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九十四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三)

九十四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了上面有关滕子京的介绍,大家一定深以为然了。

    少年时的范仲淹虽然寄人篱下,但继父对他很是关照所以幼年时候的范仲淹生活一直无忧无虑。等到他19岁那年,这种逍遥快乐的生活,就全部突然中止了。

    这一年是景德四年(1007年),因为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因年老多病辞官回家了。宋朝官员在致仕后,没有了各种工资之外的灰色收入。工资方面宋朝的官员相比其他的朝代待遇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官员一但退休后也是没有退休金的。唯一的收入就是基本底薪,所以总的收入是下降非常严重的。所以吴虔裕为什么要公开宣布“我就是老死在大殿台阶也不退休”大概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吧。您要是吴虔裕,您也不退,因为这个待遇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朱文翰退休后到底领多少工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朱家是一个大家庭,范仲淹的兄弟姐妹们很多,家庭开销也非常大。从继父退休后,朱家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日渐窘迫。在这种情况下,已经19岁的范仲淹如果还赖在家里,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就是别人不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也坐不住了。

    于是谢氏先找儿子谈话,再跟朱文翰商量,决定托人在长山县城谋个差事,让范仲淹去店铺当学徒,真的是家道中落了。最不济范仲淹也把自己给养活了别留在家里继续添乱了!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范仲淹就卷铺盖回来了。范仲淹回来的理由倒也合情合理--掌柜的太坏,做生意太奸诈,自己干不了这种骗人的勾当,所以想回家继续读书。当听完范仲淹的这番说辞后,朱家人是无人回应一片寂静。读书在宋朝是一个极其花钱的事情,朱家要是有钱的话还需要让范仲淹去当学徒吗?退一万步说,即使有钱也得论资排辈,读书这种事情,也轮不到范仲淹这个继子啊。

    然而也许是范仲淹读书的执着,感动了朱文翰,也许是范仲淹读书的热情,感动了朱文翰,也许是范仲淹酷爱读书,而且是一块读书的料,感动了朱文翰。反正不管是出于哪个原因,得知范仲淹想要读书后,朱文翰明知家境不太乐观,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范仲淹读书是真真正正地苦读。据北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载: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这段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就是说:范仲淹读书时,生活非常地苦,为了节省伙食费,他只能吃凝固的粥充饥。做好一份粥,过一夜凝固,范仲淹用刀划成四块,每顿吃两块,一天(早晚)吃两顿。喝粥的配菜是捣碎的腌菜,加半盂醋,还有一点食盐。他就这样吃,还整整吃了三年!

    范仲淹的这种生活,也正好应了那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看过小范的读书环境,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一把,不好好刻苦一点?

    在清贫艰苦的生活中,还能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毫不畏惧的人,必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苦读了数年后,范仲淹超过了所有的同学。家乡的那些老师们也无法再教他了。于是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知识,也为了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彻底没话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淹躇满志地告别了家人,来到了大宋的南京(不是今天的江苏南京,而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进入了这里最著名的书院--应天府书院。在这里范仲淹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求学之旅。当时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宋朝四大书院。而应天府书院更是四座书中,起源最早、规模最大、人才最多的书院,是当时大宋当之无愧的四大书院之首。

    这座大宋最高等级的书院,就这样成为了范仲淹学习的场所。他在这里博览群书、学习深造、修身、齐家,并完成自己的最终目标--平天下。通过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我们能够推断出范仲淹在学校的情况--他依旧过得很辛苦,还是以吃粥度日。

    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后,与同学一起读书,昼夜不停、苦读不歇。读书读的太累了,就用冷水浇脸为自己提神。没有好的食物,就用稀粥为食。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苦,范仲淹却根本没放在心上,生活之苦难掩其读书之勤。

    史料记载,范仲淹在读书期间,有一个大官的儿子知道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大为感慨就告诉自己的父亲。其父听说后也大为感慨,就让厨子做了一席美食送给范仲淹。

    几天后大官的儿子再次拜访范仲淹时,他惊讶地发现,整整一桌子美食,范仲淹竟然一口也没吃。这些美食早已经发霉变质了。见此情景大官的儿子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便问范仲淹道:“我父亲尊敬你的为人为你送来一席美食,你竟然一口不吃是何意思?”

