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隋唐:从养马开始 » 第113章狱中对

第113章狱中对

    此言一出,刘文静、李世民二人一齐侧目,怔怔的瞧着他。

    刘文静颇感惊讶,万料不到一个小小少年竟有如此见识。

    李世民则是满脸不屑:西京长安哪里有东都洛阳好!

    戏谑的道:“陈兄弟,此话怎讲?洛阳难道还比不上长安不成?”

    陈开本不想与李世民唱反调、抢他风头,但听他语气之中充满轻蔑之意。

    心想倘若因为讨好李世民,反而让他瞧不起自己,得不偿失。

    微微一笑道:“洛阳当然有洛阳的好,但长安地处关中,而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以此为根基……”

    李世民不等他说完,直接打断,道:

    “如今天下中心、国家中枢,皆在东都洛阳,只要拿下东都洛阳,则可号令天下,谁还敢不从?

    届时再西进关中,长安还不是手到擒来?”

    刘文静见二人针锋相对,捋须而笑,却一言不发,他有意要看看二人孰强孰弱。

    耳听得陈开道:“但洛阳城高池深,固若金汤,咱们如何拿下?”

    李世民昂首说道:

    “眼下李密李密军威甚盛,正自围攻洛阳,咱们待得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虽仍甚艰难,但未必没有胜算!”

    刘文静听李世民提起李密,微微摇头:

    李密未必能有什么大气候,若换作是我,决不会吃力不讨好的去攻打洛阳,哎,我那丫头只怕跟着他还会受苦

    又听李世民续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旦李密攻下洛阳,天下咸服,我李家可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今日我便会劝父亲早日起兵!”

    刘文静暗暗点头:虽然大方向错了,但这小子的有胆有识,颇有远见,确实不是泛泛之辈。

    陈开鉴貌辨色,看出刘文静对李世民颇为赞赏,好胜心起:此时此刻,我可不能让这二人小瞧了。

    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二公子所言不错!

    大业皇帝在洛阳经营多年,他眼下虽已前往江都,但洛阳富庶繁华,已成为天下豪雄必争之地。

    几乎每个人的目光都在盯着洛阳,意图染指,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将天下震动。

    二公子想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趁机坐收渔翁之利,想法是极好的,但抱有此想法的人又怎可能少了?

    李家倾太原之兵,即便侥幸占得洛阳,那时必也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届时他人兵临洛阳城下,又该如何抵挡?

    若换作我是李密,我根本不会傻乎乎的去打洛阳,而是乘虚入关,以此为根基,待得兵强马壮,再挥师东进。”

    刘文静听到此处,吃了一惊,目光灼灼的盯着陈开:

    看来还是此子稍胜一筹!

    李世民更是一时语塞,但仍旧不服气,高声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他兵威再盛,我李家又有何惧?

    只要拥有洛阳,便可号令百官,届时群相归附,平定天下便也不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嘴上虽如此说,但他心里其实已经动摇了。

    李世民又何尝不知争夺洛阳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身家性命便即不保,整个李家也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地,永世不得翻身。

    只是人生在世,倘若生活如湖面一般平滑,不起一丝涟漪,那活着还有什么意味?

    倒不如拼力一搏,掀起滔天巨浪,纵然身死,那也不枉此生了。

    但倘若两策都能伸展抱负、成就功业,我又何必甘冒大险、舍易求难、令李家置于危险之地?

    更何况洛阳乃天下群雄必争之地,易守难攻。而关中空虚,长安,为群雄所忽略,更易攻取。

    如此看来,长安,似乎是更佳的选择!

    但李世民究是少年心性,好胜心极强,不愿在同龄的陈开面前示弱,眼望刘文静,希望他能主持大局。

    即便最后刘文静的看法与陈开相同,那也是刘文静的平天下之策。

    我输是输了,却是输给了年长的刘文静,并非输给了年轻的陈开!

    刘文静眼见这场辩论胜负已定,微微一笑道:

    “昔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焚烧咸阳,离开关中,不出四年,便即灭亡。

    而汉高祖刘邦占据关中,约法三章,大获全胜,最终奠定了大汉八百年基业。

    关中之险要,长安之福泽,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眼望李世民,见他满脸通红,有意要给他个台阶下,接着道:

    “东都洛阳,地位特殊,若是能轻易拿下,自是于大业颇为有利。

    只是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此处,想要真正占有洛阳,谈何容易。

    倒不如趁着长安守备空虚,先取之,然后伺机再攻洛阳,此可立于不败之地。

    若想要平定天下、成就霸业,长安、洛阳,缺一不可,但当务之急,当是长安为先!”

