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7章 茂陵 上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7章 茂陵 上

    茂陵,这里是因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而设置的县。

    张猛等人此刻正站在茂陵城外远远地眺望着这个西汉极盛时期,修建了长达五十三年的武帝陵寝。

    对张猛而言,汉武帝这个名字显然比同行的其他人更具有“历史”意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时代的历史观。汉朝的士子对这位君王的态度多似司马迁一般,褒贬各半。而宋、明、清三朝的人议论这位帝王的时候,多如穷酸腐儒般抨击其与秦皇一样穷兵黩武、寻仙问道;又或如深闺怨妇般追思他与李夫人之间的儿女情长;却少有称赞其雄才伟略不下开国之君的

    不过此时正神游千年的张猛,脑子里所想的只有一点:立族之君,千古无二!

    回过神来的张猛,忍不住想吟诗一首,搜肠刮肚却也没想起一首咏汉武帝的诗词。于是只好借着两世的记忆即兴发挥一下:“

    西猎天马来,复登单于台。

    北疆二十郡,万里有雄塞。

    任贤不论卑,尽得天下才。

    愿随孝武志,壮我国容哉!”

    “好诗!”

    随行的苏则等人纷纷出言赞同,不过几人心中所想的却不尽相同。

    轻侠周旭是纯粹地感叹汉武雄风,向往着先辈们沙场建功的伟业。寒士谢敏对比着汉代流行的四言歌赋,点评了一下这首诗的体裁。

    “虽为五言之诗,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而苏则看了看这位神采奕奕的张猛,暗暗想到的是:此人有非常之志!

    汉宣帝时,曾迁豪族大富6万余户徙居茂陵,让这里成为了富家贵胄云集之地。茂陵自然地也就成了张猛一行第二个重要的目的地。

    迁居茂陵的众多权贵中,有的在两汉相交之际,受战乱冲击而家破人亡、子嗣断绝;有的是纨绔子弟,坐吃山空而泯然于众、碌碌无为;但也有逆水行舟、奋发图强,使家势更甚往昔的。

    其中传承到东汉之时,最为耀眼的有两家:耿氏和马氏。

    这两大家族已经不仅仅是郡国右姓可以形容的了,他们是东汉王朝最顶级的豪门冠族。

    耿氏自光武中兴以来,累计有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太守二千石上百人!而马氏除了伏波将军马援、经学大师马融和一众将军侯爵外,还有一位素有贤名,间接影响了明章之治的明德马皇后。

    在茂陵县,这两姓已经各自繁衍出了上千户的族人。他们不仅在茂陵城内各占了一条街的住宅,在城外的乡间,也有好几个里都是耿氏或者马氏举族聚居的地方。

    两大家族都是张猛将要拜访的对象,由于长嫂是马氏女,所以张猛优先选择了去马氏的地盘。

    要说张氏与马氏是联姻,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张猛的长嫂是马续的孙女,但马续这一支并不能代表整个马氏。就像现在接见张猛的是他长嫂的幼弟马方,而当张猛提出想多认识一下马氏族中青年俊杰之时,马方所邀请的也只是他个人交好的几位族人:马岚、马旭、马英。

    毫无疑问,这几人的名字,张猛一个也没听说过。难道这茂陵县偌大的一个马氏宗族,就没有几个特别出名的青年人物吗?

    确实如此。

    原因是多方面的。马氏虽然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宗族,但是汉代人们的宗族观念并不是特别的强,没有出现族规大于国法的情形,甚至没有族长这个角色。即使有,也只在个别的家族,而且往往也只是这些家族处在特殊时期的时候才存在。

    这与家族整体的经学化进程有关,经学化越高的家族越重视宗族内部的礼法关系。

    扶风马氏的祖先是赵国名将赵奢,由于赵奢那个“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害死了一部分家族成员,再加上长平之战后不久赵国就亡国了,所以赵奢的一部分族人后裔就用了他“马服君”的封号以马为姓。

    迁徙到茂陵以后,马家的经学化是从王莽时期才开始的。而这当中又出了一位非儒士身份的伏波将军马援。按理来说马援这个时候在宗族中的话语权最高,他是有机会整合宗族力量的。

    偏偏马援的最后一战,南征五溪打得虎头蛇尾,连他本人也病逝疆场,又遭到了对手的弹劾,所以马援死后也没能位列云台。

    马家再次翻身是马援的女儿当上皇后的时候。凭此马家成功跻身外戚行列,一时风光无二。这个时候的马皇后如果愿意调整家族关系,将宗族资源向少数人倾斜,确定主支和旁支的地位区别,那么马氏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核心的宗族势力。

    可偏偏马皇后是个特别谦逊明礼的皇后,她不仅拒绝了明、章两帝对自己几位亲哥哥的封侯,还严令马氏族人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再加上后汉初的时候,马皇后的两位堂兄,也就是马援兄长马余的两个儿子,马严和马敦都是素有德行的儒士,号称“钜下二卿”,所以这一时期的马氏各小户族人得到的经济、教育和政治资源是相对均衡的。

