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九十五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四)

九十五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四)

    终于范仲淹进入了帝国的统治阶层,可以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官场新人,是如何肩负万众期望,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的。

    范仲淹由于考试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所以初进官场的范仲淹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官职。可以说他一直处于一种闲职状态。作为一名基层官员,当时的范仲淹是祖国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努力。但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范仲淹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作出成绩。

    范仲淹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负责诉讼审案。后来范仲淹被调入集庆军(今安徽亳州)任节度推官,成为一个幕僚职员。再后来天禧年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今江苏东台市),在那里了一名盐税官。在泰州任职期间,范仲淹在历史上留下了第一项业绩--大名鼎鼎的范公堤。原来当时的江苏泰州近海,当地最大的生意就是煮海造盐。但是由于离海很近,每次海潮上涨的时候,都会泛滥成灾,给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海潮上涨给当时的泰州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损失。所以当地急需修建一条坚固的海堤来保护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时泰州是有一条抵抗海潮的大堤,但那是唐朝时期修建的,历经五代十国年久失修早就荒废了,也失去了海堤应有的防护大潮的功能。由于没有大提保护,每次潮起潮落,特别是海水大的时候,都会水淹泰州城,让老百姓苦不堪者。见此情景,范仲淹不顾越权之嫌,向上级上书要求重修提填,抵抗潮水的侵袭。时范仲淹的项头上司张纶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官,他没有责备范件淹多事,反而非常欣赏他,同意了范仲淹修提坝的方案。在天圣二年(1024年)提升了范淹的官职,任命他兴化县县令全权负责修堤事宜。

    任命下来后,范仲淹很是高兴,他终于可以作为一方主官为黎民百姓做一件实事了。但是等正式开工修堤,范仲淹就发现,真的是理想很正满但是现实很残酷。在修筑海堤期间,范仲淹经历了很多困难,虽然比起唐僧的八十一难不多,这这些困难没有任何神仙的帮助都是要范仲淹自己实打实来想办法解决的。所以尽管只有几个方面的困难也是让范仲淹苦不堪言,还差点儿让修堤一事毁于一旦。第一个困难,修坝难。范仲淹刚刚修筑海堤时,工作非常顺利、但着天气越来越冷,修堤进度就越来越慢,也越来越不顺利。后来修堤过程中那里的天变得极其恶劣,天降暴雪。海里还刮起了飓风,在狂风暴雨中,汹涌的海潮不仅瞬间摧毁了已经修好的大坝,还淹死了上百名修堤的工人。

    这一下子好了大坝还没修好,花费大量的国家赋税不说,还淹死了这么多人。一时间为民请命的范仲淹成了国家的“罪人”,那些反对修坝的人立刻借题发挥,要求严厉处罚范仲淹。最终朝廷受不了这种舆论压力,只能把范仲淹抓了起来,等待圣载。好在当时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人,还是那个明事理为人正直的好官张纶。为了搭救范仲淹,张纶上书朝廷,陈述修筑堤坝的好处,并指出眼前风大雨大,仅是一时之困。若能修筑堤坝,则成百代之功。最终在张纶的力保下,朝廷这才释放了范仲淹,命他继续修筑堤坝。

    第二个困难,找到修堤的准确定线难。最终范仲淹官复原职后,继续修堤。同进也吸取了上次修堤的经验教训。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迁,海岸线已经彻底变样了,若用以前的海岸图造堤,只能重蹈上次海潮毁堤的覆辙。因此必须重新勘定海岸线。才能根据海潮的实际到达位置修筑相应的堤坝。否则在巨大的海潮冲击下,再紧固的堤坝也禁不起长年的海水冲刷。然而道理说得不错,但是找到真正合适的筑堤位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勘定一条长达百里的海岸线找到最佳的筑堤位置,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在一千年前就更不容易!

