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脑战 » 第十五章 广播风暴

第十五章 广播风暴

    灰蓝色的地表被投下一片巨大的黑色阴影,那是起伏的山谷在极夜期间为这片大陆带来的唯一色彩。而随着画面的继续放大,山谷的阴影中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杂乱无章的几何图形。渐渐地,几何图形变成了清晰可辨的场景:

    巨型挖掘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将混合着碎冰和冻土的废料倒在渣土车上,这些单车运载力超千吨的钢铁巨兽随后会在冰原上蜿蜒跋涉上百公里,将渣土倾泻到一处近海峡谷当中。在已经夯平的山谷另一端,十几个上百米直径的半球形金属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周围还分布着不少配套建筑的施工痕迹。由于全部是自动化作业,照明设备在这里甚至不是必须的。这也导致在施工初期,依赖光学设备的“警卫级”普通卫星甚至没有发现它们。然而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改变也在不久后被飞经南极上空的科研卫星偶然捕获。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来自总参、航工大、军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都在。十几个人将小会议室塞得满满登登,但屋子里却安静得近乎压抑。赵志奇将全息投影定格在半球形建筑上放大:“各位首长,同志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建筑,就是先驱新建的机房。如大家所知,全是未经批准、擅自动工的违建。”

    “情报是什么时候的?”一名少将问。

    “昨天上午发现的——这是一个小时前,我们咨询了相关专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工程至少已经秘密开工七八个月了,也可能更久。还有件事,”赵志奇切换了一张新投影,“工程的选址,是几年前昆仑站冰盖坍塌事故的事发地。”

    “看来当时昆仑站出事并非是简单的生产事故。”一个与会者说。

    “也就是说这事儿蓄谋已久了……他们工程正是开工也至少在上次极夜时就已经着手,这中间隔了半年的极昼,我们都没发现?”另一个人说。

    “南极上空专门从事地表监控的卫星很少,他们选的这个位置显然是经过计算,避开了现有在轨卫星的运行轨道。我们还是太天真了,以为不会有谁敢擅自违反南极条约。所以……各位首长,我们先前的计划看来要往前动一动了。”

    “现在有向先驱提出正式的书面抗议吗?”会议室内,来自总参的乔崇文问道。

    “还没有。因为可能涉及到后面的行动,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们也没有在这里部署新的侦察卫星。所有情报都是路过的科研卫星顺手牵出来的,先驱应该毫不知情。”

    “他们这一招很贼啊……”乔崇文说,“同志们,这是个非常棘手的情况。他们搞的这些设施全部都是非军事用途,如果采取武力手段,被舆论架在火上烤的反而是我们。到时候先驱会说,南极大陆上第一枪是我们打的;但如果我们不动手,一旦这些设施投入使用……”

    赵志奇补充道:“大家前面看到的这些半球形机房,根据我们的测算,每个机房可供六十万到一百万人使用。已经建成的这些差不多够一千万人使用,后续要建多少还不知道。这么多的数字移民一旦被安置在南极大陆,那任何条约或法律都在事实上无法限制对南极的全面开发了。”

    “各位怎么看?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乔崇文环顾四周,“耀钦同志,你先谈一谈。”

    “首长,我觉得还是要打。”海军中校陈耀钦站起身来,“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想在谈判桌上找和平已经不可能了。只有早打、快打,一次性把敌人打疼,才能确保打完了有机会回到谈判桌上。”

    “我同意耀钦的意见。”作战部部长葛红旗点头,“但你想怎么个打法?”

    “既然这个工地是全自动化的,我们就不需要考虑人员伤害问题。派驱逐舰过去,两发导弹就全解决了。我知道各位首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在姿态上过于强硬,但既然我们已经决定打第一枪,那最好能确保这也是最后一枪。”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开始出现小声讨论的声音。乔崇文用手指点了点桌子:“同志们,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公开来讲,不要在下面开小会。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不了解耀钦同志,觉得他只是常年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明星学者型军官,实际上,耀钦同志的履历和水平可不比在座任何一位要差。”

    “乔处长,我觉得在方式方法上是不是应该再讨论一下。驱逐舰到南极不是小事,要不要跟其他几个常务提前知会?”一名负责国际事务的官员说,“各位可能不太关注大洋彼岸的动向。今年是大选年,现在除了华盛顿和夏威夷,美国几乎所有蓝州州长及州议会都迁移到了数字世界。不久前华尔街甚至预测,如果蓝营继续保持现在的支持率,那么下届美国政府很可能从数字世界产生。我们到时候要面对的可不仅是一个先驱科技。”

    陈耀钦问:“那从我们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华盛顿的决策层在现实世界对我们更有利,还是在数字世界对我们更有利?”