    马皇后去世之后,马氏失势,马援的儿孙又有很多被政敌攻击而倒台,马援这一支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对的,马严的儿子马融渐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儒,直到这个时候,马氏才勉强算是成为了一个经学世家。

    但马融成名之时,马氏已经是一个庞大又分散的家族了,他自己就有七个兄弟,其中包括同样有名的马续,再加上他的伯父马敦的后人,马援三个儿子的后人,以及马援另外两位兄长的后人,马氏诞生出的人才数不胜数。

    如果从马融的曾祖父,也就是马援的父亲马余数下来,刨去妾生庶子,跟马融一辈的,再加上马融下一辈的,五服之内的马氏核心族人就有近百人!醉心学术的马融压根不想管这么一大摊子的人和事。

    如果马融愿意挑几个亲近后辈来捧一下,每当有世家子弟、清流名士前来拜访时,都让他们出面露个脸的话,未必不能像荀氏八龙一样捧出个马氏八龙。可正因为这个家族太大了,马融又做不到厚此薄彼,所以干脆一个也不捧。

    最后的结果就像张猛询问的一样,马氏并没有最出色的青年俊杰这一说法。

    同样的道理,这个庞大家族所能联姻的对象也太多了。如马融的女儿嫁给了汝南袁氏的袁隗,他还有个侄女嫁给了京兆长陵的赵岐,张猛的长嫂还有一位姑姑,嫁给了皇甫氏的皇甫规。这个几乎触及了各地望族的联姻网,也使得马氏在东汉世家中的地位,已经不再需要捧几个代表人物出来立牌坊了。

    当然,这不是说马氏在汉末就完全没有名人了,马融的族孙马日磾,几年后也将登上三公之位。只不过这人张猛没什么印象罢了。

    张猛有印象的人叫马腾,以及他的儿子马超。

    “猛年少之时,曾听家父旧部提到一人,名曰马腾,自称其出自扶风马氏。延熹十年,家父受命征讨东羌,平定三辅一带的叛乱。彼时此人虽然年少,却英勇无比,多有斩获,不知诸位兄长可曾认识?”

    张猛编了段看似合理的瞎话,旁敲侧击的询问道。

    马方等人相视一眼,多是缓缓摇头。唯有马旭想了想说道:

    “你所说的这位马腾,或许不在我茂陵县内。我认识的族人中确实有叫马腾的,但要么年龄不符,要么都没有从军参战。不过我马氏有一支流落到陇西,其后人中据闻也有名叫马腾,或许与你所说之人相符。”

    “诸兄当知,我与合乡侯一脉的马季颇为交好。他曾向我提及,许侯马光及其子马康虽受窦宪一事牵连,蒙冤而死,但马康有子避居陇西而幸免于难。先邓太后为吾族平反之后,马康一脉并未迁回茂陵,而是自此扎根陇西,不过他们与我茂陵马氏往来稀少,大家都少有耳闻。我也只是听马季提起过,陇西马氏中有位马腾身长八尺有余,面鼻雄异,故而有些印象。”

    原来如此,张猛心中暗暗想到,怪不得这马腾起家的时候只是一个中层军官,而且还加入到了韩遂的叛军阵营中。说到底,他的身份已经得不到茂陵马氏的认可和支持。

    以人为镜,张猛虽然有世家子的身份,但将来若真要举事的话,恐怕也很难得到马氏的助力。所以马方等人也并不值得花太大力气交好,保持世家之间的礼仪风度即可。

    可惜了,茂陵马氏本是一等一的将门世家,马援之后也出了不少将校,甚至马续都担任过护羌校尉、度辽将军这样的武职。但整个家族经学化之后,这股浴血沙场的狠劲却渐渐消失了。再看看眼前这几人,已是多了几分文士的含蓄,少了几分武人的刚猛。而且现在的马氏又缺少一匹领头马,新一轮的乱世,注定不是他们的舞台。

    想到这里,再加上这几人对张猛而言毕竟是“无名氏”,接下来的谈话也就变得索然无味。相互客套吹捧一阵后,张猛便带着苏则等人告辞离去了。

    “诸君以为,今日所见的马氏子弟如何?”回道客栈后,张猛看似不经意的问道。

    “不愧为名门士子,举止有度,颇有风范。”谢敏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脸羡慕的表情。

    苏则和周旭倒是没有急着给出自己的评价,周旭是觉得自己不太好随意评论世家子。而苏则想了想后,却是说道:

    “固有风度,然不复伏波将军马革裹尸之志。”

    随后反问了一句:

    “叔威以为这几人如何?”

    “诚如文师所言,诸马皆知书达礼之辈,却少了几分进取功名的壮志。”

    听到苏则和张猛的点评,周旭在一旁也微微点了点头,倒是让另一边的谢敏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知书达礼还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