    刘文静向来自视甚高,从不向权贵折腰,当初他敢拒见、讥讽唐公次子李世民便是明证。

    此番李世民明明辩论落败,刘文静却想法设法的为他找台阶、缓解尴尬,并非他的性子突然转变。

    而是他认可了李世民的能力,断定李世民并非是不学无术的纨绔,有意要与他一齐共创功业。

    而对于陈开,刘文静的心情却复杂的多。

    他见陈开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大有知己之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少年。

    但随即想到此子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再加历练,那还了得,以后岂不是要将自己的风头压过了?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刹那间傲气陡升,意气风发:

    我刘文静饱读书籍,满腹韬略,岂会怕一个小小少年?

    以后我和他一起辅佐李家,我便跟他公平的斗上一斗,看一看到底孰强孰弱!

    李世民岂能不知刘文静有意相助自己的意思,当即躬身说道:

    “先生一言,令李二茅塞顿开,李家有先生相助,定会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先生,请先受世民一拜!”

    说着便向刘文静行了个大礼。

    刘文静微微一笑,坦然相受,瞥见去瞧陈开,只见他满脸笑容,似乎一点也不生气。

    耳听得陈开说道:“昔年刘玄德屡战屡败,狼狈万状,听说卧龙乃天下奇才,便三顾茅庐,只求一见。

    诸葛武侯感念他至诚,在隆中为他出谋划策,最终才有了名闻天下的隆中对……”

    李世民抢着道:“古有隆中对,今有……今有狱中对,隆中、狱中争相辉映!

    先生便如武侯在世,能得先生相助,实为李家莫大荣幸!”

    刘文静心中大喜,满脸堆欢。

    陈开眉头微皱,心中冷笑:这李世民于拉拢人心之道,倒颇有心得,怪不得李建成斗不过他。

    想到此处,展颜道:“后来天下三分,诸葛武侯辅佐汉室,鞠躬尽瘁,倾尽全力,六出祁山,最终却无功而返,令人扼腕叹息。

    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人可敬可叹!

    但武侯固然可敬可佩,但依我之见,咱们虽自不量力,却决不做武侯第二。

    武侯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但天不怜见,最终功败垂成。而以公子及先生之睿智,小子不才,却愿倾力辅佐。

    如今李家得天时地利人和,大事必成!这番功业必将流芳千古、彪炳史册!”

    李世民、刘文静只听得热血如沸,心中均想:

    世人推崇诸葛武侯,无可厚非,但归根结底,他未能兴复汉室,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既是如此,举事在即,咱们既然决定要做,就必须拿出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否则便一败涂地,就算如武侯那般,落得一些身后名声,又于事何补?

    刘文静激动之下,伸手抓住李世民、陈开二人肩膀,二人依法施为,三人相视大笑,笑声久久不绝。

    待得笑声止歇,刘文静这才向二人引荐自己的两个儿子。

    长子刘树艺二十岁上下,浓眉大眼,肩宽膀阔,胆子似乎却很小,一直躲在父亲和弟弟后面,偶尔探头出来,满脸惊惶之色。

    次子刘树义约莫十四岁,面目清秀,一双眼睛灵动之极,胆子却是大的多

    待得与李世民、陈开混熟,不断向二人发问,不论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军事谋略等,只要不懂的便要一问究竟。

    陈开有超级大脑,勉强倒还能应付。

    李世民则被问的额头冷汗直冒,好在刘文静及时制止了次子刘树义,缓解了李世民的尴尬。

    别看刘树艺适才口若悬河,但刘文静一开口,他立时没了声音,显是极怕他的父亲

    这也是刚才三人谈论天下大势,他一言不发的原因。

    刘文静叹了口气,道:“哎,犬子幼时患了脑疾,虽然治愈,但没想到长大后却落了个……”

    陈开接口道:“刘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用为世间事烦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又何况小刘兄弟天资聪颖,前途不可限量,先生又何必叹气?”

    刘文静想想也是,渐渐将大儿子的悲惨身世抛到了脑后

    想到自己终于找到可辅佐的明主,精神为之一振,又开始与陈开、李世民二人交谈起来。

    陈开提出要尽快营救刘文静三父子出大牢。

    李世民却不敢私自做主,几次三番的言道,要先请示父亲李渊,再从长计议,让刘文静切莫着急。

    陈开心中直犯嘀咕:

    李渊小心谨慎惯了,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哪里会轻易出手,若是只凭李渊的自觉,恐怕太原起兵都不知要拖到何时。

    陈开倒是很想让刘文静父子早日出狱,但苦于自己在太原初来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文静似乎并不着急,听李世民如此说,倒也没有再强求。

    不久,李世民让人送了两壶酒、几碟小菜,三人把酒言欢,颇感惬意。

    酒过三巡,忽听得牢外脚步声急促,一个心腹道:“外面有大队人马朝大牢而来,似乎来者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