    当时为了勘定这条海岸线,范仲淹亲临海滩,苦思解决之道。想了好多日子也没有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后来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范仲淹路过一个猪圈,发现渔民养猪在食盆里漂着一层褐色的稻糠。范仲淹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又一次大潮到来时,范仲淹下令,沿海百姓要将稻糠撒向海滩,不得有误。于是神奇的一慕发生了,海潮一至,稻糠随着海浪前进,直到岸边不能前进为止。海水退走后稻糖却吸附在了沙滩上,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褐色海岸线。最终,在这条海岸线的帮助下,范仲淹下令沿线打桩,终于确定了真正堤坝的地址。正如伟人所说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范仲淹就是在实地考查,亲临现场的情况下发现了事实的真想,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第三个困难,范大人家里事情多困难多。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正在紧张地修堤,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了。孝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仁爱的基本准则。在儒家思想中,父母病逝是最大的事情。父母病故后,儿女们不管担任何种职位,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家。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要第一时间赶回家里守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丁忧。丁忧的时间,通常规定是二十七个月,但大家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一般都守孝整整三年。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打仗或者是正在处理某件大事,皇帝可对其“夺情”,让他不必去职继续为国效力。明朝时期著名的张居正就是皇帝对其夺情的一个生动例子,当然可能也是张大人自导自演的一出也说不定。为什么这么说?有很多官员们巴不得皇帝对自己“夺情”。官场如战场,三年不出仕,鬼知道朝廷会发生什么变故,闹不好自己重新出山时,位置都没有了。到那里只能继续熬资历,给别人打下手了。鉴于这个原因,在宋朝很多官员都隐藏父母病逝的消息,就当人还活着,能拖一天是一天,一直拖到自己不说不行了为止。即使被人揭发了,这些官们也自有一套感天动地的说辞:“隐藏了父母死讯,没错,是我不对。我没上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的父母,依旧活在我的心里。“您看,这个说辞真是让人“感动不已“。当然这种说辞一次两次,朝廷还能容忍,但时间长了朝廷认为会引起伦理问题。于是自宋太宗时期起,朝廷就开始严惩这种伪造隐瞒的行径。一旦发现父母死了不上报的官员,直接罢官为民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贪恋权势的官员们只能日夜祈祷自己的父母长命百岁,多撑几年至少等自己混够本儿再含笑九泉。或者是官员们捞一个不能回家丁忧的夺情,躲过这场大劫。这种不能回家丁忧的事情,确定在领兵打仗可以算一个。修筑海堤也可以算一个。当时有人就建议范仲淹:“修筑海坝如此重要,完全可以上奏皇帝请求夺情”,您就不要回家丁忧了。万一接替您的人不能胜任。岂不是让之前的所有心血付诸东流?而且三年不得出仕,会让您丧失很多机会,无法升职不说,没准您回来的时候,混得还不如现在呢。”虽然这些劝说合情合理,但若范仲淹干这种事,他也就不是那个我们景仰的范仲淹了。史料记载,得知母亲病逝后,范仲淹不顾众人的反对,丢下修筑海堤的一大摊子事,第一时间赶回老家守孝去了。好在他的继任者并没有改变他定下的规章制度。

    两年后天圣六年也就是1028年春天一条长达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终于修筑成功。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项造福万民的伟大工程,就给这条堤坝取名为范公堤了。让一个念念不忘权位的官员回家丁忧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因为他所关注的官位有可能因此不保。让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回家丁忧,也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为天下苍生谋利益的抱负被迫中止了。作为心怀天下的范仲淹也不例外。所以范仲淹在回家守孝期间,不仅时刻关注泰州海堤的进程。在家期间范仲淹还干了一件事情,让自己声名远播,并彻底轰动了整个朝廷。这就是向朝庭上了一篇请求改革的《上执政书》。范仲淹的这篇《上执政书》虽然很短,但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对社会显现出来的日渐衰败的忧心,提出了一个迫切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这套方案中,范仲淹以“举县令、择郡守,复游散、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育将才、实边郡,保直臣、斥佞人”为改革内容。

    以“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18字为改革方针。

    范仲淹自信地认为,若根据这套方案改革,可杜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卜居》)的社会现象,国家也能日渐国力强盛了。上述这些内容便是十五年后,范仲淹写给宋仁宗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原始稿件,也是后来发动的“庆历新政”的最早规划。换句话说,从十五年前范仲淹就开始主张改革,要重新塑造这个国家了。当时由于仁宗皇帝还小,太后刘娥专权,所以对于范仲淹的这篇改革方案,朝庭并未采纳。但是因为这篇《上执政书》范淹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并进入了朝庭当权人物的视野。最终在当时宰相晏殊的帮助下,范仲淹开始走向大宋权力的核心,并最终开展了新政,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功绩。