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辽文忠王 » 102诸子玉立有家风(1)

102诸子玉立有家风(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八月,天地渐生凉气,终于将榆州、建州六月以来所有田地纠纷处置完毕。今日封笔,将案卷移交给使相赵延照核验,确认无误,他便要启程归家了。

    因此般大案无一二年也审理不完,韩德让即与耶律贤、韩匡武等人拜别。带上一车书与手信,与韩瑜、萧燕燕、韩壹等人赶往彰武军与堂兄韩池汇合。本是七月十五中元,硬是被拖到了八月十五中秋。

    车马两日而至霸州,一眼望过去遍野金黄。车马小心翼翼走在田埂上,生怕踩踏了粟谷。因北地气候寒冷,收谷子也比南地早一月,如今田间已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

    “瑜哥,让哥。”

    一声亲切呼唤,韩瑜寻声望去,只见一青年农夫身着布衣短打,头戴遮阳笠,挥着手向几人招呼。

    韩瑜寻声望去,又扯了扯韩德让:“是池哥。”

    兄弟二人赶紧过去,果是堂兄韩池,三人相对揖礼。

    韩瑜奇异道:“池哥,汝怎这般模样?”

    韩池扬扬手中铁剪,笑道:“打谷子呀,尔等稍事休息,待为兄将这片收了,与尔等归家去。”

    韩瑜玩笑道:“岂有你这般的待客之道?”

    “你与我装甚客人?”韩池说着,也没耽误,自顾自收割起来。他手脚利索,似是做惯了农活的。

    韩德让见地上还有一把铁剪,也捡起来,帮着韩池割谷子,边问道:“池哥耕地几亩?”

    “不多,约二十来亩,衙门得闲时种着玩儿。本当中元家祭毕,回来收割,此番延至中秋,只得先收了。”韩池边收割着,边是笑道:“家里院子,还种了些蔬菜瓜果,晚上叫你嫂嫂摘些家里的菜,做顿粗茶淡饭,莫要嫌弃。”

    “家常便饭,正是我喜。”韩德让笑着,又问道:“今年收成如何?”

    韩池喜道:“今年雨量适当,收成较去年好。穗粒饱满,明年诸田公日子当安泰了。”

    韩德让环眼望了这金灿灿一片。若榆州、建州没出那档子事,依今年雨水,如今也该是漫野的丰收之悦。可惜,偏偏由人祸误了天时。

    他在汴梁时,曾听人说起过,唐末气候苦寒、冬旱夏涝、蝗虫漫天。此前五十年间,六十一次举国大洪,黄河十九次决堤,次次殃及千里,还不乏节度使们人工决堤。

    是以年年饥荒,遍地死人,尸无人收,又发瘟疫,死更多人。没有粮食,无论起义军还是官军,皆捕良民百姓为食。横海军节度使判官吕兖甚至成立了“宰杀务”,专司宰杀百姓为军粮。

    更有黄巢、秦宗权、苌从简、赵思绾、王建封、高澧等都好啖人。有专啖女人的,有专啖婴幼儿的。此类不因缺粮,单纯逞人欲之恶而已。

    而军阀间多有下克上,弑父弑母亦不在话下。甚至有将领约束部下杀欲,竟被部下残杀的。

    那世道过得是有今日没来日,皆是抱着活一日是一日的心思。是以纵私欲,灭人伦,将人之恶性放纵到前所未有之地步。

    那短短五十余年,崇尚暴虐,鄙夷文化,人间杀戮成性,啖人魔遍地,人不如犬彘。也是因此,中原大批百姓北逃入契丹,在契丹为奴,都好过在家乡成为上位者的口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乃举世之重也。

    眼见天色渐次暗下,韩池这才收拾了农具。又在韩德让、韩瑜、韩壹等人的帮忙下,将割下的粟米装进车斗,由牛车拉回去脱粒。

    一队车马趁着日落暮色驶入城中,守卫见着韩池赶牛车进来,皆是招呼道:“指挥使收谷子去啦。”

    韩池也笑呵呵招呼道:“待回头晒好了,给弟兄们送去。”

    “那先谢过指挥使了。”

    “甭与我假客气,我家谷子,尔等兔崽子吃得少了?”

    韩池赶着牛车一路过去,与路人招呼调侃,其乐融融。还有人知指挥使家里来了亲戚,给硬塞了两捆菜、几个鸡蛋。顺着街市,韩池又购了些酒肉鱼带回家去。

    及至私邸,一行人见这私邸也不似高门显贵,推开院门,里外如一的朴素。

    韩池夫人张氏也只着素裙素簪,手把手教着一位七岁孩童写字,旁边两名女奴各自洒扫。

    见韩池领着人回来,张氏先诧了一下,吩咐奴仆:“去市里购些酒肉回来。”

    韩池笑道:“我买啦,尔等拿去做熟即可。”说着将肉与鱼递给了女奴。

    张氏牵起儿子韩直过来,与众人互礼。

    萧燕燕自腰包里取出一枚金锁,笑着戴在韩直脖子上:“这是四堂叔的见面礼,愿直儿益寿延年。”

    韩直大方道:“谢叔叔婶婶。叔叔婶婶,我用不着这些金银,可换成纸墨捐给善学堂么?”

    “是你的啦,自由你处置。”韩德让说着,摸了摸他的头。一晃眼,自己都成长辈了。

    而韩瑜观这院落狭小,不禁问道:“二伯堂堂天成军节度使,池哥如今任彰武军指挥使,岂让嫂嫂与直儿受此等委屈?十叔亦瞧得过去?”

    原先都是逢年过节在韩家老宅见过堂兄一家,还是第一次来韩池家中。从未见过,世家弟子也能过得如此清贫。

    而张氏也不是甚小门小户,其父张正,时任太中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守太仆卿。出嫁前四个女使闺房伺候,出嫁后只剩两个女奴庭前洒扫了。让人家吃这等苦,也不知堂兄是怎想的。

    张氏却笑道:“不委屈,家里人少,这院子不大不小正好。”

    韩池则是感激道:“是娘子大度,不计与我吃苦。”转又对韩瑜说道:“此些年,因陛下不治,豪强霸凌,致周边流民愈多。十叔怜悯,建了遗孤舍、善学堂、济慈院,将老幼孤寡收养。”

    萧燕燕赞道:“见池哥哥与十叔如此,那些贪官污吏当汗颜了。”

    韩池却笑道:“不会汗颜。人呐,少有真心悔过者,多是恨事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