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魏延疑案 » 第五章:魏延传之开场

第五章:魏延传之开场

    魏延的军事能力,可以作为评价依据的是履历、功绩、官位,与同时其他将领的对比,以及同时代人的评价。

    有鉴于‘林布’的胡乱臆测对大家的误导,先提几个原则:

    1,只依据正史;

    2,只依据有记载确切发生的事情;

    3,不臆测没有记载的事情;

    4,不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动机;

    5,不剪裁史料,正反两方面的都列举出来;

    6,三国志以简略闻名,时间线和事实上会有许多留白,不做自由发挥,坦率承认不确定的地方。

    一、魏延的履历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直到去西川的时候才有记录,“以部曲”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的身份是刘备的部曲,即私兵,二是率领部曲。这两种都说得通,而共同点是表明魏延此时的位置很低,甚至没有将军称号。

    而后有两个亮点:

    一是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因为汉中的战略地位,这个任命足以体现刘备对他的肯定;

    二是建兴八年后,与吴懿击败郭淮,取得大胜,进而封南郑侯。

    南郑县是汉中的郡治,南郑侯是县侯,在此时的爵位序列中是人臣的最高成就。

    有人认为诸葛亮同时期为武乡侯,因此质疑魏延的爵位,这其实似是而非。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是可以肯定的事实:

    1,诸葛亮为蜀国百官之首,地位高于魏延;

    2,南郑侯是县侯。

    其次,哪些是待确认的结论:

    1,武乡侯是乡侯?

    2,诸葛亮的爵位必须高于魏延?

    武乡县,在琅玡郡,也就是诸葛亮的老家,当时常常会给功臣封爵在故乡以示荣宠,而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故乡的定义颇为模糊,州、郡、县都有实例。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进胤爵高密侯——剧县与高密县都属北海郡(国),这是封邑在本郡但不在本县的例子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进封杨侯……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这是封邑在本郡本县的例子

    吴懿,陈留人也……,进封济阳侯——陈留与济阳都属兖州,这是封邑在本州但不在本郡的例子

    不过,无论是乡侯还是县侯,都符合诸葛亮的地位。括号内部分为之前的回答,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准确,因此摒弃于正文之中。(但是在这里不适用,因为诸葛亮的籍贯是徐州琅琊阳都县,理应封为阳都侯。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没有第二个武乡县,所以可以肯定这是乡名,诸葛亮为乡侯。)

    如果是乡侯,岂不是低于魏延的爵位?这能说得通。

    蜀国承袭汉朝制度,自汉武帝时的公孙弘开始有丞相封侯,只是蜀国仅有一州之地,给大臣的封邑与大一统王朝相比大为缩水。尽管如此,乡侯已经是当时蜀国的最高爵位,足以反映诸葛亮百官之首的地位,同期魏延仅为都亭侯。不相称的缘由是,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是他身后的总结,而诸葛亮封侯的时间点是“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他的政治生涯仅仅走到一半,名震天下的《出师表》、七擒孟获、五出祁山还没有显于世间。

    假如这武乡侯为乡侯,接下来要解释的是,作为蜀国实际掌权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给自己晋升爵位呢?

    汉朝还有军功封侯的制度。李广利、窦宪、班固、卢植、郑玄、马融、刘放、孙资等人,代表了外戚、文吏、大儒、重臣,从正反两面都证明了军功封侯、无军功不得封侯的汉家制度。从以下记载中可见,诸葛亮的目标与抱负是复兴汉室,与魏延不同,后者凭借斩将夺旗、攻城略地的功劳足以加官进爵,对于前者而言则不足自矜。

    诸葛亮传:

    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答李严书: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3.在诸葛亮之后,蜀国的执政者相继为蒋琬、费祎,他们也是百官之首,而根据史书记载,爵位却仅为亭侯、乡侯,低于同时期的王平、马岱等人。这么多执政者爵位低于前线将领的情况中,费祎与蒋琬的对比最为典型:蒋琬一直为亭侯,而与他履历、背景高度重合又是接班人身份的费祎在兴势之战后反而超车晋封为乡侯,注意此时蒋琬总揽蜀国军政已有六年之久。

    蒋琬,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费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王平,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

    吴懿,公元230年(建兴八年),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姜维,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总结来说,魏延为县侯明确无疑,而蜀国其余诸将如姜维、王平、吴懿,则要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才晋封县侯,由此可见魏延是诸葛亮主政时期军方的第一人。

    与之同时的蜀汉武将,除关张马黄之外,有吴懿、李严、赵云、陈到等人。

    对于他与吴懿的官位高低,在战前的记载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判断依据: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

    但是战后,魏延地位明显高于吴懿,佐证是官职的对比,前者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后者

    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蜀国军制基本沿袭东汉,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地位最高,接下来是四方、四镇、四征,其他重号、杂号将军。特殊的有两点,一是镇高于征,二是镇/征加‘大’,则地位升高,超过四方将军。

    同时期,蜀国诸将之中只有魏延享有假节的殊荣。

    另外,在公元231年(建兴九年),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附有众将的署名,这个顺序是按官位高低来的:

    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懿……

    所以历史上的魏延在经过多番比较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他在蜀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仅此于诸葛亮,但是虽然魏延身份高,但是实际的军权又被诸葛亮掌控,那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魏延这个大将军究竟有没有军权?

    请看下期:魏延传之军权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