    面对大官儿子的质疑,范仲淹先表示了歉意,然后解释道:“蒙令尊大人抬爱,送我这么多美食,我当然十分感激。但是我艰苦生活过惯了,猛一下子吃了这么多的美食以后还能继续吃粥吗?还能继续过那种艰苦的日子吗?所以我宁愿将这些美食烂掉也不能吃这些美味佳肴,防止自己养成贪图享受的毛病。”

    完范仲淹的解释后,大官的儿子感慨万千,从此更加敬佩范仲淹了。范仲淹在读书期间,除了有坚强的意志之外,还能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进取之心,有诗《睢阳学舍书怀》为证。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这是一首超经典的“励志诗”此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是呀山顶的“小苗”一旦破土而出,就已站在高山之巅享受的阳光和雨露。而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可能奋斗一辈子,也无法达到那高度。这样的结果,让人很无奈也让人很无语。但是范仲淹还是自信的认为,在这个不平等不公平但道义还在的世界里,只要自己是一棵注定高耸入云的松树,即使身处山涧又何必怨恨那些山顶上的“小苗”。

    范仲淹的这种自信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也真正体现了他那种出自内心的强大自信。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的第四个年头,商丘发生了一件足以轰动全城的大事。什么大事呢?皇帝来这里了!原来当时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怂恿下,皇帝大搞天书运动。宋真宗今天祭拜泰山,明天祭祀汾阴,到处“封神”,真是劳民伤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来到亳州,拜谒老子,并加封老子李耳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拜完老子后。宋真宗在回京期间,转道去了趟应天府,准备去圣祖殿祭拜一下自己的祖先。皇帝来到应天府,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情。为了一睹龙颜,全应天府百姓都出动了,大家皆站在街上迎接皇帝。看见这么多百姓来迎接自己,宋真宗很是高兴就颁布了一道圣旨:封应天府为南京,成为大宋帝国的陪都。为了纪念这个事件,真宗皇帝在商丘城内的重熙楼大摆酒宴,请城城中全体百姓。真是有钱的大宋,有钱的皇帝啊。在皇帝的邀请下,商丘城全城百姓都沸腾了大家蜂拥而至,玩命吃喝,反正是皇帝请客,不吃白不吃。应天书院也沸腾了,老师和学生们倾校而出,大家拿着各自的文章涌入重熙楼,在大吃大喝之际还希望能够面见一下皇帝,朗诵一下自己的文章。

    要知道如果皇帝看中了自己的文章,那就不是少奋斗多少年的事情了,而是一朝得志直接成为天子门生了!然而在这个全城皆疯狂的场景中,有一个人却不惊不乍,静若处子,独守书斋,潜心读书,真正做到了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对于范仲淹这种反常的举动,大官的儿子深为不解。他问道:“你不吃山珍海味是为了磨炼心性,这个我能理解。但是大家都去看皇帝了,你为什么不去呢?这么一个目睹龙颜的好机会多难得呀,你为什么不感兴趣呢!“

    听完大官儿子的问题后,范仲淹合上书本,认真回答道:“书念不好,见到了皇帝也没用。书念好了,自然能够见到皇帝,何必现在急忙忙去呢!“说完范仲淹又继续读书去了。这样的人这样的话,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什么人会成功呢?强大的自信需要超强的努力来支持,需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中积累。

    果然第二年即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一举中第。他终于堂堂正正见到了大宋的皇帝喜欢造神运动的宋真宗,正式步入了大宋的官场舞台。这一年,范仲淹27岁。大宋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冉冉升起,属于范仲淹的时代已缓缓来临。当然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话来描述属于范仲淹的时代,那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