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30章 四州之地

第30章 四州之地

    就在柴荣限制佛教获取钱财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

    战争的对象,是后蜀。战争的目标,夺取凤、秦、成、阶四州。

    这场战争并不符合《平边策》里确定的基本方略,虽然后来柴荣也并没有完全按照王朴的建议开展统一战争,但首先将攻击目标放在南唐的淮南地区,这一点也是柴荣笃定不疑的。

    那么之所以要在进攻南唐之前,要在财力紧张之际,还首先伸出一掌拍拍后蜀,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民心可用。

    四州之地原本就是中原政权的,后蜀此前趁着耶律德光灭后晋、中原混乱时一举抢下。

    但是这些年横征暴敛,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不断有民意代表跑到开封请愿,想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第二个原因,是地势重要,志在必得。

    凤、秦、成、阶四州分别对应的是今天的陕西省凤县以及甘肃的成县、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武都区。

    四州之地之所以地势险峻,关键就在于卡住了汉中(盆地)至关中(平原)的要道咽喉。

    关中平原从地形上看,四方皆是险隘,自成一体。加之水网密布、气候适宜,故而在封建时代具有极强的生产力和动员力,容易成为立国之基的龙兴之地。

    关中平原的北边是陕北高原,东边是潼关、函谷关、黄河等险隘,南边是绵延千里的秦岭,西边则是全长将近100里的陇山(也称关山)。

    从汉中想要翻越秦岭天险,到达关中平原。自西向东一共有5条道路,依次为祁山道、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先来看最西边的祁山道。

    这条道路因为诸葛丞相当年北伐六出祁山,故而名气很大。但是祁山道并不直接通向关中,而是终点在天水,到了天水之后还要向东,下了陇山才能进入关中。

    所以,走祁山道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攻略天水以西的凉州,西连外族、获取战马、居高而下、再图关中。

    如果想要直接攻取关中,一般不走祁山道。

    子午道,位于上述5条道路的最东边。

    因《三国演义》魏延曾建议奇兵出子午谷袭取长安而出名。同时,它也是5条道路中距离长安最近的。

    但是因为此路过于险要,别说是军队,就连百姓和商贾都很少走这条道路。

    再来看位于中间的褒斜道和傥骆道。

    褒斜道开辟的最早,西周时期就有。它不是一条完全天然的道路,相当一部分是要靠人工修建的栈道才能保证通行。

    当年刘邦被项羽封到汉中当王,为了宣扬不再出山从而迷惑项羽,烧掉的就是褒斜道上的栈道。

    韩信后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是假装去修褒斜道。

    正因如此,褒斜道后来便慢慢被被边缘化。

    傥骆道在5条道路中,最为靠近秦岭的主峰太白山,距离也比较近,但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道路险隘。

    相比子午道,傥骆道虽然可以供部队通行,但却无法支持后勤运输的队伍通行。

    走这条道路就意味着破釜沉舟,冲不出去就是死。

    所以,这也基本等于被排除在了作战选项之外。

    综合来看,上述4条道路基本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不适宜作为主要通行路线。

    那么,真正能成为支撑关中与汉中两地作战的道路,就只剩下了陈仓道。

    事实上从唐宋之后,官方也就只在陈仓道上设立驿站了。和陈仓道这条“国道”相比,剩下的几条路也就是个“县道”、“乡道”的档次了。

    陈仓道,又叫故道、陈仓故道,北端的起点是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沿着嘉陵江上游河谷经凤县、两当县、略阳县、勉县,最后到达汉中。

    关中平原西面是陇山,南面是秦岭,陈仓道正好从陇山与秦岭相交的西南角冲出来。

    无论是此时的后周占据的凤翔(今宝鸡市)也好,还是三国时期的陈仓也罢,都是不同时期扼守陈仓道的最后一道关卡。

    此处若失,则从蜀地出川的军队将可肆意纵横关中平原,再无险要可守。

    关中若失,中原震动,开封危亦。

    再回过头来看凤、秦、成、阶四州,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他们对以凤翔为终点的陈仓道形成了纵深屏障。

    尤其是地势最为紧要的凤州,基本上可以说是和凤翔互为唇齿。

    正因如此,柴荣才要借着民心可用的良机,一举拿下四州之地,抢下地理优势,拓展对后蜀的防御纵深。

    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对南唐用兵之时,对与后蜀接壤的西南防线感到放心。

    做出决策后,柴荣开始调兵。

    尽管四州之地重要,但后蜀的实力还真没让柴荣瞧得上眼。

    他派出了宣徽使向训,率领少部分禁军,汇同当地的凤翔节度使王景,一起进攻。

    当年五月,后周出兵。

    前期进展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拔掉了蜀军8座营寨。自告奋勇请缨前线的后蜀主将被吓破了胆,孤身跑回成都,被蜀主孟昶斩首。

    六月,经过调整的蜀军再与周军交战。但是此次占有主场地利的蜀军却击败了周军,甚至还俘虏了后周一名州刺史级别的将领。

    双方由此形成拉锯,蜀主孟昶赶忙命人联络北汉和南唐,想要夹击后周。

    拉锯战持续到七月,后周开始出现粮草转运困难。朝中不少大臣纷纷建议柴荣退兵。

    柴荣此时也陷入了两难之中:

