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81章 这才是坚城

第81章 这才是坚城

    果不其然,3天后,赵匡胤下诏御驾亲征,举国沸腾了。

    自打960年登基,除了第一年为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而亲征外,其他时间赵匡胤都老老实实的待在了京城,作为柴荣时期就在战场上肆意挥洒的智勇上将,赵匡胤在登基后却不得不变成了一个不离京城半步的太平皇帝。

    这种身份转换实属形势所迫,靠篡位起家的皇帝,在内存隐忧、外有强敌的情况下,除非到了危机关头,赵匡胤都必须老老实实的待在京城,以备万一。

    平定荆湖,他不敢动,征伐蜀地,他更不敢离开。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尽管国力战力对比悬殊,但宋军每次的征伐任务总是完成的磕磕绊绊、不尽如人意。

    荆湖虽然迅速平定,然而引爆了嫡系李处耘与勋臣宿将慕容延钊的矛盾,李处耘被贬不说,慕容延钊后来的死亡更是令一大批前朝老臣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伐蜀就更不说了,千挑万选派了一个年龄大、资历浅、威望低、能力强的王全斌,为防意外还加派了经过前期考验的嫡系王仁赡。

    结果俩人凑了一对,在孟昶投降以后来了个部队管理大撒把,愣是逼得蜀地到处鸡飞狗跳、动荡不断,使得平蜀的进程拖至整整2年。

    去年针对北汉皇帝更迭、内部动荡的好时机,总算派出了李继勋、曹彬的靠谱组合,本想浑水摸鱼偷水晶,但最后机缘巧合,还是在太原的高城坚墙下无功而返。

    这一件件的事,说起来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可是已经耗掉了赵匡胤整整8年时间。

    贵为大宋第一战将的赵匡胤,从33岁继位到现在41岁,8年时间没有亲临战阵了,岁月不等人,就算他还不老,可底下这茬子精兵悍将却在一天天老去,所以老赵这次是真的着急了。

    放眼望去,朝局已经比继位之初稳定了许多,这次又是处理最难的攻城战,驰骋战场、征服八方的激情与热血再次回到了他的体内,啥也不说了,上马提刀砍他丫的。

    下令御驾亲征的第2天,赵匡胤任命留守班子:

    以皇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为东京留守,主持全面工作,以枢密副使沈义伦为大内部署,负责宫城宿卫(别问为啥没有赵普,问就是又跟着一起出征了);

    同时下令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马步军都虞候,先赴太原。

    李继勋、赵赞都是上次攻打太原的主将,这次继续参战也是轻车熟路。

    在曹彬、李继勋等人分批先头出发后,二月十一日,赵匡胤出京城。

    与先锋将领直奔潞州之路线不同的是,赵匡胤出京城后绕了一个大圈,依次经过滑州(今河南滑县)、相州(古邺城,隋朝后毁掉原城池,改在今河南安阳筑新城)、磁州(今河北磁县)后,才翻越太行山来到大军驻扎地潞州。

    并且在过了滑州之后,赵匡胤还专门召见了此处的最高军政长官、彰德节度使韩重赟,向其交待道:

    “契丹知道我这次御驾亲征北汉,一定会有所行动。他们很可能会以为我们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方向防御松懈而由此处进兵。你应该预先准备,率兵前出驻扎,反过头来打契丹一个措手不及。”

    谈完话后,赵匡胤随即任命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统筹河北方向对契丹的作战行动。

    由此可以看到,赵匡胤之所以要绕路从河北进入山西,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当面交待部署防御事宜,确保河北方向宋军上下的高度重视。

    二是以帝王之尊巡视河北,威慑契丹。

    这里我们插入介绍一下韩重赟。作为“义社十兄弟”的一员,由于资历威望不及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所以他在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很幸运的以都指挥使一职成为殿前司一把手(点检、副点检职务都被赵匡胤关进了保险箱),并在其后几年屡担重任。

    然而人红是非多,967年韩重赟被匿名举报培养亲兵当心腹,这般复刻赵匡胤成长轨迹的举动一下子撩拨了皇帝的逆鳞,赵匡胤盛怒之下根本不查事情真伪,便要判韩重赟死刑。

    后来还是在赵普的多番斡旋下,赵匡胤才打消念头,但也因此免去了韩重赟禁军之职,改任节度使出镇地方。

    说回战争。北汉听闻宋军再次大举前来后,还是一样的配方,派出杨业领兵在团柏谷(今山西祁县北团柏村)防守,这里是从长治翻山进入太原—晋中盆地的必经之路。

    杨业派出的先锋巡逻队前出侦查,碰到了李继勋的部队,这伙精干的侦查兵直接投了。

    杨业一看敌众我寡、部队士气也低,知道守不住要地,所以明智的撤兵回太原,结果还因此被刘继元免职。

    李继勋等人不费吹灰之力抵达太原城下。不仅如此,在赵匡胤到来之前,英勇的宋军再接再厉,于城外野战击败北汉部队,斩首千余人,俘获战马600匹,彻底打消了刘继元城外退敌的幻想。

    截至此时,战局已经很明显了,灭北汉就等同于攻破太原城,步骤很简单难度却很大,赵匡胤在潞州停留了整整18天才前往太原,原因就是他一直在思索一件事—攻城。

    自古至今,当战役归结于这两个字的时候,担负攻击的一方就会头大。

    远的不说,就说13年前柴荣征南唐,一个寿州城愣是把柴荣、赵匡胤、李毂、张永德、李重进等一票当时地表最强的统帅将领逼得无计可施,当时我们没有仔细的介绍城池情况,就是为了在这里一并进行解析。

