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辽文忠王 » 103诸子玉立有家风(2)

103诸子玉立有家风(2)

    吃过便饭,一行人挤着落宿一宿。天未明便听着院中有“啪!”“啪!”声传来。又有韩瑜鼾声在侧,搅扰得韩德让睡不着,披了衣起身。

    至院中,见韩池一个人打谷子,无奈说道:“池哥这是……夜半天凉,当心身子。”

    “吵醒你啦?”韩池笑呵呵,边打着谷子边是招呼道:“为兄是念着明日起行,恐家中婢子打不完,再误了晒场。”

    韩德让多少有些不理解,阿翁薨逝后,虽说父亲作为宗子继承了大部分家业。但给叔伯们都分了不少家产,不曾亏待,比阿翁遗嘱还分得多些,真不至如此。

    何况一个都指挥使的俸禄,就算清廉到极致,也不至如此。莫非是因故欠了债?

    韩德让望着韩池忙碌的身影,关切道:“堂兄如有难处,尽管开口。阿翁生前嘱咐,韩家子孙必齐力共进,守望相助。家里田产、牧场、房产、铺产都有。”

    韩池闻言,抬眼看了他一眼,有些懵然,他好像是误会了什么。

    韩池不禁哑然失笑道:“让哥儿可是误会了?”又解释道:“为兄好得很,未倒灶、未欠债。便是欠债,还有你二伯父呢。这些是打给遗孤舍的娃儿们吃的。”

    “啊?”韩德让愣了愣。

    韩池笑道:“为兄明早去告假,顺道领你去遗孤舍瞧瞧。”说着,又想起什么,问道:“对了,张清芳如何了?

    “池哥儿亦知建州之事?”

    “知晓,咱这遗孤舍、济慈院,一半是建州来的。此间,张清芳资助最多。”韩池叹道:“其人,大善大恶一身。”

    韩德让讶异:“池哥儿是说,那些孤老,是得张清芳资助?”

    “嗯。”韩池点点头:“吾虽与其交情不深,亦知其半生苦难。不知此事,能救否?”

    韩德让沉思:“依法,恐不得救。”

    韩池眼里含着一丝期盼,追问:“若不依法呢?”

    韩德让凝眉:“你不懂啊?你问我。”

    兄弟俩相视一笑。

    日出,韩池草草收拾一番。至食时,一家人随意用了点早膳,便叫韩德让、韩瑜帮他搬抬了几袋粟米上车。先往衙门签了祭祖告假书,将余下十日事务都安排交代妥当,再驾车将粮食送往遗孤舍。

    这小小遗孤舍,收养了三百余孤儿,男女皆有。那一张张稚气无辜的笑脸,叫人既是喜爱,又是生怜。

    他等至时,恰逢张清芳之妻儿,为孤儿送冬季衣料来。几人见礼,并未搭话,只见其母子二人愁眉难掩。

    又听得韩池的叹息声传来:“唉,我等作为再多亦不过如此。一道善政、善令,便可解天下之苦。”

    是啊,一道政令就可解天下之苦。

    可偏偏着,就是没有这道政令。

    天下资源就这般多,甲多得一点,乙便少一点;甲之所得,正乙之所失也。甲要所得越多,便要想尽办法,使乙失之越多。此消,彼才能长。而甲总归是贪得无厌的,是以,于百姓而言的善政,难以下达。

    自善舍探望出来,韩德让不禁回头看了看那善学堂的门额,轻声说道:“池哥儿,遣个心腹,为弟递封信给晋王与十叔。”

    韩池侧目看他神色,果是触动了,心生满意道:“好。”

    一行又再往节度使官邸接了十婶与堂弟、堂妹。再往韩家宗祠,见一众乡老。

    玉田韩氏,郡望昌黎,也称昌黎韩氏。其族众原籍蓟州玉田县韩家庄,是当地乡绅大族,耕读世家。

    但祖上没怎么显达,就出过一个官,便是韩德让曾祖父,韩融。任唐蓟州司马,捐来的五品闲职而已。但这对韩家来说,也算是有个官儿,晋为士阶了。

    可天降兵祸,契丹趁大唐内乱,无力北顾,破幽蓟,掳掠人口。韩融一家便被掳了去,又从士人跌落为奴。

    而韩家失遗之子,韩知古从官宦良家子到宫奴,再到宰相,一生跌宕传奇不谈。但韩氏族人是没料到,有朝一日,韩知古随契丹军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再破幽蓟后,韩氏全族与幽蓟汉民一同被掳北上。

    耶律阿保机在此置霸州彰武军,令韩知古掌管。韩氏族人万万没想到,玉田韩氏大宗小宗、嫡系旁系,全族竟然以此种莫名的方式团聚。只是祖地与子孙分隔两国,再不能祭祖了。

    于是,重新推韩知古为大宗,牵头于霸州重建宗祠,撰族谱。至辽太宗时,石敬瑭献地,幽蓟尽归辽土。玉田韩氏的祖宗祠堂又终于回了韩家。只是,祖宗祠堂与韩氏族人都不再隶属中原皇朝了。

    韩氏族人虽是被迫入契丹,然全族命运却迎来前所未有之巨变。之前,就韩融在唐朝捐了个官儿出来。入辽后,因建国初百事草莽,而韩氏素来耕读不辍,懂得经营之道。

    如今韩知古大宗一脉节度使满庭,小宗中、低阶官员亦不少,无官职者入百业开荒,经营田庄、牧场、百业作坊、店铺,又有水陆交通往来贸易。

    多年辛苦耕耘,韩氏族人终于将这外乡,经营成了除上京临潢府之外的,草原第一城。

    乡老齐聚宗祠牌坊下,等着韩德让。韩匡嗣之所以安排他,归家途中先于宗祠上香,用意已经很明显了,这是玉田韩氏将来的当家族长,是以都不敢轻慢。

    “小四儿回来啦。”

    见韩德让一行过来,乡老纷纷招呼。

    “回来啦。”韩德让与众乡老招呼着,先对长辈们恭敬长揖道:“晚辈,拜见诸位翁祖、叔婶,翁祖叔婶安康。”

    “安康安康。”韩知恩来牵起他,笑道:“尔等先为祖宗上香。上完,咱也不耽误尔等,早些启程,莫叫当家苦等。既归来矣,往后有空闲叙旧。”

    “依叔翁的。”韩德让笑着应道。

    韩知恩当即挥手示意鼓吹起声,由韩德让领头,韩瑜、韩池各左右辅弼。之后才是韩知恩领旁系男丁,依老幼排位。

    于鼓吹声与号令声中,三步一叩,五步一拜,一板一眼自牌坊叩拜至宗祠门口。浩浩汤汤,队列如龙。

    自霸州设置起,彰武军节度使一直由韩氏担任,百姓多承韩氏恩惠。韩氏所建私学堂,非韩氏子弟亦可入学,免学费。

    瞧着大祭,百姓们亦是涌上街头,纷纷为韩氏献酒、献谷,谢韩氏庇护之恩。

    祖宗神位前,韩德让举高香祈愿道:“不孝子孙,来祭祖宗,祈祖宗庇佑韩氏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庇佑霸州百姓安居乐业、无灾无难。不孝子孙韩德让,领族人献祭。”

    三拜后,将高香供于铜鼎内。

    族老闻之纷纷赞许,此子胸怀广阔,果与韩德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