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82章 最后一战

第82章 最后一战

    话不多说,来看看当时第一名将攻城战中的操作吧。

    三月二十一,赵匡胤正式抵达太原城下,攻城战正式开始。

    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沿着城南观察地形,然后下令在太原城外再筑起一道长的城墙。紧接着,赵匡胤向东观察汾河,修了一座新桥连接东西两岸,同时进一步从太原所属的诸县征发了数万名民夫来到城下参加施工。

    之后,赵匡胤打破攻城战中“围三阙一”的通行之法,分别命令李继勋、赵赞、曹彬、党进于南、西北、东四面围城进攻。

    眼见要被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北汉也在此时爆发,派兵乘天黑出西门偷袭。

    驻防此处的宋军最高长官赵赞哪想到北汉还能有这魄力,顾不上骂北汉小垃圾、玩不起,赶忙迎敌。

    然而此次北汉是有备而来,攻击异常猛烈,赵赞脚底板都被箭矢射穿,双方一时之间难分上下。

    正在此时,西门不远处的西山上,有一伙出公差伐木的宋军见战况激烈,连忙提着斧头和大锯前来助阵,北汉就此败下阵来。

    这次的差之毫厘使得北汉异常不甘心,于是启用了此前因撤退被闲置的杨业。杨业领着数百精锐骑兵换了个方向,出东门偷袭。

    结果碰上了有所防备的硬茬党进,双方一顿硬刚后,杨业败退,党进一个人骑马紧追,逼得杨业最后是被城墙上吊下来的箩筐提溜上去才逃过一劫。能把大名鼎鼎的杨无敌打成这个埋汰样,党进的威力可见一斑。

    北汉自己退敌无望,只好指望干爹契丹。

    在赵匡胤指挥大军四面攻城的时候,听闻契丹援军即将抵达,他不慌不忙,任命去年征伐北汉表现出色的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率数千精锐骑兵北上阻击契丹。

    这一战非同小可,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战役全局。因此出征之前,赵匡胤专门同何继筠谈话,在交代了战术细节后还专门给其开展了战前动员,最高统帅赵匡胤动员讲话只有一句:

    “明儿个中午咱爷们儿等兄弟你的好消息。”

    石岭关在今天的忻州市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的地方,此处两山相夹,是太原盆地向北通往忻州盆地的必经之路,忻州再往北就是著名的代州(古城代郡,今山西代县),此处属于燕云十六州地区,自代郡出雁门关便是塞外。

    何继筠到达石岭关不久便遇到了契丹的援军,他没有选择固城防守,而是领兵直接出击,这种豪迈的作战风格也是北宋初期面对契丹的惯常战术,不耍花架子、就拼硬实力。

    在何继筠的指挥下,宋军勇猛无比,一战便大败契丹,擒其主将、武州(即代州)刺史王彦符,斩首千余人,获战马700余匹。此战也一举解除了契丹自山西以北方向增援北汉的警报。

    然而果如赵匡胤所料,契丹并非只派了一路援军。

    就在何继筠石岭关大胜之后没多久,河北方向也出现了契丹军队的踪影。

    早就憋了一口气的韩重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在嘉山(又名嘉禾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城东北)大败契丹。

    自此,契丹增援这个赵匡胤灭亡北汉的最大不确定隐患全部解除,下面就看太原攻城战的结果了。

    在何继筠、韩重赟于北方抵御契丹的时候,位于太原城下的赵匡胤竟然在紧张的攻城之余,跑到了汾河边视察造船,造船跟攻城有啥关系呢?

    几日后,谜底揭晓。在经过前期的水利工程准备后,5月初八这天,宋军挖开了汾河的堤坝,赵匡胤在抵达太原城下将近40天后,终于祭出了他此次攻城的最大杀招—水淹太原。

    坦率的说,这个方法不稀罕,以水攻城自古有之,战国时期,秦国就先后有两位猛男干过这事,白起曾水淹鄢城、取得鄢郢之战胜利,王翦之子王贲有样学样,也曾水淹大梁、一举灭亡魏国。

    然而他们都不是水攻战术的鼻祖,开此先河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智氏、魏氏、韩氏联合灭赵氏之战,而决战的地点正是赵氏的老巢晋阳。

    当时的晋阳城与现在的太原城相比除了规模小点,位置相差不大。智氏决汾河水灌城在战术上临近成功,最后却因魏氏、韩氏两家反水而功亏一篑。

    今天赵匡胤再次祭出此法,收效会如何呢?