    之前介绍过寿州城,根据多方查证资料,寿州古城墙州略成正方形,周长7公里,墙高不低于8米,城墙上方宽6—10米,有四座城门,配有瓮城、吊桥、角楼、城垛的望洞和射孔,该城临近淮河,并依托淝水形成护城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防体系。

    寿州城墙能有这个档次,和其历史以来重要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三国时期寿州(寿春)就是曹魏与东吴的前线桥头堡,作为东南战区的司令部所在地屯聚重兵,后期司马氏上位,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淮南三叛。

    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战也是在这里,草木皆兵的典故就出自寿州城北的八公山。

    到了唐代,由于江南经济发展,长安、洛阳构成的王朝统治核心区越来越依靠江南地区的财米税赋,寿州因为位处黄金水道,地位进一步凸显。

    五代时期,随着军阀割据,寿州的军事地位和城墙防御被提高到新高度,南唐的前身杨吴政权一代目杨行密,就是靠着寿州保卫战的胜利在五代初期抵挡了朱温对东南的侵袭,这才有了后来东南数十年的半壁偏安。

    正因为寿州如此之坚固,所以当年柴荣久攻不下,不得已采取了围点打援、分兵征伐的策略,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靠着战斗力的碾压优势,以少数部队震慑寿州,分兵攻击。

    饶是如此,也亏了赵匡胤等人的军事奇才,才能打的南唐一败再败、丢盔弃甲。

    讲完了寿州,我们在对比的来看太原。一样的套路,先说历史。

    太原古称晋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国(赵氏)龙兴之地,两汉时期,晋阳是天下大州(相当于省)并州之首府,三国时司马氏被封为晋公、封地在并州,这才有了西晋、东晋王朝的名字。

    前秦苻坚在晋阳称帝,北魏后期、东魏、北齐,晋阳是实质上的国家权力中心。

    到了隋唐就更不得了了,先后出了两位晋阳公子,第一个是隋炀帝杨广,做皇子被封为晋王。隋末唐太祖李渊担任晋阳留守,在此起兵建立大唐,李世民风头无双,亦号称太原公子。

    唐王朝时期,晋阳是为“北都”,与“东都”长安、“西都”洛阳三足鼎立。

    到了五代,后唐李克用定都晋阳,在中原与后梁朱温争雄,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也都是以晋阳为基地称霸中原,郭威、刘崇先后镇守太原,这才有了如今的北汉。

    再来看地理位置,整个山西省南接中原、北通塞外,西边以黄河为界与陕西相邻,东边以天险太行与河北隔山相望,整体地形可看做“两山夹一川”:

    两山便是西边的吕梁山与东边的太行山,一川就是母亲河汾河。

    此外沿着汾河还依次耸立着中条山、太岳山、云中山、五台山、恒山,这样的地势便形成了一个个的盆地,如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州盆地、大同盆地等,而首府太原所在的盆地则尽揽整个山西的精华。

    至于太原城,则在唐朝之前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营建。

    最早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即后来的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在此处建立把本应,叫做春秋晋阳城;

    后来在西晋时期太原作为并州治所,又重新修建一番,是为西晋并州城。

    到了北魏后期、东西魏时期,太原作为后来的北齐政权实际开创者高欢的霸府所在地,又得到了高家几代人的数次扩建,广规模进一步扩大。

    总体而言,这三个时期的太原城虽然具体位置不尽相同,但大体是在今天的晋阳湖以南,蒙山及龙山的东边,汾河以西。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时汾河在太原的河道与今天有所不同,具体差别就是以今天的汾河为例,自晋阳湖东侧汾河与龙城大街交汇处为界点,在此以北新旧河道基本相同,往南的汾河故道要比今天的河道偏向西南,更靠近蒙山、龙山一侧。

    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负责主持山西事务的是唐初Top3级别的著名将领、时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李勣,他在北齐时期汾河西岸的晋阳城基础上,又跨过汾河在东岸另外修建了一座新城,是为东城。

    此城南北长8.5里,东西宽6里。但由于汾河东岸取水不便,李勣便跨过汾河修建了渡槽,因晋水(晋水发源于晋祠所在的悬瓮山)入东城。

    由于太原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历代皇帝都对此处极为重视。

    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瞾姐老家是山西的,自然是更加稀罕太原,于是又在汾河上建中城,将此前隔河相望的东城、西城联为一个整体。

    至此太原城由汾河东西两岸的两座城池变成了一座横跨汾河的超大城池,规模达到了东西12里、南北8里多,周长42里,共有24座城门。

    此时的太原城就是和同时期的长安和洛阳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略有超出。

    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太原古城(太原市老城区)是后来赵光义时期、潘美主持西北疆防务时重新修建的,此中缘由后续我们再细说。

    到了北宋之前,太原城的城墙大体位置处于现在的悬翁山山脚之下、西山东南侧与汾河西侧,位于山间的河谷谷地之中,晋水穿城而过,距离现在的太原市区西南30公里处。

    说完了太原的历史、山西的整体地形和太原古城的规模,相信大家已经咋舌不已了。

    若拿前面的寿州和它相比,感觉就如同初次品读《射雕英雄传》,最开始发现江南七怪简直是不得了的高手,后来才知道跟五绝相比这就是个渣渣。

    别急,这还不算完。

    我们说了当年柴荣打不下寿州还可以分兵,反正寿州后面的部队也都是南唐其他没有差别的菜菜子。

    可是现在赵匡胤进攻太原会面对什么呢,太原的援军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契丹,赵匡胤有本事围城打援甚至是分兵前出打服契丹吗?

    现在,当我们以寿州为基础,延伸的分析了太原攻城战的内外形势后,就会理解赵匡胤之所以此前踌躇,又在出兵之后经过潞州还整整待了18天,这期间该是有怎样的纠结和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