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化茧成蝶 » 第170章 对质

第170章 对质

    时间已过去了五年了,但人们依旧记得当年鹿鹿小筑的爆炸之事,电视台旧话重提,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

    当桑小雨经过精心打扮,穿着笔挺的职业装出现在电视上的时候,说真的,她后来看的时候觉得都太不像自己了。

    一本正经得有点过头了。

    拍的时候桑小雨就觉得要多别扭有多别扭,紧张到连话都说不出口。

    想起当年李俊浩背稿子一样背采访词的时候,桑小雨当时还笑话了他,如今,轮到自己了,也一样的强装镇定。

    电视一共分上、中、下三集。

    上集集中事故出现后桑小雨遭遇事业、家庭还有经济危机等种种事故后的落魄心态,深挖桑小雨那个时候失魂落魄甚至想轻生的一段难熬的艰难岁月。

    尤其是用一个演员代替她走在铁轨上的时候,很多人都流下了心酸的泪水,那是当时桑小雨最真实的写照。

    观众反响热烈。

    中集写了她的欠债。

    主要以借钱和还钱两部分。

    借钱的时候有多难,还钱的时候就有多不容易。

    桑小雨卖过血,遭人袭击过,甚至在市场让人打得头破血流……

    下集就是描写现在的生活了,色调一下就变得明亮起来,可人们还是津津乐道她的苦难。

    让桑小雨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几个当时欠债的人找到了她,大多是安慰她并想和她交朋友这一类,但也有两个人太奇葩了。

    他们竟然找到桑小雨说当年的事故中她还的钱有出入,想让她再掏些钱弥补。

    这人就是当年供应海鲜的想勾引桑小雨的一个小老板,他威胁桑小雨,说如果不再加给他三万,他就天天来骚扰她,还要向电视报料,让她不得安宁。

    桑小雨觉得这就是天大的笑话,说如果他再敢登门一次,就把他在电视上曝光,要不是赶上李俊浩碰上他一次,这家伙说不定还真的会天天来。

    记者还了解到桑小雨的转机因为一个人,这人就是江春晖。

    桑小雨极力阻止让他上镜,毕竟这是个有家的男人,用同学关系怎么也说不过去。

    桑小雨阻止不了记者的巧舌如簧,就让他们自己去找江春晖,她说如果他愿意自己也顺其自然。

    当记者找到江春晖的时候,这个满不在乎的男人,一下就火了。

    他大骂记者无良,没有职业道德,说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并没有他们想的那样龌龊,还说如果记者敢暴一个字,他就告他们侵权。

    江春晖在市里也是个响当当的商界人物,电视台最终把江春晖这一段完全抹杀了。

    桑小雨对这个事虽是一笑了之,但心里还是不舒服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江春晖一点也不含糊。

    电视台至少重播了三次,引起的效果相当不错。

    很多观众打电话写信关心当时的女主人现在怎么样了,电视台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把桑小雨的苦难深挖一百层。又加上了很多神秘而又神奇的色彩。

    报道写了桑小雨是如何从一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女强人,从一个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小鸟依人,变成可以护佑一方的参天大树。

    桑小雨是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形象的,连她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报道说她由最初的男强女弱变成旗鼓相当,接着又独当一面。

    这样励志又惊爆的主题,很是受人们的追捧,这归属于女性励志的典范,她由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家碧玉,在灾难来临之时先是惊慌失措,又因没有经验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穿越迷茫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她不仅将濒临倒闭的调料厂变得起死回生蒸蒸日上而且是菩萨心肠加雷霆手段,在暴风雨般的整治下,让调料厂风调雨顺,一举变成梅澜江炙手可热的利税大户……

    桑小雨看得直冒汗,觉得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

    记者们最喜欢的就是别人的苦难,但桑小雨可不想把自己的伤口再撕裂一次,那种痛说家史的桥段,她说什么也没答应。

    跟在一旁的人有些不理解,说如果这样播的话,会让你们的销售更上一层楼。

    桑小雨觉得汗颜,说这就够夸张的了,给我留点脸面吧。

    有时桑小雨都有点恍惚,自己的调料厂到底是拍在画面上的“科研单位”还是眼前的破破烂烂?

    镜头下的调料厂,在配料车间里是窗明几净,配料人员穿着严密的白色工作服,头上戴着透明的帽子,全身都封闭着,连脚上都套着鞋套……

    几天的连续报道下来,调料厂又迎来新的一波销售红火。

    宣传片是在一部特别火的武侠剧的后面,这部剧虽说不上万人空巷,却也热度不低,人们在播剧的空当里看到了这一报道,竟收到了很好的收视率。

    很多人慕名而来,他们实地考察了调料厂,与电视上说的高大上相比,他们大失所望。

    一排平淡无奇的平房,一种浓重又说不出来的调料味,还有不到二十人的小工厂……

    虽觉得有些简陋,红火却是有目共睹。

    生产车间机器轰隆隆不停地运转,拉货的车辆不停地来回出货进货,前来观看要订货的人也络绎不绝。

    这里面有魏姐为了配合宣传而雇的“托”。

    一切都为了着眼于销售。

    来的顾客当中很多人是组团来的,大妈居多。

    他们详细询问了某些细节,还特别想见桑小雨,说那次事件他们至今记忆犹新,甚至还询问了其他人。

    桑小雨开始还见了几波人,但问的问题无外乎是她当时是怎么度过的,人们对别人的灾难有着一种说不出口的好奇。

    桑小雨觉得这就是在人的伤口上撒盐,于是后期一律回绝了。

    现在工厂里的工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桑小雨的过去,他们对这些问题表现得莫名其妙。

    有人拿着用手机拍下的电视画面,说真假两重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万人大厂呢……

    桑小雨羞得无脸见人,说这是自己一百年后的厂子。

    销售却出现火爆现象,人们相信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励志故事。

    记者真的是无孔不入神通广大,他们连包子铺的人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