    水淹之后带来的第一波变化,是宋军与城墙上的北汉军队在绝对高度上的差距变小了。

    宋军不用再费劲攀爬高高的云梯登城,而是可以直接乘坐皇帝此前建造的战船攻击城墙。

    宋朝最精锐的禁军在一批中下级军官带领下,组成敢死队(先登)攻城,然而这次的攻击遭遇了北汉异常顽强的抵抗,宋军内外马步军都军头、横州团练使王廷义不着盔甲强攻,被弓箭穿头而过,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袁州刺史石汉卿也在被攻坚击中后,落入水中溺亡而死。

    20余天后,太原城下水位继续上涨,水势也终于环绕整个城墙,并最终穿过城门,连续越过内外两道城墙进入城中,形成了城市内涝之局面,城中气氛开始紧张,军心民心开始动荡。

    赵匡胤赶忙指挥部队沿着被大水冲开的缺口展开进攻,千钧一发之际,北汉竟然拿出了一团巨大的木草堆,堵在了缺口处,宋军的强弓硬弩对这个“受气团子”毫无办法,北汉获得了喘息之机,赶忙加固缺口的防御。

    截至此时可以说,赵匡胤水攻太原这一战术的表面利好已然完全兑现,宋军没能成功的利用水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续的发展除了看自身之外,也要看看对手会不会失误了。

    然而没过几天,赵匡胤收到一则消息,心直接凉了一半。宋朝在北汉最大的潜伏者,丞相郭无为被刘继元杀了。

    在介绍去年宋军李继勋征伐北汉时,我们就知道,郭无为是一个掌有实权的奸雄。起初刘继元也对其颇为忌惮,双方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

    然而自今年赵匡胤御驾亲征后,郭无为就变现的越来越不堪重任。

    先是在听闻宋军再次亲征后,北汉此时恰逢契丹使者前来宣布对刘继元继位的认可,就在招待契丹使者的宫廷宴会上,郭无为当众痛哭,并放出观点:“我们区区小国怎能抵抗宋朝百万王师?”

    这个操作就很迷幻了,哪怕是整个北汉朝堂都怀疑郭无为是宋奸,但有些事也只能做不能说。

    更何况此时还有契丹使者在场,郭无为此举等于是把自己和刘继元之间关于投降和抵抗的分歧直接暴露在了契丹人面前,这样不等于逼着契丹加大对刘继元的支持吗?

    也许郭无为可以仗着自己权大势大、又有宋朝撑腰无所畏惧,然而跟着你郭无为混饭的小喽啰们可不一定有你这般的见识和洞察力,他们如果动摇了不就等于在削弱郭无为在北汉朝堂的势力嘛。

    这还不算完,宋军放水淹城后,郭无为感觉到大势已成,以领兵出城攻击宋军为由,暗图反水事宜。

    刘继元不敢不同意,但同时派出杨业率领千余精锐跟随监视。结果那天恰巧风雨大雾交加,战场一片混乱,杨业率先领兵撤回城后,郭无为也没能聚集军队投奔宋军,最后只得孤零零的带领几十个随从回到城中。

    几次行动下来,郭无为的威望与势力急速下跌。在此情况下,他仍然到处公开高举“投降”大旗,终是惹得众怒人怨,刘继元顺势将其斩杀,全程没遭到任何阻碍,与去年刘继恩被反杀形成了鲜明对比。

    眼看北汉内部已不可能出现昏招,赵匡胤只得下令继续猛攻。

    但是和之前一样,精锐部队组成的敢死队仍不能攀上太原城头,殿前司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领兵攻城,再次被弓箭射中,差点送命。

    此时已经杀红了眼的宋军进入赌徒模式,准备开始不计损失、无谓生死的搏杀,就在这紧要关头,赵匡胤第一个控制住了自己。

    他拦住了以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为首的一众亲兵,缓言说道:

    “你们都是我精挑细选、千锤百炼的精锐,与我休戚与共。我宁可不要太原,也不能让你们去送死。”

    此时已经进入盛夏时节,本来内涝又逢连绵暑雨,宋军士卒患病者开始增多。

    同时前线斥候也传来了契丹第二波增援部队即将赶来的消息,赵匡胤终是下定决心,撤军回师。

    虽然如此,但从来都是占便宜不吃亏的街溜子赵匡胤当然不能这么轻巧的放过北汉,拿不下太原,那就把其他地方都卷走。

    他于是下令,将太原周边1万余户百姓迁徙至山东、河南,进一步削弱北汉的国力。

    在宋军退兵不久,契丹的援军也赶到了太原,然而就在此时,太原城墙竟然出现了成片成片的坍塌。

    原来以夯土技术建造的城墙,在经过水淹之后并不会马上崩塌,但只要水干之后再经过暴晒,就会变成一滩烂泥。如此看来,赵匡胤这次功亏一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然而结果就是合理的存在,纵然赵匡胤以皇帝之尊御驾亲征,精准预测了战局的经过和发展,而宋军也凭借强大的战斗力隔绝了契丹的增援,但面对攻城这一难题,宋军仍然显得办法不多。

    退一步讲,即便这次依靠水攻战术拿下了太原,那将来面对其他的城池呢,借助不到水的力量呢?南唐还有金陵,幽燕还有幽州,宋军必须要开始重视城池攻坚的问题了。

    之前我们提到过,赵匡胤继位之后经过反复,最终确定了仍按《平边策》之方略以先南后北的方式统一全国。

    在平定了荆湖、川蜀后,赵匡胤这次冀图趁北汉皇位更迭而灭亡北汉的行动失败了,此战过后,他将老老实实的回到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

    只是可惜的是,也许时年42岁的赵匡胤自己都不知道,这次征伐北汉将是他生命里最后一次统兵出征了,虽然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他运筹帷幄、平定南汉和南唐,但再也见不到他亲临战阵了。

    对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来说,最后一战没有取得圆满的结果,这份遗憾就如同他的猝然离世一样,留给了人们太多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