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自愿与志愿 » 第四章 同学

第四章 同学

    送别了妈妈和大舅,陈为平回到了宿舍已经天黑了,推门进去,六个人的宿舍已经来了五个了,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叶县同学,真是格外的惊喜。大家自我介绍:

    叶县同学叫李毅鹏,带着半框的眼镜,一米八多的大个,脸色有点黑,上午体检时候和陈为平匆匆一见,说话语气平和,一听就是老实人。高考分数比陈为平还高了十多分,报志愿说是家里人让报师范的,图个当老师工作稳定,还有寒暑假。但他自己不想当老师,不想一辈子待在学校,从小到大没出过叶县,就想多走走,四处看看。但爸妈说家里还有个妹妹,希望他早点参加工作挣钱,家里经济就不那么紧张了。

    还有一个来自广西北海的,叫王世海,从大西南到大东北,让人瞠目结舌。哥几个问他咋跑这么远?答:被调剂的,自己都不知道北方师范大学在哪。接到通知书去买火车票,售票员问去哪?他爸说是吉林,售票员就打出到JL市的联程通票。幸好他自己多看了两眼通知书上的地址,不然,还真就奔着JL市去了。王世海典型的南方人,个子不高,瘦瘦的,显得眼睛很大,有点高颧骨,张口是标准的南方普通话,按照现在的话讲,有点像电信诈骗的口音。

    还有的两个都是东北人了。一个就来自JL市,叫彭长江,爹妈都是来自南方的知青,支援东北工业建设,落户在了JL市,给孩子起名就叫长江,有点怀念南方的意思。一个叫刘白冰,长春本地人,说是祖辈也是闯关东到的东北,倒不是山东的,是来自山西的,到今天他家里还是吃醋不断,无醋不欢。

    两个东北人说起话来,真像赵本山的口音,“哪嘎达,干哈啊,整啥呀”,说话声大干脆带劲。可就是两个人个头都不高,有点辱没了东北大汉的名声,甚至比广西的王世海还低,这就让人搞不懂了。他俩的解释一个是“有志不在个高”,一个是“浓缩的才是精华”,总之,有理。

    陈为平听了这几个地名,都是以前在地理课本和地图上才看得到的,如今几个来自这些地方的大活人就在眼前,觉得大学真的挺大,天南海北的人都能聚到一起,有点梁山聚会的意思。不过有一点他自己糊涂了,彭长江刘白冰说河南人是南方人,看着清秀;王世海说河南人是北方人,典型的吃面发胖……两个河南人,两个东北人,一个广西人,辩论不休,直至深夜熄灯。

    陈为平所在的专业是经济学专业,当初报这个专业也只是因为他觉得懂经济不用费眼睛,能思考想明白就行。而事实上,开学一看课表就傻眼,居然有计算机课程,连看书都要趴近了才能看清楚的陈为平,不敢想象如何看清那小屏幕上的更小字母。

    上帝关上一扇门,也会渐渐关上一扇窗,而就在上帝在依次关门窗的时间差上,四个新哥们成了陈为平的帮手,重新破墙新塑了一扇通向外界的新视窗。

    王世海不愧是真南方人,眼明手快,从小学就打小霸王游戏机,对键盘那叫一个溜。期末考试,计算机上机编程测试,让陈为平紧挨着他的机位。彭长江和刘白冰坐另一列,先刘白冰举手假装提问,引开监考老师。这时王世海和陈为平迅速换座位,由王世海搞定编程作业。然后,彭长江如法炮制,再次引开。俩人再换座位回来。最后老师当面验收作业,陈为平比王世海还高五分。

    李毅鹏实诚,“作弊”的事从不参与,但每次室外劳动,清洁校园,除冰扫雪,都让陈为平和自己一组,过程中基本上不用陈为平动手,说是怕他扫不干净。每次打开水都带上陈为平的暖水瓶,说是怕他眼神不好,水壶对不准热水龙头,永远接不满。甚至有一次陈为平买东西被人找了假钱,李毅鹏知道了,拿着假钱,找到那个商店,往柜台一甩,怒目圆睁,质问老板咋回事?老板一看一米八的大个来找事,心里有鬼,马上给换了张新的,还一个劲的递烟。

    都说陈有福有福,这陈为平子承父业,更是因病得福,交了这么四个好哥们。

    新学期新课程新老师新同学,给了陈为平太多的新奇和喜悦。然而,陈为平心里一直盘算着另一件事:钱。邮政存折上有2700元,加上饭卡中已经充值的100元,兜里还有老妈留的100元零花钱,这2900元如何开销,成为盘旋在陈为平脑中的不解难题。正常吃饭,一个月200块,足够,一个学期1000元顶天了。可,自己真能不计算着就花钱么?直到有一天,他觉醒了。

    十月,天转冷。彭长江提前给陈为平说,东北冬天冷,需要提前买“军勾皮鞋”才能过冬,不然冻脚。陈为平和李毅鹏俩人按照刘白冰的路引跑到当地最大的鞋城,一同买了双还算说的过去的军勾皮鞋,一双200元。抱着鞋盒子回学校的路上,陈为平还念叨着,这一只脚就穿了半个月的伙食费,太奢侈了。李毅鹏就惊讶的看着他,问:“你一个月能吃200?你也忒能吃了吧?”

    这是第一次陈为平感觉到自己一个月200的伙食费是不对的。他也才回想起来,李毅鹏很少和他一起去食堂。就是遇到了,李毅鹏要么是买几个包子,要么就是买半份菜六两米饭,伴着吃,不认真看不知道他只打了半份菜。仔细算起来,一顿饭从来不超过两元,一天不超过5块钱。一个人高马大的人比自己吃的还省,这不是李毅鹏会过日子,而是自己太唐突了。

    陈为平回想既往:听到爸妈讲过厂里下岗降工资的事情;通知书下来后老爸立刻就带自己去平顶山看姑妈;火车上老妈20元买了两桶热面却没给自己买;后来听说了,学生会给不少家长代买的是卧铺,而老妈走时是硬座;为了省一天的住旅社的钱,当天晚上就回了……家里有外债没有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钱一定不宽裕了。

    在10月20日长春正式供暖前,陈为平想明白了,自己开学时的2900应该是家里所有的积蓄了。自己不能再像在家时那样,每天早上吃两个荷包蛋而不从不过问鸡蛋价格了。陈为平开始了每天记账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每日的开销控制在5元以内,李毅鹏能吃饱,自己就能吃饱,甚至可以更少。

    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50后留给70后的宝贵财富。因为50后的省,才有了70后的成长。都说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可对于大多都没上过初中的50后,多挣是不现实的,省就成了唯一的办法。70后的陈为平是上了大学的,省不是唯一办法,他想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