    国际事务官员想了一下:“肯定还是在现实世界。现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界有个普遍共识,只要大家还在同一个世界里,共同利益就可以把我们绑定在一起。”

    “这样看来更是非打不可了。”陈耀钦说,“武力介入南极事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敲打那些摇摆州的选民,让他们知道有一个旗鼓相当的盟友。如果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影响力被边缘化,就只能与我们站在一起。所以摇摆州要么向更为保守的共和党倾斜,要么迫使蓝营推出愿意留在现实世界的候选人。”

    一番分析下来,在场的人开始惊讶陈耀钦的洞察力,原来他的视野并没有只局限在军事领域。

    “当然,作为负责任的合作伙伴,我们还是有必要知会各方的。但我建议这个窗口时间要尽量小,既要让各方清楚我们的真实意图,又要确保各方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干扰我们。”陈耀钦最后补充道,“我说完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浅见,不管上头做什么决定我都坚决服从。”

    乔崇文点了点头:“耀钦这个分析很有分量,但这确实不是小事,还要再认真研究。志奇,你们航工大这边有什么看法没?”

    “报告首长,有!”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从角落里传出来,乔崇文循声望去,是个年纪在三十岁上下的女同志。

    赵志奇赶忙打圆场:“乔处长,这是我们情报科的俞晴,她之前提供的情报给作战部帮了不少忙,所以这次闭门会议也让她参加。但她没有资格在今天这个场合发言,年轻人有些鲁莽,您别介意。”

    “没事,有资格参会就有资格发言。我们既然要集思广益,就要多听年轻人的意见。小俞,你说吧。”

    “陈舰长刚才说,第一枪最好就是最后一枪,我特别认同。但热战风险还是太大。如果这一枪没把对手打服呢?这场冲突是非对称性的,我们的武力优势是建立在传统战争框架内,真刀真枪地对着干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现在敌人变了,它不再是实体的国家或武装力量,如果说以前的‘大炮打蚊子’最多算武力浪费,那现在我们是在拿大炮打空气。

    “更被动的是,先驱也不是蚊子,他们是与我们势均力敌的对手,只不过他们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信息化领域。如果导弹真打出去了,也许我们在南极战场会赢,但负责善后的外事部门同志肯定会面对巨大无比的烂摊子。”

    俞晴的话显然说到了先前那个国际事务官员的心坎里,也不管与会其他人是什么想法,立即表态支持。

    “所以这一仗本质上打的还是民心。如果我们能够突破先驱的技术封锁,直接向数字世界中的居民发布我们的调查报告,那这一枪才算打在了心脏上。”俞晴边说着,将提前打印出的纸质报告挨个分发给房间里的每个人。

    房间里一时间充满翻阅文件的沙沙声,谁都没说话。乔崇文看着报告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算力极限?你们能确定吗?”

    “基本可以确定。虽然这个极限究竟在哪里我们还不清楚,但这个趋势是非常清晰的。”赵志奇说。

    “这不合逻辑。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如果你的房间已经堆满了东西,你不可能再继续塞家具了对吧?”陈耀钦问,“既然先驱快要抵达算力极限了,为什么吸纳数字移民的工作一直没停过?”

    “这也正是我们正在调查的。凡事总有一个合理解释,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找到这个答案。”

    “如果这个结论是准确的,那么局势对我们来说就更有利了。”乔崇文站起身在房间内来回踱着步,“同志们,和历史上任何冲突的本质都类似,我们最终要争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民心向背。小俞,说说你的建议吧,如果不给他们送东风,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打?”