    继续进攻,确实没把握,而且一旦真的打成了拉锯战,那就会消耗过多资源,从而影响整体战略;

    可若是就这么放弃,无论是考虑到这次的时机还是自己的性格,都属实难以甘心;

    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派个人到前线调研战况,然后再做决策。

    然而,人选却不容易找。

    首先,这个人要有一定分量,不然朝堂上不会把他的判断当回事;

    其次,这个人要懂军事,否则做出的判断就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最后,这个人还要没有派系、绝对忠诚。撤兵与否看似是军事,实际涉及到了国家今后大决策的方向。

    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意见。柴荣需要的是,他派出去的那个人不受这些派系的影响,只对皇帝忠诚负责。

    但是柴荣你也不能光想着这个人选好不好找,你还得琢磨琢磨这个活儿有没有人接才是。

    因为无论对谁,这个活儿都属实不好干。调研回来后向皇帝提出建议,左右都有隐患:

    你说撤兵,皇帝肯定不高兴。将来没准那天又想起来这件事,说你当年误导了国家,找个理由收拾你。

    你说不撤兵、接着打。

    好,即便你的判断是对的,这仗能打赢。但战争这种事,万一出了点意外,导致最后没打赢或者费了很大劲才打赢,那你就完了。

    那些主张撤兵的大臣可算是找到出气筒了,海一般的吐沫星子会朝着你这个误国之人席卷而来。

    到那时,即便当初是皇帝最后拍的板要接着打,但面对这些汹汹民意,皇帝大概率也可能把你推出去挡枪。

    人选不好找,活儿还不愿接。这件事远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柴荣思索一番之后,终于想到一个人。

    赵匡胤!

    对,就是他!

    我们的主角又登场了!

    从去年奉命整编殿前司,赵匡胤一直在兢兢业业完成柴荣交办的任务。(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拉拢结交一些情投意合的兄dei)

    他此时的职务已经晋升为殿前司都虞侯,上面比他官大的就只有一号长官,时任殿前司都指挥使的张永德了。

    尽管还没有晋升为节度使,但此时仅有28岁的赵匡胤已然是军中最有权力且最具潜力的人物了,前途不可限量。

    柴荣把活儿扔了过来,下面就看赵匡胤接不接了。

    不接,完全说得通;接了,确实不好做。

    但赵匡胤既然能当主角,就注定他不是一般人。平常人两难的事,在他这里根本就不叫事。

    他不仅没有辜负柴荣的信任赏识,很有担当精神的接下了这个活儿;

    还一路完成的特别顺利,跑到前线转了一圈、仔细的了解了一手情况之后,回来就斩钉截铁的跟柴荣汇报:

    别犹豫,这仗能打。只要下定决心,分分钟拿回四州!

    然而,鉴于他异常干脆和果决的态度,起初还很感动的柴荣反而有点不托底了。

    (小赵,你能站在我的立场去贯彻执行我的意图,我很欣慰。但你会不会太虎了,你可不能净捡好听的话说啊,这毕竟是打仗,你到底有没有把握…)

    赵匡胤仍然很笃定,将自己的判断进一步详细陈述了一番之后,还是撂下那句话—“只管打!”

    毕竟是自己看重和选定的人才,柴荣于是也定下心来,向前线发出了“一打到底,速下四州”的最高指示。

    终止了彷徨和等待,向训和王景只得打起精神,全力开动脑筋,琢磨任务。

    恰好此时后蜀军队也想出新招、破僵局,派偏师绕后截断周军粮道,却不料被早有准备的后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一仗成为了此次战役的分水岭,蜀军军心震动。处于最偏远的秦州蜀军主将,在开战以来没有遭受过战斗的前提下,吓破胆子,独自逃跑。

    他的逃跑直接带动了成州、阶州的同僚,这两位大兄弟索性更进一步,直接将城池献给了后周。

    此时,四州之中就只剩下了还依然抵挡在第一线的凤州和那个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秦州。

    蜀主孟昶此时开始真的慌了,马上派人到开封向柴荣求和。

    但是这货却因为矜持放不下面子,在求和书中仍自称为大蜀皇帝,惹恼了柴荣,索性不予回复。

    (求人办事要有求人的态度啊...)

    孟昶这下子心里没底了,马上下令国内转入战时动员状态,大肆抓捕壮丁、打造兵器,并且源源不断的把兵员和物资输送到剑门和白帝城。

    白帝城是蜀国东边三峡的门户,白帝城则是自汉中至成都盆地各条道路的总关卡。

    凤州仍然未被攻下,陈仓道的南端还有许多关隘,况且要地汉中仍在手中!

    孟昶竟然直接把心里底线放在了剑阁,摆明了已经做好汉中以北都不要了的心理建设。

    这般被吓破了胆,可见此人之成色。

    周军这边倒也不客气,先是分兵轻松摘下了秦州,然后又派兵向南越过凤州,在紧要处布防,做好抵御后蜀增援的准备。

    这才倒回来从容不迫的攻击凤州。直到955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向训、王景攻克凤州。

    此战正式结束,四州之地尽回后周。

    但此时柴荣已经不关心这场早就入了账的战争了,此时的他,已经开始了对南唐的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