概不知,作个诗文还差不多,哪能写出时事的文章嘛。”

    唐颜吃着糕点,喝着清茶,道:“我不管,夫子说了,如今朝廷取士重经义诗赋,轻民生时事。士子中了选,只会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百姓之事不知一二,如何成为一方官吏,为民解忧。”

    百灵道:“那是公子的事,百灵既不会考,也不做官,只是公子的伴读丫鬟。”

    唐颜道:“公子的事,就是丫鬟的事,夫子再过半个月可就回来了,你若写不出,夫子如何罚我,我就如何罚你,夫子打我手心,我就打你手心,夫子打我屁股,我就打你屁股……”

    此话一出,众人错愕,唐颜顿时埋头吃起了茶点,羞得百灵耳根发热,转身背对众人道:“我去找柳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