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话里话外 谐音双关

话里话外 谐音双关

    什么是双关?双关,一语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义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一语而具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所以在表达上显得内涵丰富而又婉转蕴藉,形成別有洞天的独特效果;在接受上,由于文本的一语双关,文本语义的深层与表层有一定的“距离”,给接受者的接受留足了回味咀嚼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接受者文本接受的兴味和文本的审美价值。

    双关有哪几种?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约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一般称之为“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在日常语言生活中最为常见,谐音歌后语就是其典型表现。如“腊月里的萝卜——冻了心”,以“冻心”谐音双关“动心”,表意婉约而风趣。又如“外甥打灯笼——照舅”,以“照舅”谐音双关“照旧”,这意含蓄而生动。“下雨出太阳——假晴”,“假晴”谐音双关“假情”。这个谐音双关可能源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无晴”“有晴”谐音双关有晴无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西南少数民族少男少女恋爱中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晚唐诗人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诗: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仁”,其中“别有仁”谐音双关“别有人”。相对来说,在古代汉语中,谐音双关更多,这可能与语言表达的时代情境(如思想表达的自由度,语言表达方式的时代风尚等)有关。

    据说,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金圣叹被清朝政府以谋反罪判处死刑,临刑时从容与其子诀别,召其子联语作对。父曰:“莲子心中苦”,子答:“梨儿骨里酸”中。以“莲子”谐音双关“怜子”,“梨儿”谐音双关“离儿”,曲尽其妙地表达了父子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不仅真切地展露了骨肉情深的人伦至性,而且生动地展示了汉族士大夫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淫威的从容风度。数字谐音,521,888,666等。

    第二类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下语义的多解性的条件构成的,即“语义双关”。有时候双关的两重意义是由两个同音同形词来体现的。如: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从多方面地证实它呢。没什么了不起的。哈!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第三类利用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的多解性来构成,我们一般称为“对象双关”。

    “对象双关”,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指桑骂槐”,是一种如唐代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初嫁女子洞房花烛之后即将要拜公婆的忐忑心情,实则是诗人探问主考官张籍(水部郎中)口风,想了解他对自己考试满意的程度。表意含蓄婉转,让人味之无穷。张籍读诗后,也以同样的方法回了一首诗《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也是“言此意彼”,将其对朱庆余的赞赏之情婉约地表达出来。这两首诗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事实上是与其“对象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分不开的。

    又如《史记·齐悼王世家》记朱虚侯刘章“忿刘氏不得职”,吕氏家族专权跋扈,在侍宴吕后时唱了一首《耕田歌》,曰:“途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表面是说除草保苗之事,实际表达的是要剪除吕氏势力,恢复刘氏皇权的决心。由于表达婉转,既清楚地表达了广大刘氏子孙的愤懑之情,使吕后了解到人心之向背,又不至于落下把柄被吕后治罪。这里,我们可以再次清楚地看出“对象双关”的独特魅力,以及我们古人表情达意的智慧。

    总之,使用双关这种修辞手法,能帮我们大大提升文本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