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天欲明 » 一百七十九:出阁礼

一百七十九:出阁礼

    大年初十这日,是钦天监专为赵琢出阁读书挑的日子,少不得的,又得是满朝大臣齐聚一堂的盛大局面。

    同朝为官,胡铨碰到了史浩,少不得就要和他说一下这安西都护府的事情。

    胡铨是经历了一番风雨的,现在说话自然没有之前那样耿直,不过委婉地说了说,荀懿好歹是安西都护府的执政,在谢衡弱冠执政之前,只怕不会让她轻易出嫁

    史浩为人远比胡铨传统得多,他挑了个背人的地方,与胡铨议论道:“昔年寇莱公以澶渊之盟为大功名列宰相,世人都道他年少,不过因功论不言而已。安西都护年少些,我觉得许是因为是少年将军的缘故,这执政的长史也如此年少,还是个女子……若不以任何东西牵制他们,只怕之后事情的走向会到你我所预料不到的境地。”

    “荀君上执掌安西都护府近十年,安西都护府风调雨顺,家业和睦,安西子民无不敬仰,何曾因其年少而欺之?”胡铨道,“再说,把一个女执政放在普安殿下身边,你就不担心她会成为下一个武则天么?”

    史浩目光忽而犀利起来:“你是说,普安殿下会成为李治那样的君主?”

    胡铨知道,出于皇家对待子嗣,尤其这还不是个亲儿子的一贯属性,赵构在赵瑗的生命中扮演的是模糊的“君”的角色,而能被真正称为赵瑗的父亲的,反而是眼前的这位讲习官史浩。

    他叹了口气:“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史大人总要知道,很多事情是不可能被复制的。更何况,史大人,你和我也好,荀家兄妹也罢,我们都会犯错的。”

    要胡铨来说,史浩已经把赵瑗教成了一个儒家君子,这个温润的年轻人,既有着修齐治平的修养,又有着种种美好的品德,他的才学,也是寻常人不能比的。

    可问题就在于,现在国家需要的赵瑗不应该是一个“万世师表”的圣人模样,而是一个有魄力,有决断的君主!

    而史浩或许曾经想过把赵瑗教导成君主,这使得赵瑗最为理想的人格是太宗李世民。

    史浩作为“父亲”对这门婚事大力支持,甚至愿意打破自己对于女子的的原因就是,他在荀氏兄妹身上看到了昔年的长孙氏兄妹的影子,可这世间哪里有那样好的运气,在相隔近三百年的历史之后复刻一段历史上的传奇?

    他认为有如长孙之贤德的荀懿,实际上是个野心堪比武后,甚至都不愿意屈就大宋的法则,以皇后身份去统治天下的女人。

    至于荀墨,那更是有些荒谬了。海外州府的统治者和少年将军的双重身份,已经注定了哪怕是在当前大宋重文轻武的规则下,他都不愿意向赵瑗低头。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赵瑗自身。他崇拜着李世民,可实际上是,让这位普安郡王去做房玄龄都未必够格,更何况李世民呢?

    可他却面临着与李世民相似,甚至比李世民还要复杂的乱世局势。

    首先,赵瑗这位不通军事,甚至对于军事就不怎么在意的君主,就不可能复刻李世民从十八岁晋阳起兵到二十八岁登基为帝的人生。

    就算他平定了乱世的局势,摆在他面前的是靖康之耻的血海深仇,是否能让他拥有“旧时皆贵华夏而轻蛮夷,朕独爱如一。”的胸怀?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胡铨的嘴边徘徊着,他自多年前被贬官,见多了世人疾苦之后,更加知道何为凡事不易,众生皆苦。

    他那一支笔,虽然刺破青天锷未残,但是到底在快意之后,还要留点什么给他人的。

    他这么痛快地数落自己未来的君主一番,自然是开心的。

    可实际上,他对于这一点毫无任何应对措施。

    史浩塑造赵瑗这个人格的时候缺少了关于征服、军事的那一环,并非他的过错,而是他所接受的教育之中从未存在过这样的情况,史浩是作为一个标准的文人被培养的。

    而另外一方面,他遗留给赵瑗更多的是优柔寡断一类的不好情绪,这不是那种“深谋远虑与优柔寡断本无区别,只看如何说法”的情绪,而是使得赵瑗无法正常地做出帝王应有的判断。

    当然了,这种说法对赵瑗和史浩都有所苛责,首先,史浩是个文人,他接触的不过书本,他所受的教育也是要培养一个文人,哪怕是一位宰相,这身份本质与君王不同。

    其次,赵瑗这么个年轻人,又能负什么责任?做什么事情?赵构这一形象的缺席,也使得他毫无对朝政的理解。

    当然了,“三易黄河”的大宋,“联金扛辽”的大宋,根本在战略这一点上毫无建树。他们根本没有脸面说别的……

    这根本不是他们俩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宋朝堂上上下下所共有的大问题。

    胡铨一直深佩服荀懿和荀墨对于事情发展的预料和判断。但这种能力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经过锻炼的天赋。

    学不会的,也教不了。

    他们俩正说着,旁边一个人过来拍了拍胡铨的衣服,胡铨被吓得一惊,定睛一看,却正是折知琅:“折小将军,你不在那里守护官家,跑到角落里来做什么?”

    折知琅笑了一下,露出满口大白牙来:“胡御史,史讲习,官家送赏的圣旨快到了,恩平郡王让我来寻您二位。”

    赵构因为身体原因没有亲自到场。好吧,其实是因为赵瑗的出阁读书仪式他不曾到场,所以不好厚此薄彼而已。

    这些日日见到赵构的大臣都没有什么话,只不过低头称是。

    赏赐的都是些极好的笔墨纸砚,这礼物自然也是有寓意的,要这些位皇子好好学习,尽早地为国家尽忠。

    可等到赵琢向老师行拜师礼的时间,一切都不对起来,他的老师并非胡铨这类中间派,也不是洪浩那样的主战派。而是秦桧的人,这是秦桧党羽之中的一位著名的打手和口舌,汤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