    俞晴看向赵志奇,在获得他的点头默许后,她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们进行过许多次模拟,先驱的系统是不可能被突破的。各位首长可能听说过,越复杂的网络存在漏洞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在过去传统计算机网络环境里是成立的,但现在先驱的系统是动态算法、人工智能以及人的三方结合,人的弱点有计算机补齐,计算机的短板有人来把控,再加上人工智能,三重保险下非要找漏洞,可能也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所以我们想制造一次广播风暴。”

    “广播风暴是什么?”有人问。

    “这是非常古老的一个网络概念,如今早就已经绝迹了。我们坐在这间屋子里的所有人应该都没有经历过。简单来说它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网络环境中人为制造数据的自循环通路,让系统资源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无用数据占满而崩溃。举个也许不太恰当、但是很好理解的例子,就像是……”俞晴从桌子上的烟灰缸中捡起一截烟头,“各位首长之所以能在这个狭小的会议室里吞云吐雾,是因为我们有新风系统。但假如这是个绝对密封的空间,而我手上这个烟头可以以上万倍于正常燃烧的速度永无止境地烧下去,各位觉得这个房间最后会怎么样?”

    “我们可能都会变成熏肉。”有人答道。

    “是的。只不过先驱这间房间的体积实在太大,所以我们需要的烟头数量也是个天文数字。但广播风暴的环路一旦形成,它对信道的占用是指数级增加的,所以带给我们的额外好处就是可以推算出他们的算力极限在哪里。”

    “确实很好理解了。但是小俞,我还有两个问题不明白。”乔崇文说,“既然这个广播风暴带来的后果这么严重,先驱怎么可能没有防备?还有,就算你成功了,是不是也意味着生活在数字世界的居民也会成为这个‘熏肉’?”

    “正常情况下当然不可能成功。不要说先驱,就是我们随便一台电子设备都可以识别这种远程攻击。但有一种方式是防不住的:物理造环。先驱连接全球的根服务器有几条主干道,其中一条架设在塔斯曼海域的海底,也是防御最薄弱的。我们可以带一支小队乘潜艇抵达他们的海底中继站,截断光缆的正常传输,人为制造一个物理环路。

    “至于您第二个问题也不用担心。我们掌握的情报显示,数字世界中,外部场景与人类意识是两套不同的主机系统。如果我们只针对场景系统进行攻击,那么居民最终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广播风暴启动的瞬间,数字居民周围的场景全部崩溃,而居民则在系统默认设定下回到一片纯白色的空间当中——这是人的意识刚进入数字世界时所处的初始时空。在这里,我们通过数字移民局的终端可以将信息以全域广播的形式发布给人们,从而打出‘致命一枪’。至于这个状态能持续多久就得看先驱的反应速度了,我觉得我们只要能撑五分钟都够了。”

    “如果按照你这个方案,南极我们暂时可以不用动了。”

    “动还是要动,但也不需要炸掉。我们得派一组人秘密潜入。现在我们能百分之百确认的是南极这个新建基地会用于部署超大规模量子服务器,这是用来存放人类意识的。所以这组人的主要任务是把已经他们部署好的机房结构记录下来并发送给在海底执行造环任务的人。这个事要出其不意,因此两组人必须是同时行动。

    “因此总结下来,我的计划分成三个部分:作战部派A组小队去南极,并将侦查到的信息发给我;我带B组小队去先驱的海底中继站等A组的情报,收到后开始发动广播风暴;C组则攻占位于新加坡的数字移民局亚洲总部,攻击发起后向数字世界的民众发布全域广播。”

    “耀钦同志,我欣赏你的观点和对时局的敏锐。但如果要对方案投票的话,我可能会投这个小同志一票。”在听完俞晴的讲述后,最开始说话的少将也表了态,“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们有其他更好的手段,不一定要动驱逐舰。”

    “如果我们采用小俞同志的方案,A组用作战部的人不合适。”乔崇文又翻了一遍手头的报告,“不是我不信任航工大,但你们的人在特种作战方面经验不够。更何况,你们跟先驱的冲突也是针尖对麦芒,容易留下把柄。我看还是从海军这边出人吧。耀钦,我记得你手下可是有一支奇兵。”

    “什么奇兵?”赵志奇问。如果是跨部门的联合行动,他需要知道更多信息。

    陈耀钦犹豫了一下,只得简单回答:“一支独立的特战小队。出于保密原因,我不能透露太多,抱歉。”

    “耀钦这支队伍的确是精锐中的精锐,”乔崇文紧接着看向陈耀钦,“养兵千日,可别舍不得啊?”

    “兵是国家的,我坚决服从命令。”陈耀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